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平台美文朗读创作

2018-04-01 20:15周密
视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听者美文创作

□周密

在我国,“美文是精短的艺术,简约的艺术,凝练的艺术”已越来越成为学界共识。现代美文篇制精短,意义深远,这与新媒体碎片化的收听场景相贴合。本文中的美文朗读是指在新媒体平台播出,以有声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富含对象感,对精短隽永的散文、诗歌进行朗读的音频作品,时间在10分钟以内。

一、处理好新媒体播出平台朗读者和听者的关系

朗读者与听者是朗读过程中互相感应的双方,二者缺一不可,那么听者是在什么样的场景和状态下收听此类栏目呢?

生活方式改变后的碎片化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信、微博以及各种音频客户端的广泛使用,为收听美文朗读栏目创造了场景。例如运动、散步、驾车途中、睡前、陪伴家人或是独处时,都是音频陪伴的碎片时间和场景。这样的场景决定了朗读者和听者是一对一的发出和接收关系。朗读者和听者的空间距离很近,针对这样的收听场景,朗读者可采用促膝谈心式的朗读,但需要明确的是,促膝谈心式朗读并不是要把朗读变成说“悄悄话”,用虚声虚气表达,而是在用声上可以轻柔些,细腻表达,点染得体,语气节奏不必起伏过大,尤其要避免固定腔调。针对不同年龄和文化水平的听者,朗读者在对文章进行处理时更要做到清晰明确、重点突出、富有韵味。因而朗读者要考虑到听者的收听场景和状态,做到“心中有人”,时时处处为听者着想,经过自己充分的准备和表达,把朗读作品传递到听者耳边,送达到听者的心田。

二、如何表达出作品的美感,让作品入耳入心

朗读是一种审美活动,这种审美是依据对文字语言进行二度创作得来的。它不但要求朗读者尊重原作,而且要求朗读者通过对原作的字句朗读来传达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朗读文字语言有其言简意赅的特点,在遣词造句、修辞格调上展现出千变万化。在转化为有声语言时,文字变成声音,文采变成语气,审美方式由看变成听。加之新媒体美文朗读时长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要求朗读者通过意境氛围的营造,给听者建构想象与体味的空间,从而进入美感的享受中。这需要朗读者在创作过程中有精细的感受和细致的表达。

(一)精细的感受

真情实感来源于生活的体验。朗读者平日里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观察体验生活时觉知自己的感受,让自己的心敏锐起来,这是感受力的源泉。

在朗读准备和朗读过程中,有没有感受,感受得深还是浅,直接关系到作品最终的呈现,朗读要坚持从作品出发,由体验到体现的创作,只有深入精细地理解感受,才能充实、丰富文字语言,为朗读准备恰切的依据。在朗读中,感受是通过文中的词句引起我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的过程,我们需要调动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和知觉,“感之于外,受之于心”。此外,准确把握全篇各层次、各段落、各语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的逻辑感受也不可或缺。

例如,笔者所在的《二泉夜读》栏目播出的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的片段,“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只是杨绛先生对丈夫钟书、女儿阿瑗,对他们的家的怀念和回忆吗?不然,在这平淡的讲述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在杨绛先生的心里他们三人从未曾分开。现实中三人的分离不是永别而是失散,失散就有重逢的可能。而一个人在世间走一遭,也只是一个过客。所以,在这里分离不是苍凉的悲,而是接受的苦。这样的思想感情诉诸声音,基调应是深挚、理性、通达的,语气和节奏应是气徐声柔、平静内敛的。通过精细的体会、感受,才能把文字蕴含的丰富内涵表达出来。

作为朗读者,不但要充分把握住语词的明确含义,尤其要精细感受语词丰富的内在含义和具体色彩,以便明确表达作品的情理。再比如,《二泉夜读》栏目播出的宋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是苏东坡在妻子王弗去世十年后写的一阕悼亡词,王弗去世后的十年间,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在政治上受到压制,心境是悲愤的。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事务,生活上困苦,亡妻十年忌辰,更是触动心弦,悲痛而又无奈。在朗读这首词时,如果能了解作者写这阕词时的处境,就会发现字面的言外之意和其间丰富的意蕴,就能感受到“尘满面,鬓如霜”的外在形象的描写,有其更多的内涵和所承载的思想感情。朗读者需要细细理解感受,把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引向情感。实践表明,朗读者综合自己的经验、学识、修养、感受,就会进入一个由作品而生的特定心境,于是朗读者便不再是被动地重复作品本身的内容、语句,而已经有了朗读者自己的再创作,它不仅再现了作品,同时也再现了自己,这是一种与作品内容息息相通的真情实感。

(二)细致的表达

对作品的精细感受、真情实感都是朗读者创作时内心的依据,外人无从了解。如何把作品充分表达出来呢?笔者认为积极的状态是基础,技巧的运用是方法。

1.朗读技巧包括停连、重音、语气、节奏四个方面。它们不可割裂,融合在朗读的语流中,成为朗读者再创造的表达方法。以老舍先生的《养花》最后一段为例,“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排比并列、平白如话。朗读者若不使用技巧就很难读出味道。“有”字做轻音处理,“喜”“忧”“笑”“泪”“花”“实”“香”“色”“劳动”“见识”相对“有”字音重,整体呈先轻后重的轻重变化,“见识”二字最重。“有香有色”做停连,节奏要慢,给听者以嗅觉空间体验。“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是对前文的总结,之间应有停顿。整体语气应是轻快的。由此可见,准确运用朗读技巧,就会使表达生动起来。

2.积极的朗读状态。在朗读前,朗读者一定要引发出比较强烈的朗读愿望,要有一种需要立即朗读才好的迫切感,以及尽力展现作品面貌和魅力的信心。这种愿望和信心不是空穴来风,它是出于对朗读本身的喜爱,对自己所朗读的作品的理解、感动和欣赏。在朗读的准备过程中,朗读者获得了对朗读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受,这还不够,在朗读前还需要进行第二次唤醒,以便实现更饱满的表达。在朗读过程中,朗读者的注意力要集中,排除干扰,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朗读中,倾注在所朗读的作品里。这需要朗读者对自身有足够的控制力,朗读时要全身松弛,能松能紧,需要松时即松,需要紧时即紧;选取自如声区,选取最佳音域、最佳音量,全身松弛自如用声,这要求朗读者具备控纵自如、心口相应的能力。

三、结语

本文从朗读者和听者的关系,精细感受、细致表达作品美感着手,分析了在新媒体平台美文朗读的创作特点和过程。当下,新媒体平台美文朗读蓬勃兴起,希望在朗读者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涌现出更多优秀朗读作品,在给听者美的享受同时实现成风化人的社会意义。

猜你喜欢
听者美文创作
美文欣赏
美文阅读
劳工(外二首)
《一墙之隔》创作谈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创作随笔
三人成虎
创作心得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片谈语言交际中的空位对举
动漫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