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媚(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2)
儿童绘画是接近原始的创造活动,不受形式和技巧的影响,是心灵和感情的真挚表达。高更说,儿童绘画赋予艺术魅力、快乐和质朴。对于这种成年人看不懂的儿童创作,很多家长认为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希望儿童通过学习成人绘画技法来改变这种稚拙的状态。然而这种错误的观念否定了儿童审美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让儿童接受成人的绘画方式,儿童将以一种陌生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阻碍和限制。
在原始艺术、儿童艺术和民间美术中都存在着稚拙美。稚拙美常常有生动简化的造型、生涩凝练的线条和直觉主观的色彩,一般不存在于现实中。稚拙美的画面常给人以轻松和艰涩的审美趣味。稚拙丑则与稚拙美不同,有粗俗,恶劣的内容,不是真诚情感的表达。①儿童绘画中的线条往往粗糙和生涩,颜色鲜艳,造型夸张大胆,形象简化,内容富有表现力。许多艺术家想尽办法,追求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艺术表达手法,捕捉儿童艺术中突出的自发性、随意性和创造性。儿童绘画的稚拙美赋予画面灵性,表现出天真、浪漫、纯洁的特征,令人向往和赞叹。
儿童认知水平有限,没有熟练掌握写实的技法,不能把画面画得接近自然。他们的绘画是自我表现的过程,是直接地、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这种稚拙地反应儿童内心世界的儿童艺术正是最迷人的方面。
追求真理的教育是教会儿童在自由地表达中寻找自我。②有些教师认为接受知识越多越利于儿童的提高,拼命地给儿童灌输理论知识,这种做法儿童不能理解也无法接受;有的教师认为只有熟练掌握了绘画的技法才能提高绘画水平,而不管儿童愿不愿意,喜不喜欢。当儿童的能力达不到教师的指令时,儿童将会否定自己,感到迷茫无措,完全停止自我表现。教师要培养儿童工具的概念和对工具的使用,教会他们各种图形要素的特征等符合年龄的相关美术概念,让他们用自己的逻辑方式、经验和情感去组织和创造。而不是将自己的情感意志强加于儿童,限制其自身发展。
儿童绘画本来就是自然的感情流露,不论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提供条件,给儿童自由表达的空间。作为家长不要以自己的眼光评价儿童画,不要随意纠正儿童的作品,这将会影响儿童的自由表达。在儿童绘画过程中的各种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将会被打断。很多家长怕儿童弄脏衣服和环境,限制儿童使用颜料、水彩笔、综合材料等。对绘画工具的使用是儿童重塑对事物认知、建立起自己的美术思维的过程,成人应该支持。
儿童画其所关心的事物,他们会把认为重要的部分进行夸张,不重要的部分予以忽略,这是儿童绘画中稚拙美的体现。由于经验知识的缺乏,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重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方面。他们爱幻想,喜欢靠亲身体验来创造形象。他们的认识具有直观性,对事物的印象源自于先前的感觉经验上。教师要帮助儿童理解自身和周围的事物,拓宽儿童经验范围,提高创造能力;帮助儿童运用各种材料,创作出自己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形象。当儿童想要表现自己的时候,可能会发明创造形象来达成目的。儿童的创造过程,不需要有熟练的技巧,但要有情感的自由。受到教条限制的儿童,会形成心理压力,创造力将会受限。固守教条的成年人很多都失去了创造力,而唯有保护好儿童兴趣和情感自由的表达才是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前提条件。
保护儿童绘画的稚拙美,启发儿童创造性,必须考虑儿童个人表达经验的特殊方法。可以教授儿童创作技法和技巧,但不能为了技巧而学习技巧。技巧熟练并不代表具有创造性,而有些儿童有创造性但不一定有技巧。教授儿童绘画技巧是为了达成当前作品想要达成的目标,并且该技巧普遍适用于儿童的发展阶段。当儿童能够用技巧解决眼前问题时,创造的欲望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灵感。对于技巧的学习要根据学生的欲望,先有表现的欲望,再学习技巧,欲望越强,则掌握技巧的程度会越好。对儿童本身有意义的创造是智慧和情感的结合;对儿童本身无意义的创造则失去了稚拙美。
儿童的绘画通过自己的感官情绪和经验来表达情感,他们的绘画世界与现实中的世界是相差甚远的。他们对生活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想像力极其丰富,让成年人都为之感叹。这加上对物象比例、结构、造型把握的不精准,对主观喜恶的突出和忽略,流露出稚拙美。保护儿童作品的稚拙美,不要用条条框框给儿童挂上思想包袱。要从保护儿童的自由表达出发,保护儿童的个性,给儿童一个轻松的创作环境,让他们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保证他们的作品的真情流露。不用成人的规则限制儿童,不意味着任由儿童自由发展而不予理会。帮助儿童积累认识世界的经验,在儿童有对技巧学习需求的愿望时,教授儿童绘画技巧,有助于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也能更好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让儿童保持对绘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