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鑫
(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69)
全球化与一体化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过程,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在逻辑证成方面则是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全球化是从世界整体层面来看待国与国之间,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一体化则是侧重于不同主权实体之间的相互交往的融合行为。一言以蔽之,二者实际上是整体与局部、周遭与毗邻、国际与国内的交互关系。全球化、一体化的有序运转对于推进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间消弭竞争与冲突,实现合作与共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将人类文明分为生存、竞争、合作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中来看待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历史演变进程及社会作用,并得出以合作共赢为主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合乎历史正途的必然规律,而实现这一规律也必然要以更加多边开放的全球化、一体化形式来加以呈现。
在学术上人类文明有着宽泛的定义,有从文化角度的阐述,亦有从民族视觉的解析,还有从社会形态视域的界定。本文探讨的人类文明是基于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来推动的人类文明历史发展观。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便构成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1](P1002)由此可见,无论何种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生存需要基础之上的。生存需要是一切文明发展延续的前提,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或初级阶段,以马克思唯物史观视阈来解读,处于第一阶段的社会文明形式可以被命名为亚细亚的所有制生产形式。所谓亚细亚所有制生产形式,在马克思对于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多有提及。从人类文明节点上来看,它产生于采集业向种植业过渡、放牧业向畜牧业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人们过着共产劳动、按需分配(当然是受限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因)的生活,为了满足单纯的生存需要并不存在强烈的政治依附属性,后期为了满足公社生产分配的公平性,经过选举在不同公社之间出现了一个负责管理生产资料的“权力体”(最初国家的模型)。部分伪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或者马克思主义的攻讦者将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社会理解为高级的原始社会,这种谬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误读。在笔者看来,以亚细亚生产模式为代表的原始社会中只存在着共产主义社会模型的残章碎片。在这里马克思本人只认同这种相对平等的政治关系,而真正人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是要依靠极大丰富的物质生产资料来实现的,原始社会关系只是适应其历史阶段的间或性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制度也必然发生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往的分配方式和资源占有分配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作为生存需要的外延,人们对于空间、资源等一切占有物的争夺便形成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或中级阶段(竞争阶段)。在这个阶段原有的物质资料生产分配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现存的生产力发展状况,二者的异化将会激发新的分配需要,为此产生新的生产形式调整,使之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相契合。根据人们对于生产资料不同的占有、利用形式,可以将处于竞争阶段的文明分为古代的所有制形式(封建的所有制形式)、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以及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2](P401)部分国家不满足于现有资源占有的需求,努力开拓外界市场使得不同国家联系性增强,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类似于全球化的理念也在这个时期产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形成、完善开启了人类文明的中级阶段(竞争阶段),这个阶段是以全球化发展为核心的新纪元。人类文明的竞争阶段包括暴力与非暴力两种形式,暴力形式主要包括战争或者与之相关的武力威胁等形式。而非暴力手段现今则比较常见,主要是诉诸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其具体表现如资本输出、价格垄断、政治诱导、文化溶蚀等形式。为了有效应对这种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一些经济体采取了组织联合的途径即在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政治等涉及自身或周遭问题时保持相应进退的部分或全部联合手段。这便是区域一体化即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级形态的第三个阶段——合作阶段的前置性模型。
人类社会文明由竞争走向合作,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一是多个弱势经济体依附于一个或少数几个强势的经济体;二是少数势均力敌强势经济体采取的联合形式;三是多个弱势经济体联合起来对抗强势经济体的形式。总之,这种联合都是基于全球化国际竞争关系的客观博弈环境而主动采取的对抗性利己性措施。人类合作文明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3](P58)在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政局中大国冲突几乎为零,稳定的国际环境使得资本、资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在国际范围内流通无障。加之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国际经济高翔远翥,全球化进程也一路高奏凯歌,全球化、一体化的全面推进无疑使人类社会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期。因此,和平、稳定、安全、繁荣、美丽的世界是国际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趋势是顺应历史潮流、符合时代发展的现实旨归,任何鼓吹国家、民族至上的民粹思想,反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反对人类实现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趋势的团体和个人无疑是累卵击石、蚍蜉撼树。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生存期、竞争期与合作期三个阶段,现今正处于合作期的不稳定阶段,合作关系难以为继,竞争与冲突态势又有复归主宰之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4](P3)问题频发的文明阶段绝不是高级的或是人民期寄的美好愿景的社会文明阶段。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5](P279)如果将人类文明发展时期与这三个阶段相匹配,那现今所处的社会阶段绝不是全面发展的自由个性阶段,以民粹主义、利己主义、排他主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体化只能算是物的依赖性下人的独立性的合作萌芽。
从现存世界文明体系来看,可以将人类文明体系概括为以下几种:一是以美英为主的传统资本主义海洋文明体系,这个文明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在历史上长期主导世界格局,现今虽然出现发展迟滞、后续动力不足等问题,但仍主导着世界文明进程。时下以美英为首的资本主义海洋文明体系基于本国的利益正在推行与世界历史大局相悖的政策,这些政策特别以英国脱离欧盟,美国特朗普推广的“反全球化主义”的表现为例。二是以欧洲大陆为主体的大陆资本主义文明体系,该体系借助第二次工业文明得以迅猛发展,但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巨大创痛,在上个世界五六十年代使其成为强霸国家争夺政治利益的舞台。为了摆脱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部分欧洲大陆国家不得不采取全面联合的区域联盟手段来对抗政治高压。现今随着国际中心东移,部分欧洲大陆国家也在寻找新的发展途径以求解决现今国际面临的共同问题。三是以东亚文明为核心的亚洲文明体系。东亚文明体系以中华文化为文明轴心,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以其独特的包容性兼收并蓄,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影响着周边国家。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始终展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结合中国社会自身发展特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体系,这个文明体系以其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赞许。四是以中东地区为主要代表的伊斯兰文明体系。再者就是非洲部分岛屿组成的文明体系,该文明体系虽然形成较早,但由于长期受到殖民掠夺导致该文明蒙受巨大损失,现今该文明体系多处于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有效、长期、稳定的发展,是其应考虑的问题。[6](PP23~27)
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化发展中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颓势,更有甚者开始公开反对全球化、一体化推进。相反东亚文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发展,在推进亚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提出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以合作共赢为宗旨的国际合作会议。其中以“一带一路”为代表性的亚洲区域一体化进而推进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工程效果尤为显著。“一带一路”秉持合作和平、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在推进区域发展,实现跨洲合作共赢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全球化、一体化作为时代的潮流我们必须把握这个机遇和挑战,一味谨慎甚至反对绝不是明智应对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新时期时代的潮流”,[7](P3)这也是对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判断,真正的合作关系是摒弃了旧时代的冲突和竞争,从而真正实现合作共赢、发展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正是全球化、一体化推进的高级形式。人类命运共同体本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宗旨积极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发展友好亲密的伙伴关系,以合作共赢打破贸易壁垒,以平等安全融化政治坚冰,以真挚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在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更多中国智慧提供了更多中国方案。
实现人类文明合作共赢的高级阶段关键在于坚持协调可持续的生存理念。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未来文明发展模式的首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支配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我们随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8](P559)生态资源作为人类能否实现永续发展的基础,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态度是实现这一基础的关键。
回顾历史人们先后经历了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观念变化,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于资源的消耗愈加严重,对于自然的索取也愈加无度,这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愈加恶劣,一系列非传统意义上的生态问题频仍。生态与人的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对自然界的索取无度使得人与自然关系相异化。未来社会形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社会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P928)在马克思看来,未来社会是会实现自觉的资源配给需求,从而使物的有用性增至最大,将个人的无形消耗降至最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活环境”。[10](P1)强调人、自然、思维和社会的有机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和谐共生不仅是中国人民需要坚持的价值取向同时更是世界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应该遵循的价值准则。
2.坚持协调创新的发展理念。古语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未来社会文明发展需要坚持协调创新的发展理念。这个创新要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非线性发展速度,从中敢于突破、勇于变革,在变革的过程中要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3](P31)强国兴国的核心在于创新创造,在世界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协调性的平等参与、互利性的共享合作是实现协同创新的有效途径。正如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孤立的劳动(假定它的物质条件是具备的)即使能创造使用价值,也既不能创造财富,又不能创造文化”。[1](P359)因此,创新技术手段只有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应用共享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孤立的、狭隘的技术使用并不是使其得到最广泛认可的有效途径,全面坚持协调创新的发展要求是实现人类文明向着更高阶段合作的可为模式典范。在世界范围内要坚持开放共赢、深度合作,面对全球化、一体化的高级合作方式,各国都应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的利益,不能以损害他国利益为代价。各国不分大小、强弱都应坚持国际事务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履行义务与责任。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全球化才会朝着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高阶方向去迈进。
3.秉持全球共享共建的治理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以一名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理论高度对国际社会发展大势的深情关切。现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为时代的主题,对抗和冲突的矛盾虽然频仍,但世界人民并没有因为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也没有因为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这不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真挚交往的诚意,同时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于重视全球共享共建的治理观。这就要求各国在国家政治交往中,能够不分国家大小、强弱、贫富,坚持一律平等、共同参与,积极倡导国际政治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交往中努力寻找经济利益交汇点,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并正视他国利益。在文化交往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反对文化侵蚀等破坏安定和谐现象,以交流代替争端,以合作化解矛盾。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判,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模式需要经历生存——冲突——合作的文明洗礼才能浮出历史水面。实现人类文明由冲突竞争中级阶段向合作共赢高级阶段跨越,需要依靠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推进,这种推进会逐渐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会使社会生产力更加良性发展,以和平代替对抗、以合作代替冲突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合乎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