□ 陈一帆
自1927年10月6日,华纳广受欢迎的音乐故事片《爵士歌手》上映,两年内所有制片厂开始改拍有声片,美国观众从1927年的6000万猛增到1929年的11000万,电影无声时代宣告结束。声音是电影艺术发展中的一次重要革命,使得电影艺术形式更加完整,成为一种视听艺术。所以,剪辑从来都不只是画面的事。声音剪辑点包括对白、音乐、音响效果剪辑点,其目的在于配合画面表述完整的意义。对于影片叙事而言,声音剪辑的重要性同样不言而喻。
语言、音乐、音响是声音存在于影片中的三种形式,其中语言包括对白、独白、旁白,其对于叙事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将研究重点放在音乐和音响这两种形式上去分析声音在影片叙事中的作用更为科学。本文以雅克·贝汉的经典纪录片《迁徙的鸟》《微观世界》和《海洋》为研究案例(由于天地人三步曲之一的《喜马拉雅》一片中有大量的人物对白,因此不在研究范围内);而选取的三部经典影片不仅其中的“语言”因素使用极少,并且也是纪录片中难得的有着优秀叙事的作品。影片叙事可以拆分为情节发展和叙事氛围,声画关系和声音的戏剧化处理分别解决了叙事的这两方面问题。
声画合一。在《微观世界》中声音的最主要任务就是描述画面中的动作,雨声、蟋蟀声、昆虫振翅,也包括一些非常细微的声音像昆虫的脚步声、咀嚼声,各类声音的面面俱到,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给观众营造了一个“真实”的微观世界。每类昆虫所处的环境,在环境声基础上都有自己独特的声音,当蜜蜂飞入观众的视野中时嗡嗡的振翅声紧随而来,影片中所有的不同昆虫环境的过渡都是使用这种“主角”声音硬接进来的方法,硬接的处理手段一是能先声夺人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二是能为影片形成一种明快的节奏感,缓解观众的观看疲劳。景别变换的过程中,声音的大小也随之改变。还以蜜蜂振翅为例,远景时听到的振翅声音小,近景声音大,特写震动的翅膀时声音更大,这种声音递进的处理方式,给观众很强烈的代入感,有一种自己在逐渐走入草丛深处,跟着导演的镜头走进故事中的错觉。同样的处理手段在《海洋》中也有体现,高空俯拍海洋时空旷的声音,近景岸边海浪拍打的震撼,水底海胆的悄悄游动,声音在不同的空间使用不同的处理,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声音伴着画面,影片沿着时间的纬度逐渐展开。
原型声音能激起我们的先天记忆,通过普遍的情绪反映把我们带入到一定的环境中。枪声,一种象征着破坏与不安声音。鸟儿大规模地迁徙,配合着优美的音乐在天空中自在的飞翔,枪声陡然响起,所有音乐瞬间凝结住,只有鸟儿自由落体的声音,一声枪响对应一只鸟儿的坠落。比起大规模的捕猎,简单的寥寥几声枪声显得更加震撼,剪影下人们的窃窃私语,猎犬雀跃的声音全部抹掉,只留下鸟儿坠入海中的声音。冷漠,在这样简单的处理下更有力量;破坏,在这样的单调的声音中更具威力。自然的声景不但能够创造一种很广泛的情绪空间,通过模拟或者只是因为在各种刺激下我们理解事物的趋向,还能够与我们人类的环境相联系。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一个行者的脚步,鸟儿们在躲避猎杀的过程中走向终点。
声画对位。这种声画关系在纪录片中非常少见,《迁徙的鸟》中几只加拿大雁在沙漠中散步,背景声中隐约传来阵阵马蹄声,几只加拿大雁警惕地昂首四处观望,不久只见一群马跃出地平线朝向它们奔来。其实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声画对位,声画对位指的是镜头画面与声音对列,它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规律彼此表达不同的内容,又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实现单是画面或者单是声音不能实现的整体效果。比如,《霸王别姬》中小豆子出逃,打开门一看全是风筝,天空中飘荡着鸽哨,象征着向往与自由。声音不再围绕画面而存在,双方各自发挥作用,极大地扩展了影片内容的容量,打破单个画面的时空局限,充分调动观众的参与感。
声画对立。这是一般在电影抒情中才会使用的一种相对高级的创作手法,它对观众的审美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导演的创作意图能否被观众正确解读是关键。由于这种声画关系更多地用于影片的抒情和片段的艺术化处理,与影片的叙事关联不大,在此不多做探讨。
故事的展开除了需要环境,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叙事氛围。叙事氛围就是观众在接受影片某个片段时的心理感受,是喜悦还是哀伤,是震撼还是平静,一个合适的叙事氛围能够让故事流畅地展开。其中,声音的戏剧化或者说艺术化的处理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微观世界》中的一场大雨,在特写镜头的捕捉下,雨滴跟这些昆虫一般大小,雨滴落地的声音被处理得像是锤在紧绷鼓面的一声闷响,柔弱的雨滴瞬间变得像钢珠一样,重重地砸在这些小昆虫的身上,仿佛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忍不住为这些小东西揪心。其中还穿插了几段下雨的全景,雨水声随之变回正常状态,不过是一场雨而已;然而,一旦切到特写镜头,雨水落地的声音再次被强化,在对比中进一步突出了戏剧效果。《海洋》中海鸥捕食的经典桥段,把声音重点放在海鸥猛扎进水中的瞬间、入水后、水中鱼群的躲避,海鸥好似高速释放的箭一般扎入水里,直击水面声音沉闷,扎入水中嗖嗖声干脆急促,鱼群成群地快速躲闪如风般灵巧而迅速,海豚、鲨鱼、鲸也来参与混战。快节奏的剪辑,加上干脆而丰富的音效,整个故事在警匪片般的氛围中展开。一只潜入水中海鸥的慢动作结束了这场捕猎,慢动作配合缓慢而封闭的水声直至声音消失,在一段寂静后故事从下一个阶段重新开始。
寂静。在心理学上,人们喜欢发出声音,让声音围绕着他们,以保持永恒生命的概念。因此,寂静能够产生负面态度的感觉,如压抑或严肃。寂静可以提醒人们它们是孤独的,是被遗弃的,或者说是没有希望的。但是,根据具体环境的不同,寂静也能产生其它不同的含义,更多时候寂静给我们带来的是反思,如同在一面黑色的镜子前看自己。《海洋》中两处寂静,一处在此,另一处是被巨浪冲击的巨轮,世界中的多条线索在某一个时刻融在一起,有善意、有恶意、也有自然规律,爆发的背后是寂静,寂静的背后就是新故事的开始。
“音乐从混乱中创造秩序,因为节奏可以使分歧变为一致,旋律可以使断裂变为连续声,和声可以使不和谐变为和谐。”音乐可以帮助观众确定背景、人物以及叙事事件,让你有一个特定的视角。通过给画面提供情绪阐释,音乐能够提示叙事,如《迁徙的鸟》里草地上给鸟儿喂食的白发老人,鸟儿们从一开始的害怕躲离,到后来去靠近老人,此时音乐声是空灵、悠远的吟唱,是在时间推移中人与自然的逐渐融合。不仅音乐本身需要设计,音乐在整个影片中的谋篇布局也需要仔细斟酌,何处该添加音乐?音乐的情绪起伏要如何选择?这事关整个影片的节奏。音乐一定是与内容完美融合的,当鸟儿从农村飞到城市,飞过自由女神像,飞过埃菲尔铁塔时选取让人燃起的鼓点,并用经过的列车声巧妙转场;路途中鸟儿们彼此间的游戏和调情分别用不同风格的配乐;成群的鸟儿飞过山河湖泊时使用磅礴大气的交响乐……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配乐一方面能渲染氛围,传递导演的思想,同时也是调节影片节凑、推进故事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影视结构的最基本要求是完整、自然、新颖、严谨和统一,画面与声音统一于影片本身。在叙事过程中,声音是一种安静的力量,是一把简单而又充满创造力的剪刀。在写实与写意的交织中,能有效地推动故事发展,营造叙事氛围。一部影片的优秀剪辑一定是画面与声音相辅相成的,所以剪辑不单单是画面的事儿。
参考文献:
1.[美]David Sonnenschein.声音设计——电影中语言、音乐和音响的表现力[M].王旭峰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李停战,周炜.数字影视剪辑艺术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3.[美]鲍比·奥斯汀.看不见的剪辑[M].张晓元,丁舟洋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4.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剪辑学会发展中心,中视视听(北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编.剪辑的力量[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