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舒
《我要上春晚》作为央视3套的一档王牌节目,深受观众的喜爱。这档节目在北京大兴区的星光影视基地录制,是一个典型的中型周播式综艺节目,但区别在于节目组只用派出台内摄像和导演组(演员和评委除外),灯光、舞美、设备包括切换台全由星光影视基地制作完成。这是国内典型的影视基地生产模式,之所以不在台内直接录制,是因为:1.台内节目过多,演播室的数量跟不上整个大台的需求。2.在影视基地录制很大程度上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降低了预算成本。3.由于在影视基地录制的资费是按时间计算的,在影视基地录制的效率会更高。
对于降低预算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问题主要原因归功于北京影视市场的竞争压力。从灯光到舞美再到摄像设备,小到一盏灯,大到一个摇臂,假如一个团队有任何的忽视与纰漏,那就意味着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这是市场化经济对于电视产业的一个典型推动力,竞争决定成长,而竞争力决定生存与否。
《我要上春晚》节目录制场地是1600平方米演播室,舞台纵深感很强,以大量LED屏为舞台构成主体,使用10个讯道机位。125号机为传统一二三号机并机位摆放,机位设置在评委席后面的台上并设置有隐藏挡板,这使得一二三号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容易穿帮。在央视的非直播节目录制中,一二三号机永远不允许出现穿帮镜头。这使得央视在任何节目中舞美都会主要设置遮挡物或是通过舞美设计避免穿帮镜头的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经验,因为任何时候一二三号机的穿帮镜头都会非常杂乱而且非常明显,光靠后期剪辑来避免穿帮是不现实的。如果完全由摄像镜头来决定是否穿帮,这对于一个经过设计的舞美来说也是相当不专业的,当然这也由节目制作部门对穿帮镜头的重视程度来决定。
以前电视的模块以皮下注射论和子弹理论为核心,可选择的节目少,镜头往往很自我,对观众的需求照顾不到,甚至是强迫观众去看某一个镜头。而现在,各类节目百花齐放,同类型同时段播出的节目就有几个之多,观众选择的余地多了,老旧的理论也就不适用于现在的时代了。目前央视的节目镜头以稳为重,以一种带入式的模式拍摄镜头,其理念是以观众为核心,镜头永远照顾到观众想看的内容,用节目形式和节目镜头双管齐下锁住观众的眼球。
在《我要上春晚》的录制过程中,最令人吃惊的莫过于录制时长和模式,整个《我要上春晚》一期的播出时间是1小时30分,而录制的时长是2小时20分,其中还包括一个节目的补录时间。央视综艺节目的录制完全按照直播的流程,甚至是评委和演员的对话在包袱抖出去后看情况就立马收住。结合笔者录制的很多期《挑战冠军王》《疯狂E戏代》的经验来说,其实现场录制过程比经过剪辑并播出的成品节目效果要好很多,减少剪辑内容给观众更加原汁原味的节目对于观众和节目组来说都是百益而无一害的。
从《我要上春晚》中所看到的许多模式都将是电视产业化的趋势,同时也是一种经验的汲取,以一名观众的眼光来看,假如将一期节目假设成是一张满分为100分的试卷,那么摄像、灯光、舞美、音频、节目内容的占分比重分别是 15、10、15、10、50。观众并非都是从事电视行业的专业人员,并不会过多地关注镜头的好坏或者灯光的绚丽,他们更关注的是节目内容:有怎么样的明星阵容?主持人是谁?游戏环节是否有趣?内容是否牵动人心?以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为例,穿帮镜头无数,曝光出错、镜头虚焦无数次,但收视率不减。观众只会认为这些更加原汁原味,更加真实,只会去讨论嘉宾表现如何,游戏环节怎样,而不会去对这些错误品头论足。
当然这并不代表可以忽略掉镜头、灯光、舞美、音频,而是应该更加重视。在央视,摄像分在频道里的,所以在节目质量下降或是节目录制出现分歧时,会及时召开看片会分析节目质量。这样的做法不但能有效提高节目质量,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摄像的水平,通过看片会的形式能够看到并分析出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2014第二届音乐V榜年度盛典》是一次典型的公司外包式团队制作的大型颁奖晚会,从舞美、灯光、音频到摄像完全由公司化团队负责完成。
这场晚会充分体现了导播对一场直播节目的影响有多大,这场晚会从舞台的搭建、灯光的布局机位的布置以及嘉宾的位置都由导播和各个工种来进行沟通,而这样的优势在于在直播的过程中,整个现场会出现的任何情况以及环节流程机位的调度导播都会了然于心,使得直播的过程中出错的几率大大地降低,场内外观众的观看效果也更为顺畅,这也同时体现了搭台前的协调会的重要性。工作细化程度越高,出错的几率就越小,同时节目的质量也会有所提升。
团队式的配合中每个机位有各自活动的区域,机位与机位之间不会存在几个机位同时给到一个地方使得内容重复的情况,而这些由切换导演事先自己定下的机位和分布,能让导演在切换的过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指令更加准确。任何一个区域有内容时,只需要切换到那个区域的机位即可,既节约了机位又保证了直播的质量。
《2014第二届音乐V榜年度盛典》完全是按照演唱会的模式来制定的,除了中间穿插的颁奖仪式,其他的所有内容都和演唱会现场的大屏幕相同,同样是按照观众的角度拍到观众想看的内容。而这也是为什么使用这么多特殊机位的原因,摇臂、斯坦尼康、电动移动轨都能给到一个时间较长的长镜头,使观众能更为持续地看一个完整的镜头,降低切换频率换来的绝对不会是节奏乱掉的切换模式,而是观众喜爱看的能停留在关键人物身上很久的长镜头。
《天天把歌唱》的节目形式非常简单,机位设置也是一目了然,每一首歌都是歌手在一个直径3米的舞台正中间站定了唱歌,区别只在于是快歌或是慢歌,是一个歌手或者是一个组合。整个节目一共八个机位,分别是一二三号机并机位,左右两边各一个摇臂,天顶机位,高角度俯视机位,电动移动轨。
所谓工厂化模式生产,就是导播制定好节目录制规则,不同的歌曲有不同的拍摄方式,但是在正式开始录制时导播不下任何指令,摄像师完全按照定制好的规则进行构图和做镜头。这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模式,而是从日本引进来的一种歌曲录制方式。这样的工厂化录制模式听起来会影响节目质量,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录制模式不但不容易因为出错而重录,还会极大地提高录制质量和效率。
一个镜头的好与坏并不只看构图,构图是关键,但前景或者背景才是点睛之笔。如果构图非常完美,那也只能拿50分,剩下的50分是前景和背景的选取。在演播室录制的过程中,这背景往往是LED屏幕或者是灯光,而现在说的重点就是灯光,如何让灯光的光线能照顾到全场每一个机位,需要灯光舞美的亲密配合。在有机位图的基础上灯光如何调试安装灯光的角度都是一门大学问,遇到一个镜头挑不出什么毛病,但就觉得哪里怪怪的不好看,这时候就应该考虑是不是背景的问题了。在《天天把歌唱》节目中所使用的灯光是一个向后方凹成“>”形排列的灯光阵,其好处是在低角度的正面机位不会因为被灯光直射而使镜头因为吃光而模糊。而在侧面的其他机位能拍到一个立体式的灯光结构,在增加画面内容的同时也提高了可看性。同时灯光在随着音乐节奏变化时也更容易在镜头上体现出来。其次,在高角度机位拍摄的时候这样的布光能使地面被灯光均匀铺满,给舞台提供更多美感,也提高了空镜头的使用频率。一个演播室的灯光需要顾及摄影机拍摄的位置,这不但是为了给演出的歌手或者嘉宾舞者给光,更多的是要照顾到镜头的背景光,只以二号机为核心调好的灯光只会有一台机能拍出效果,演播室多机位拍摄需要的是每一部机都能拍出好看的背景,电视灯光不仅要照顾现场观众,更多的应该是照顾播出效果,让电视机前的观众感受到现场的气氛。
许多模式都是沿用至今,有些好的模式大可以继续沿用下去,但电视在发展,我们的眼光应该看着那些超过我们很多,或者是正准备超过我们的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演播室中摄像并不是一个单独个体,在摄像周围还有灯光、舞美、音频。撇开节目内容不说,要想将一场晚会完美地展现给千万观众,那只有各个部门亲密配合,多去了解其他工种的特性,才能知道如何与之配合,任何人或团队都有局限性和问题的存在,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就是这样的一个道理。通过与其他部门、科室的同事之间的相互沟通了解,不但能发现问题,更能使自身与其他部门、科室同事之间的配合更为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