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对于文言文教学的功用

2018-04-01 18:32白晓妮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丝路艺术 2018年9期
关键词:六书构形理据

白晓妮(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成了读书人的专用。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文言文是修饰过的书面语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是现代汉语的源头。古代汉语和现在使用的汉语书面语相比千差万别,汉字字形会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这就导致我们很难直接通过字面读懂和理解古人的意思,给现代人阅读文言文带来极大的困难,具体表现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文言文教学基于机械训练,师生应试功利性强,学生死记硬背式记忆词义,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如此一来,文言文教学的“教”和“学”越来越单一化、模式化,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日趋减少,无法体会到汉语、汉字、汉文化之美,达不到提高阅读能力、提升欣赏品位的要求,与文言文课程设置的初衷背道而驰。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语法体系。用文字来记录语言,就是使文字符号和语言成分建立联系。“汉字是语素文字,它的理据表现为部件和字音、字义间的联系。”[ 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第81页.]汉字是典型的表意文字,对于表意文字中字符使用的复杂型形符,还可以根据其内在的构形理据进行分析。复杂型形符数量巨大,会给人们有限的记忆能力带来负担,为了帮助记忆,人们不得不在字符的构形方面建立字符的构形理据。教师通过讲解字理,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在汉字的字理中,存在生动的生活形象,含有古代的文化知识。在讲解独体象形字的时候,古文字的形体可以作为背景帮助识别和记忆。例如,从“财、购、货、贸”等字中可以归纳出“贝”字,又可以用古代以贝为货币的历史解释它们从“贝”的文化背景,然后把这些字与商业活动联系起来,要学生产生认知的心理,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中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个方面分析汉字字符的构形理据。清代“说文学”的兴起使得学者们越来越注重字形分析的重要性,借助字形分析探讨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传统文字学讲究探求汉字的形、音、义,这对今天的语言文字研究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字形本身体现着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原理。透过字形解析,我们可以明确汉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适当地渗透“六书”的文字学知识,可以使学生对字义的来源有了深刻的认识,还能引发学生对汉字的研究兴趣。这样,既避免了机械记忆的枯燥,又从中受到了汉字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汉字的历史演变中,有些字的引申义成为了常用义,保留在现代汉语中,为人们所熟悉,而这些汉字的本义却渐渐消失。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如果不通过探究汉字字源的办法,就不能够明确文言实词的本义,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造成了一定的障碍,教师若能利用“六书”理论引导学生品味汉字探究字源,那么学生的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掌握和了解“六书”理论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以下两个功用:

一是教师可以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增加教学趣味性,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例如,“学而时习之”的“而”,本是个像胡须形的象形字,因为和当连词用的“而”字同音,连词“而”又不可能用象形造字法造出字来,于是就借用“而”字来表示。有些老师直接让学生记住“而”是连词,但学生却不知道其所以然,如果从汉字的起源讲起,“而”就是一个象形字,本义为“胡须”,后来假借为连词,而给原来的“胡须”义又造新字“髵”,用来区别假借义。“色愈恭,礼愈敬”中的“色”,在现代汉语中有很多义项,如颜色、姿色等,这些会干扰对文言文中 “色”字的理解。在文言文中,“色”字往往用的是本义。“色”是会意字,甲骨文中像一个人跪在地上看着高高在上的另一个人,小篆“色”仰承其脸色。《说文解字》:“色,颜气也。”所以“色”的本义为“脸色”。教师这样一讲,就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二是学生可以利用字形准确判断和把握字义,提高自主阅读和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例如,“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因”字,学生初读课文常把 “因”字译为“因为”,而正确的解释为“凭借”,学生不太理解。此时,教师要适时分析“因”的古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因”甲骨文字形“囗”像席子,中间的“大”像张开双臂的人。《说文解字》:“因,就也。从日大。”许慎认为,“因”是会意字。从囗大取“能大者,从围而就之”之意。所以,因字的本义是“依靠、凭借”的意思。又如“去国怀乡”的“去”字,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张开双臂,迈开大步的人形,下面是“凵”,意为山洞口,“去”字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小篆“去”依然能看出造字的本义为“离开”“离去”。所以在《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译为“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学生一旦明确了“去”的古文字形,就很容易理解和记住“去”的本义为“离开”。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运用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理论,古为今用,促进中学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了解文字的性质、造字法、起源、发展、形体与意义的关系等来全面认识汉字之美。用“六书”理论来教授文言文,有利于词义的疏通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读懂文言文,才有机会接近古人的精神世界。在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中,掌握好“六书”知识,对于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是毋庸置疑的。

猜你喜欢
六书构形理据
清初学者王育《说文解字六书论正》六书说初探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从理据出发展开高品质评价——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走进文言文深处
汉字构形系统的发展与六书“转注”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英语中爱情隐喻及其认知理据分析
全译繁化机制的内涵、理据与类型
古代文化典籍核心概念翻译的修辞选择——以“六书”名称英译为例
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六书故检字》撰者考——兼论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