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大同书》特征论

2018-04-01 20:55:33张恒俊
史志学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康有为

张恒俊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00)

康有为是伟大的空想共产主义者,《大同书》是伟大的空想共产主义著作。下面,从视野特征、思维特征、主体特征等三方面论证康有为《大同书》之所以伟大与不朽。

一、《大同书》的视野特征:超阶级、超国界、超人类

1.超阶级。康有为著述《大同书》,是追求“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的“大同之道”[1](清)康有为.大同书·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由之,康有为超出了阶级、国界的羁绊,而欲为人类立一至善至美的社会法则。崇高的追求,使他脱离了阶级立场的束缚,挣断了主义教条的绳索,而直斥人世间各种罪恶与痛苦。人类痛苦原因“九界”之一是“级界”。康有为在甲部第一章中陈列了世袭、奴婢之苦,第三章罗列了贫、贱之苦,第四章剖析了刑狱、苛税之苦,第五章分析了压迫、阶级之苦,甚至揭示了富人、贵者、帝王、神圣仙佛之苦。批判锋芒所及,对阶级社会罪恶几无遗漏。丙部“去级界平民族”专论消除阶级差别。康有为列举了印度种姓制,古埃及、巴比伦、希腊奴隶制,欧洲中世纪农奴制,当代埃及、土耳其、波斯、俄罗斯的阶级等级,简括中国等级史,并分析了白、黄、黑种族的差异及美国对黑人的歧视等,主张消灭阶级差别、宗教差别、种族差别、男女差别,实现“无帝王、君长”“无贵贱”“人人平等”[2](清)康有为.大同书·丁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的大同社会。康有为主张阶级消亡,论其“超阶级”不是谬许也。

有人认为,康有为“所说的大同,是指略如美国瑞士的联邦政府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基本上仍然没有超出资本主义的范畴”[3]汤志钧.论康有为《大同书》的思想实质.历史研究,1959,(11).,这是以偏概全。康有为设想全世界国家合并过程中采取联邦制(李大钊的大同思想也是“联邦主义”的),但康有为《大同书》所设计的大同社会,最终是无家庭、无国家、无私产的公有制社会,无“邦”亦无所谓“联”也,其论公有制社会篇幅长达数万字,连篇累牍。难道有公有制的“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吗?

更有甚者,有人说,“《大同书》是包裹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思想外衣下的西方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的中国翻版”[1]封底语.大同书.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康有为的思想确实是渊源于儒家传统思想,但《大同书》基本上脱离了儒家《礼运》“大同”模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大同”章是“贤君政治”,而康有为笔下,是无“君”的、民主的议院化的公政府。以康有为的政治行为判断《大同书》的政治倾向,是想当然耳!

2.超国界。《大同书》把实现大同的道路设计为“去九界”,首要就是“去国界合大地”“国界自分而合乃大同之先驱”[2](清)康有为.大同书·乙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逻辑决定康有为不立足于任何国家的立场,既没有爱国主义,也没有民族主义,谓之世界主义可也。乙部“去国界合大地”专论国家之害与去国界之途、国家消亡后“公政府”的必要性、路线图、职能等。第一章简述了国家的起源、中国国家史与战争史、世界主要国家大战等,掩卷沉思,不得不与康同叹“呜呼、噫嘻,痛哉、惨哉,国界之立也”。第二章设计了政治上世界大同的道路:弭兵、联盟、联邦最终一统于世界“公政府”。《大同书》稿成后,有空前规模的两次世界大战,先后成立了国联、联合国两个超国家组织,以及欧盟等洲级盟约组织、东盟等地区性盟约组织等,然战争依然是导致人类可能毁灭的高风险之一。尽管康有为关于国家消亡道路的设计有不少主观臆想的成分,但历史证明了并将证明康有为的国家消亡是以消灭战争之苦为主题是人道的,其大部分设想是合理的。康有为思考消除国界时,不愧为一个超国家的世界公民。

3.超人类。康有为受佛教、儒学的影响,在他“人类关怀”之上,还有“超人类”的对动物生命关怀。他幻想将来有非生物食品的发明,以彻底取消人类为“杀生”的需要。谭嗣同也受佛学影响,进一步主张将来连植物性食品也取消,从空气中提炼出食品来。这虽是幻想,但几个世纪以来生物多样性的加速度降低,动植物种类急剧下降,危及人类生存的高风险已经近在眼前。佛家“不杀生”与儒家“君子远庖厨”难道不是一种切切实实的“超人类”关怀么?康有为在“地球关怀”之上,还有“宇宙关怀”。他以肯定的口吻猜想“外星人”的存在,亦即存在未来地球人与外星人的大同问题,不过毕竟已经超出了康有为发挥想象力的范围,而无奈地将《大同书》局限于地球人的范围之内。相比较而言,尽管是同受佛家思想影响的大同思想家,康有为比谭嗣同、章太炎对人类前途的展望要积极得多光明得多:谭嗣同因忧于人类繁衍必至地球无法容纳而幻想了不需生活物质、也不占任何空间的“纯有灵魂人”[3]谭嗣同.仁学(下卷).四十五.的远景;章太炎则患于人类永远不能避免纷争而在无政府、无聚落之外更有无人类、无众生、无世界等“五无论”[4]章太炎.五无论.民报(16 号),1907-9.。

二、《大同书》的思维特征:创新性、世界性、逻辑性

1.创新性。以往论述《大同书》者,往往强调康有为对古今中外大同思想或乌托邦思想的继承,并引用康有为《大同书》中相关话语证明之,却忽视了《大同书》基本上是创新之作。

康有为自述中说:“为士人者十三世,盖积中国羲、农、黄帝、尧、舜、禹、汤、王、文王、周公、孔子及汉、唐、宋、明五千年之文明而尽吸饮之。又当大地交通,万国之并会,荟东西诸哲之心肝精英而酣饫之,神游于诸天之外,想入血轮之中,于时登白云山摩星岭之巅,荡荡乎其骛于八极也。”这仅能说明康有为学养之深厚与渊博。《大同书》举古今中外史实如数家珍,说理旁征博引,充分证明康氏此言非虚也。

《大同书》1935年第一次出版,成其事的康氏弟子钱定安则曰:“盖先生承十三世为儒,其取精用宏,既早承其家学,更以其天继之资,从名师游,潜学于西樵,身体心会,含咀于吾国数千年来之文化,以及印度、希腊、波斯、罗马古哲之懿言,及近世英、法、德、美先哲之精英,损益今古,斟酌至当,以成是书焉。”[1]钱定安.大同书·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钱氏所言,强调了康有为继承前贤洋哲的方面,但对“损益今古”言之模糊,损何益何,不得而知。

人们应该重视康有为大弟子梁启超对《大同书》“一无依傍,一无剿袭”[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卷二十四).人民出版社,2008.即创新的论断。这个评价是中肯的。梁启超作为学术大师,也是通古博今、涉猎中外的饱学之士,康有为阅读过的中外著作,梁启超基本上也阅读过,他说《大同书》“一无依傍,一无剿袭”必非假话,并非谬赞其师。

《大同书》基本上是创新之作:一是中国大同思想截止于康有为仅仅是些只言片语,二是西方乌托邦著作翻译成中文而供康有为阅读者寥寥无几,能确证者唯《百年一觉》等一两种,三是柏拉图《理想国》,与空想社会主义三颗明珠《乌托邦》《太阳城》《基督城》,及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著作,还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各派著作的翻译与传入中国都是后来的事。尽管康有为在终稿《大同书》前曾游历多国并且时在印度暂居,西洋乌托邦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有的或能进入康有为脑海,例如康有为就知道一点傅立叶并评论之,说“英人傅氏之论生计,欲以十里养千人为大井田,其意甚仁,然亦不可行也”[3](清)康有为.大同书·庚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总而言之,《大同书》是标新立异的、特立独行的。

2.世界性。康有为《大同书》是一部全面、综合、系统论说“大同之世”的著作。数十万言,高屋建瓴,是迄今为止中外论说乌托邦主义或空想共产主义著作中信息量最大、方案性最强的一部,而这得益于康有为思维对象的“世界性”。

从空间的范围看,《大同书》是论述大同的全球化,这是孔子“平天下”思想的现代化。乙部简直是草拟了康氏版的《联合国宪章》。而欧洲乌托邦著作往往局限于“邦”即“国”的层次。柏拉图《理想国》又可译名为《治国术》,因为全书始终立足于如何治理众多希腊城邦国家之中的一个国家,论证如何建立“一个至美至好的城邦”,书中就如何处理与希腊其他城邦国家关系提出原则,认为希腊之外则是可以战争并毁灭之、俘虏其人为奴仆的野蛮人。莫尔《乌托邦》虚拟的是一个岛国,故其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其中描述了国防设施、军备等,有外交活动。康帕内拉《太阳城》虚拟的是一个赤道岛屿上几个国家间的一个山国,同样有坚固的城防,三位国家领导人之一的“威力”是负责有关和平与战争一切事务的。安德里亚的《基督城》仍然是一个岛国城邦,有牢固的城防与精良的武备。“岛国”这一构思与陶渊明“世外桃源”仿佛,不过“桃花源”为一个乡村而已。全人类、全世界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外。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基本上没有构思“治国”方案,更不用说思考“平天下”了。圣西门对社会改革与其说是社会主义的,不如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按照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不能把圣西门的社会体系看作社会主义体系。圣西门在他的理想社会里仍然保留了私有制、企业主阶级、工人阶级和企业主利润。圣西门从来没有说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即使局部的公有化也没有提过。实业体系有一些特点使他很像国家资本主义”[1](苏)维·彼·沃尔金.圣西门的社会学说.董果良译自俄文版.圣西门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P236)。因此,圣西门低于“治国”的层次。傅立叶设计的是“和谐社会”的基层单位“法朗吉”,这是正常规模为1620人的生产消费合作社,“法朗吉”有公共大厦、公共食堂与公益设施,自由劳动,但并非公有制,有股息——以之吸引资本家投资建立“法朗吉”。傅立叶认为“法朗吉”的成功将导致其全球化。欧文尽管也设计过“新道德世界”即空想社会主义的世界,但其立足于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革,并具体落实于“新和谐公社”的设计与实践,他也认为这理想公社的成功将一步步普遍化。至于“国家的阶级本性如何,国家的政治制度如何,欧文认为从社会改造的利益来看,都是无关紧要的”[1](P295)。

总之,把作者所处时代的世界当作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把世界、国家、产业、公益事业,到家庭、个人各个层次,全面地纳入共产主义草图的范围,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外,康有为是第一人。这应该是得益于:其一,孔子“大同说”与修齐治平说都是世界性的,尽管春秋的“天下”限于今日的中国而已;其二,全球化进程,《大同书》说“若工事之精,制造之奇,汽球登天,铁轨缩地,无线电之渡海,比之中古,有若新世界矣。商运之大,轮舶纷驰,物品交通,遍于五洲,皆创数千年未有之异境。文明日进,诚过畴昔。”[2](清)康有为.大同书·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这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也没有看到过的情景;其三,《大同书》始稿时发生了中法战争,终稿前发生了八国联军之役,中华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中国的问题必须与世界的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在这点上,稍后的孙中山不谋而合地萌发了“世界大同”的思想。正因为《大同书》论说的世界性,它也走向了世界,世界主要语种的《大同书》翻译版都曾出版。德、美、苏俄、日、韩等国都有学者研究与评介《大同书》。

3.逻辑性。人类社会是客观存在与客观发展的,当《大同书》完稿之际已初步实现“全球化”。无论是预测人类社会发展,还是设计人类最高理想社会,都不可能采取科学实验方式试验与验证。这是研究宏观社会“未来学”课题的困难所在。《大同书》洋洋数十万言,大多至今闪烁真理的光辉,这应归结于康有为超乎常人的德、才、学、识。康有为在治学上的长处有:其一,对现实社会广泛考察,他说“康子于是起而上览古昔,下考当今,近观中国,远揽全地”“周览大地数十国”[3](清)康有为.大同书·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其二,攻读群籍,深入研讨,他“日读数千年古人之书”“凡印度、希腊、波斯、罗马及近世英、法、德、美之精英,吾已嘬之,饮之、葄之,忱之,魂梦通之”[3];其三,则是深思熟虑,他说,“能深思,能远虑,则与将来无量世之人亲也”[3]。弥补观察与研讨不足的,是康有为擅长运用逻辑学,以逻辑的方法追求真理。

康有为在论述时充分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其一,归纳推理,如列数战争之苦,归纳为国界之害;其二,因果推理并“反其道而用之”,如九类苦状源于九界,故须“去九界”;其三,演绎推理,如无国家,则演绎“公政府”并层层演绎世界公政府建立的途径与阶梯;如无家庭、等男女,则设计一系列相应制度,如男女同栖不逾一年、胎教院、育婴院、蒙养院、各级公校、养病院、公共食堂、公葬等,对事关婚生老病死一系列人生要事作出公有制安排。梁启超论述说:“其最要关键,在毁灭家族。有为谓佛法出家,求脱苦也,不如使无家可出;谓私有财产乱之源,无家族则谁复乐有私产;若夫国家,则又随家族而消灭者也。”[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卷二十四).人民出版社,2008.

《大同书》具有强劲的逻辑力量。“私有财产为万恶之源”。康有为也认识到要免除人类“九界”之苦,必须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说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这一阶级标签大抵是不错的,但作为《大同书》作者的康有为,逻辑的力量与崇高的“人类关怀”使他思想升华到空想共产主义的境界,超越了资产阶级立场,正像小说家笔下主人公的命运往往挣脱小说家的主宰一样。庚部“去产界公生业”专论废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先证“农不行大同则不能均产而有饥民”“工不行大同则工党业主相争将成国乱”“商不行大同则人种生诈性而多余货以殄物”,次论“公农”“公商”“公工”的优越性,继之论说公农、公商、公工组织运行法则,最后议论“男女人权”为公有制的前提。他的中心思想是“今之欲大同,必去人之私产而后可;凡农工商之业,必归之公”[1](清)康有为.大同书·庚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欧洲乌托邦著作一般也设计公有制,这既是对私有制源导社会罪恶与人世痛苦的批判,也是逻辑的力量所决定的:以私为恶,则当以公为善也。梁启超评价康有为《大同书》说:“在三十年前,而其理想与今世所谓世界主义社会主义者多合符契,而陈义之高且过之,呜呼,真可谓豪杰之士已。”[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卷二十四).人民出版社,2008.当哉此言!

三、《大同书》的主体特征:批判性、伦理性、责任性

1.批判性。康有为《大同书》与西洋乌托邦著作的共同点之一是批判精神。康有为说,“盖全世界皆忧患之世而已,普天下人皆忧患之人而已”,天地之间“不过一大杀场、大牢狱而已”[3](清)康有为.大同书·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人世间,有人生之苦七、天灾之苦八、人道之苦五、人治之苦五、人情之苦八、人所尊尚之苦五。而人类的根源,依次有国家、阶级、种族、性别、家庭、私有制、恶法、物种及以苦生苦等“九界”。《大同书》对阶级社会各种罪恶的具体揭露与鞭挞,占其三分之一强的篇幅。说《大同书》是古今中外阶级社会的《大批判书》是名副其实的。说康有为是反奴隶制、反封建制、反资本制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家,他是当之无愧的。

《大同书》对古今中外阶级社会一一直呈其罪恶,毫不留情地予以分析批判。康有为甚至天才地预见到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富以敌国的跨国公司的出现——当然不可能有帝国主义、跨国公司的名谓——“机器之在今百年,不过萌芽耳,而贫富之离绝如此;过是数十年,乃机器发达长上之秋,树干公枝布叶之时也。自尔之后,资本家之作厂作商场,愈大愈远;银行周国土,铁道贯大地,商舶通五洲,其用工人为亿为兆而不止,如小国焉。其富主如国君”,康有为对之批判说,“然新业虽伟,于民生独人之困苦,未能略有补救也”[4](清)康有为.大同书·癸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伦理性。《大同书》是空想共产主义的伟大作品,其至今富有魅力的原因之一,是《大同书》蕴含了丰富的共产主义伦理思想,为人类追求理想社会提供了灯塔般的价值观。

《大同书》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是“平等”。康有为说,“夫大同太平之世,人类平等,人类大同,此固公理也”[5](清)康有为.大同书·丁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世界合一之后,“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6](清)康有为.大同书·乙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吾今有一事为过去无量女子呼弥天大冤,吾今有一愿为同时八万万女子拯沉溺之苦,吾今有一大欲为未来无数不可思议女子致之平等大同自立之乐焉”,康有为控诉了妇女“不得仕宦”“不得科举”“不得充议员”“不得为公民”“不得预公事”“不得为学者”“不得自立”“不得自由”及“为囚”“为奴”“为私(有)”“为玩具”的苦难与不公;进而论证男女平等的理由以及实现男女平等的途径[7](清)康有为.大同书·戊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己部则论证“去家界为天民”,先论“欲至太平大同必在去家”,次议“公养”“公教”“公恤”以保证去家后之人生,进一步设计人本院、育婴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恤贫院、医疾院、养老院、考终院等公益事业,为公有制基础上的无家庭的人人平等的和谐社会画了一幅草图。

在《大同书》的字里行间,不时出现人权、人道、民权、民主、自由、仁爱、去苦、极乐等伦理性概念,抛弃了儒家男尊女卑、三纲五常伦理。

康有为与西洋乌托邦思想家的节欲主义不同,也与道家、墨家、佛家大同思想的保守、倒退特色不同,他是希望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基础上的富裕的大同社会的。他的大同社会是科技与产业日益向前发展,公通、公辟、地方自治、公金行、竞美、奖智、奖仁、学校、刑措、四禁等各章设计了发达、繁荣的大同社会的建设。不少预想今天已经成为现实,有的像孙中山《实业计划》一样在21世纪的当代仍然让人惊叹其胸怀如斯博大、壮志如斯崇高。

康有为不仅坐而言,并且起而行。自宋代开始盛行的裹足陋俗,根深蒂固,残害妇女祸莫大矣。1883年,康有为坚决不同意让其长女同薇裹足,招致乡民群起反对。于是康有为与同乡区谔良发起我国第一个“不裹足会”,至1898年维新运动失败时,全国会众达30多万人。

有学者说,康有为“他认为凭借孔子的‘仁爱之心’,可以在思想上统一中国,进而‘统一诸天’。他可以先做‘大同教主’,如若‘时来运至’‘黄袍加身’,即‘亲自实行自己的大同理想’”[1]李云光.康有为家书考释.香港文汇书店,1979.。鲁迅曾讥讽乡下人妄议康有为,说他的名字暗寓“富有天下、贵为天子”,野心做皇帝也。这真正是“莫须有”的罪名,荒诞之极也。

3.责任性。康有为是一个负责任的学术大师。康有为对他呕心沥血的作品《大同书》的处置尤其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梁启超说:“有为虽著此书,然秘不示人,亦从不以此义教学者……其弟子最初得读此书者,惟陈千秋、梁启超;读则大乐,锐意欲宣传其一部分;有为弗善也,而亦不能禁其所为……启超屡请印布其《大同书》,久不许,卒乃印诸《不忍杂志》中,仅三分之一,杂志停版,竟不继印。”[2]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卷二十四).人民出版社,2008.

康有为“秘不示人”的原因,现议论如下:

第一,时代大不允许。康有为“秘不示人”的原因,梁启超回忆道,康有为“谓今方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言则陷天下于洪水猛兽”,以至于梁启超认为“自发明一种新理想,自认为至善至美,然不愿其实现,且竭全力以抗之;人类秉性之奇诡,度无以过是者”[2]。康有为谓当今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的认识是非常深刻的。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仿行《大同书》某些设想,刮起“共产风”,酿成了灾难;改革开放、拨乱反正之一,是将奋斗目标调整为“小康社会”。“洪水猛兽”之语,真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第二,与传统大冲突。肖公权评论说,康有为的废除家庭的主张,“事实上已经毁灭了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石,以及儒家道德系统的中坚,……当然,康氏知道此一立场的极端反传统性,所以他拒印书中此种令人震惊的建议”[3](美)肖公权.汪荣祖译.当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P400)。

第三,与康有为本人其他著作相冲突。康有为是国学大师,为推动维新变法,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建构理论根据。“康有为在所谓‘孔子圣意改制’的大旗下,顶着‘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的压力,保护着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证明自己的政治思想和变法主张的‘合乎古训’和无可厚非。”[4]黄晶.康有为传.京华出版社,2002.(P125)正如蒋廷黻在我国“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中国近代史》中所说:《孔子改制考》“无非是抓住孔子作他思想的傀儡,以便镇压反对变法的士大夫”[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岳麓书社,2010.(P102)。康有为该两书有“强史就我”之嫌,如果一旦公布把全部国学包括儒家经典抛到九霄云外的《大同书》,则为那些攻击与否定《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者提供充分的口实,导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难堪。

结论:《大同书》永远是人类理想主义的瑰宝

《大同书》的大同世界,是一个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私有财产的人道、人权的平等、自由、民主的社会,这个和谐、和平、富裕、极乐的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基础之上,运行公有制前提下按劳分配的计划经济模式。《大同书》就其属性而言,归入“空想共产主义”的范畴是妥当的。

自前苏联解散、东欧易帜,20世纪末21世纪初社会主义思潮处于低潮。理想主义的话语显得不合时宜,乌托邦精神被边缘化,甚至遭到人们摒弃。福山宣布“历史的终结”,意味“华盛顿共识”是世界终极的社会模式。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再次显现出现代性危机的存在。人口爆炸、可再生能源日益消瘠、水资源森林资源物种资源矿产资源每况愈下、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原子能计算机互联网时代却有数亿人挣扎在贫困线上、与阶层贫富悬殊相共的是民族国家的贫富悬殊、不少国家骚乱甚至是内战此伏彼起、核战争阴云高罩人类社会上空……令人不禁追问:人类向何处去?

这个问题的始终存在,也意味着中国人的大同情结与西洋的乌托邦主义有其重要的存在与重建的价值,或者说,只要康有为所议论的“九界”之苦存在,《大同书》就永远给世人开了一幅窥视大同之世的智慧之窗。

猜你喜欢
康有为
康有为“复辟密札”中隐语之探考
近代史学刊(2021年2期)2021-12-02 08:40:02
康有为早期政治思想的功利主义解读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8
康有为撰
康有为书学评价及相关问题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为“八分说”论略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
艺品(2017年2期)2017-07-21 14:24:58
普陀山书法琅琊榜·康有为
中国篆刻(2016年5期)2016-09-26 07:40:09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汉语世界(2016年2期)2016-03-14 20:06:38
托孔改制:康有为重建近代中国教育的努力
翁同龢“荐康”之说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