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峰(凌源市北炉林场,辽宁 朝阳 122500)
辽西地区处在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为半湿润向半干旱区域过渡地带,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年降雨量540 mm左右,且多分布在7—9月的雨季,夏季酷暑,冬季严寒,四季分明,自然植被具有显著的区域特点。
槲树(QuercusdentataThunb.)为壳斗科栎属落叶乔木,强阳性树种,喜光、耐旱、抗瘠薄,生长速度慢,寿命长,抗污染能力强,果熟9月,在辽西南部野外有零星或片状自然生长分布。因具有抗逆性强、树干挺直、叶片宽大优美、入秋后叶片变橙黄色、色彩丰富等园林优势,为近年来常用的园林树种。
3.1 种子采集与处理
在辽西地区,槲树 9月上旬果实即可成熟并逐渐自然落地,需及时采回新鲜种子,落地时间太长,容易遭到一些野生动物或昆虫对种子的损毁。将种子堆于室外阴干,除去杂质,以备催芽冬储。
通过混沙冬储打破种子休眠,促进种子及时萌动。冬储处理种子时间一般在冬季最冷的二九到三九之间,多在每年的1月中旬。将种子与混沙1∶3比例拌匀后,堆放室外背阴坑内,12 h内能将堆放种子冻透,催芽效果最佳。在室外选择不积水,阴坡和易于管理的地方,挖1~1.5 m宽的坑,坑深一般0.4 m左右,长度视种子处理数量而定。先在坑底铺一层1~2 cm厚的细沙,然后将种子与湿沙堆放在坑内与地表持平,上面覆湿沙2~3 cm厚,外面盖土10 cm厚。待翌年3月末,取出种子,改存到0 ℃冷库存放,避免种子发霉,降低出芽率。到4月下旬,播种前1~2 d取出,准备播种。
3.2 选地及整地
选取具备浇灌条件、交通便利、劳力充足的平整土地,早春旋耕,深度30 cm,旋耕前每667 m2施农家肥3 000 kg,同时,规划整修出灌水渠,以备浇水。
3.3 播种技术
4月下旬,地温回升,开始浇灌旋耕后的土地,浇水后2~3 d,即可播种,行距50 cm,开沟深为5~6 cm,按5 cm左右的株距撒播种子,及时覆土,厚度5~6 cm,镇压保墒,播种后12 d左右种芽开始出土。如播种过早,地温低,种子不易萌发,早春蒸发量大,避免种子萌发前,土壤过度干燥,降低出苗率,应把握播种期,及早播种,保证在种子生根发芽期间,地表6 cm以下土壤湿润,提高苗木成活率。
3.4 经营管理
本地以干旱为主,特别注意圃地保湿。苗木出土后,视土壤墒情状况,进行浇水。5月下旬到7月初,一般在早8时太阳直接照射前,选圃地5~8 cm深度土壤,手攥成团,松开后,轻轻晃动,如土团散开,表明土壤含水量过低,应及时浇水;苗木生长季节,注意及时除草松土,每年除草2~3次,特别是7—8月,杂草生长非常快,做到除小、除了,避免草荒。槲树为本地乡土树种,圃地生长条件较野外优越,因此,苗木一般生长良好,无病虫害发生。
4.1 荒山造林绿化
槲树为辽西地区的先锋造林树种,也是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优良的乡土树种,根据本地气候特征,春季植苗造林,见效最快,新植幼苗进行地面工程截水、覆地膜、使用营养袋苗等保水技术措施,有效提高成活率;也可进行直播造林,秋季10月下旬播种,或种子经冬储催芽,清明前后坐水直播,效果更佳,施工成本也相应增加。
4.2 人工措施促进天然更新
在辽西地区南部有部分零星槲树天然生长,也有一些槲树自然群落,槲树为建群种和优势种,因此,在一些立地条件适应的地块,如阳坡或半阳坡,光照充足,通风好,土层厚度中等的地块,都可以引进槲树,可加速原有植被群落的自然演替进程。引进栽植槲树的密度应视具体立地条件,株行距在5~8 m为宜,更便于群落内除槲树以外的乔木树种生长,如,小叶白蜡、臭椿、大果榆等,形成理想的“复层异龄混交林”。
4.3 生物多样性
槲树生长几年后,在原植被群落中产生的影响逐渐增强,群落内一些灌木由原来的耐旱特性为主向趋于耐旱程度较低方向发展,如,同样有小叶白蜡生长,在槲树林下,小叶白蜡种群数量更多,生长更好;群落内一些耐旱,中等耐阴的草本品种和种群数量也逐渐增大;槲树果实营养丰富,更容易得到一些啮齿类、杂食性动物等的偏爱,草食性动物的增加,使一些肉食性动物必然增加。因此,槲树的生长,对自然条件下动植物资源多样性能产生巨大影响。
4.4 园林绿化
因槲树具备优良的园林植物优势,如干型、叶片独特优美、适应性强等,在园林中具有广泛用途,可进行片植、孤植或配合其他乔灌木造景,都可产生独特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