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超
纪录片在记录历史与现实,沟通社会层面起着重要作用,民族志电影属于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志电影是人类学学者以田野考察为基础,借助于影视拍摄与制作技术,以视听形式对某一族群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信仰活动等给予的描述与记录。①而民族志影展是专门为民族类型纪录片、电影而设立的,广西民族志影展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广西民族志影展的重要意义与发展前景更值得探究。
中国民族志影片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在上世纪50年代,国内文化部门曾经组织拍摄过后来被称赞为经典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如1957年拍摄的《黎族》等,而中国首次正式参展专业民族志影展是在1989年,杨光海等携片参加联邦德国国际民族志电影节。
随着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而日益得到重视的民族志类影片,开始走向属于自己的影片展。2001年,“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创办,这是亚洲创办时间最早的民族志影展,并一直延续至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大陆地区最早的人类学影展要数创办于2003年的“云之南人类学影像展”(现为“云之南纪录影像展”),而大陆地区最大的民族电影展则是创办于2010年的北京民族电影展,它在2011年被纳入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为其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第一个以民族志命名的专业影展,广西民族志影展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创办于2012年,是一个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民族类型影视节目展示与交流平台。②
广西民族志影展是立足于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民族志影片展示与交流平台,在展示广西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民族之美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壮、瑶等11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总人数居全国首位,在传统文化遭到冲击的当下社会,如此丰富的民族资源亟待发掘、传承与保护。广西民族志影展立足于广西,通过“广西非遗单元”等影展固定单元为广西本地民族志影片提供一个可触及、高层次的展示平台,促进广西多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保护与传播。
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也需要加强国际理论交流,通过举办电影节或者学术交流会的方式探讨少数民族纪录片历史发展、制作理念、合作模式与交易方式。③相对于广义上的纪录片已经形成的比较成熟的学术交流平台,民族志影片的学术交流平台还相对较少。而广西民族志影展为广大的行业人士和专家学者提供了较好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论坛,比如影展期间,除了主会场广西民族博物馆外,还在广西民族大学等高校设立了分会场,充分发挥学术交流探讨的作用。
“观众在博物馆里看文物,基本上都是平视视角”“由于使用了新技术,观众可以360度无死角地看到文物的每一个细节”。④《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讲述博物馆的文物类纪录片近年来在网上迅速蹿红,让充满历史感的文物与博物馆不断走进普通人的世界。与这些纪录片相比,广西民族志影展堪称让民族文化与文物走近观众的先锋。与国际国内其他民族志影展或民族电影展不同,广西民族志影展的主办单位为广西民族博物馆,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优势,民族志影片相对于博物馆展物是“虚拟物品”,博物馆展品相较于影片是“实体物品”,观众进入影展现场既可以观看民族志影片,也可以鉴赏珍贵的民族文化珍品,对观众而言可谓一场真实的场景体验,而这种模式将带给观众更好的体验,也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
广西民族志影展定位于“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由于广西在地理位置、民族习俗、文化传统等方面与东南亚国家接近,这让广西民族志影展在面向东南亚区域方面具有独天得厚的优势。2016年广西民族志影展主展映单元优秀影片奖《魂归何处》就讲述了一群老挝苗族人民在中国生活了多年之后回到自己国家,在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方面与中国故乡联系紧密又存在不同的故事,具有极高的影视人类学价值。而在历届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影片来源中,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投稿影片也占有一定比例。
相比较于国际上其他民族志类影展,如意大利国际民族学电影节等,广西民族志影展的规模明显偏小,突出表现在参赛作品少。根据媒体报道,2014年影展收到原创影片为150余部,即使是2016年广西民族志影展,官方给出的数据也仅仅是“近200部”,而中国台湾地区的2017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有1500多部报名影片。民族志影展本身相较于电影展甚至纪录片展就很小众,如果影展规模不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将导致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影响力难以提高。
作为国内首个专业性的民族志影展,广西民族志影展缺少作为专业影展所必需的配套设施,某种程度上导致宣传力度不足。突出表现在没有独立的网站,而是挂靠在广西民族博物馆网站下面,通过搜索引擎难以直接搜索到。相比之下,中国台湾地区的“台湾国际民族志影展”开通了专门的网站,并提供从2001年至今的中英文双语展示页面。在新媒体平台方面,广西民族志影展没有专门的微博账号,微信公众账号“广西民族志影展”在整个2017年仅有14条更新信息,缺少与读者的互动。在这个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时代,这些基础配套设施的缺乏,制约了广西民族志影展的舆论宣传能力。
广西民族志影展作为中国大陆第一个专业民族志影展,定位在“辐射东南亚”,但是在具有地理位置等资源的基础上却未充分打好这张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影展影片来源上,东南亚国家所投稿数量虽有一定比例但整体不大,这与广西处于“一带一路”节点地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核心地带,理应对东南亚国家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地位不相符合。二是在影展的合作对象上,难以见到东南亚国家的踪影,没有充分用好广西所具有的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这对定位于“辐射东南亚”的广西民族志影展是不利的,不利于扩大其影响力。
广西民族志影展作为处于中国西南民族地区的专业性民族志影展,在群众基础、城市互动等方面本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现实情况却难以令人满意。其他城市影展在举办期间于全城大规模展映影片,这样既与所在城市民众形成良好互动,又能促进影片的传播,可谓一举两得。但是相比之下,广西民族志影展仅在南宁民族影城等举行了放映活动,这样限制了观众人数与影响力的扩大。此外,广西民族志影展举办时间为年底的11月或12月,这与影展所在城市每年关注度最高的9月份(中国—东盟博览会)存在巨大时间差,不利于影展影响力的扩大。
广西民族志影展的举办地南宁是“一带一路”倡议节点城市及面向东南亚的门户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广西民族志影展现由广西民族博物馆举办,在举办规模及层次上面临明显的局限,在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举办层次上,可以加强与更高层次文化部门的合作,从而获得支持,不断扩大影展影响力。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广西民族志影展更应该具有面向国际的大视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举办层次。
广西民族志影展可以根据未来发展需要不断扩大举办规模,影展的影响力从某种程度上是建立在规模大小的基础上的,现在的广西民族志影展规模小,举办时间短,难以在更大范围扩大影响力,这对影展后续的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作为位于西南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志影展,广西民族志影展不仅可以充分挖掘广西本地的少数民族资源,还可以挖掘整个西南地区甚至东南亚的少数民族资源,在着眼未来发展与当下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逐届扩大规模,不断提升影响力,从而为影展的后续举办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根据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的“定位”理论,定位是“你对未来的潜在顾客的心智所下的功夫,也就是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而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定位立足广西,辐射东南亚,但是在头几届影展中,广西以及东南亚的民族特色并未得到充分发掘。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广西民族志影展可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文化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如举办优秀影片巡展等,不断扩大影展影响力,把广西民族志影展打造成专业性、高起点的,展示广西民族及东南亚民族文化生态多样性的平台。
当下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新媒体蓬勃发展,影视是科技创新与运用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作为纪录片属类之一的民族志影视也需要跟上时代潮流,而民族志影展可以积极运用现场视频直播、VR等各种先进科技更好地展示民族志纪录片的拍摄过程或民族志影视所涉及的人与物,这样既能带给观众更好的文化体验,也有助于减少民族语言或习俗不同所带来的理解障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习俗的民众之间能更好促进民族文化传播。
一个成功的影展,不仅能够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也会与所在城市共融共生。戛纳市将电影节作为城市品牌之一,并倾力打造,在使戛纳电影节成为著名品牌的同时也让戛纳名扬世界,展现了电影节与城市之间紧密的关联。⑤作为广西民族志影展所在地,南宁是面向东盟的门户城市,但在更大范围内,其知名度还有欠缺,而广西民族志影展也与世界著名的民族志影展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如果双方不断加强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扩大广西民族志影展的影响力,而这样反过来也会不断提升南宁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知名度。
广西民族志影展作为中国大陆地区的首个专业性的民族志影展,开创了民族志影展新的发展空间,极大促进了广西民族文化的发掘及影视人类学的发展。但和国际同类型民族志影展相比差距较大,广西民族志影展要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的时代大背景,不断深入发掘广西和东南亚民族文化的精髓,充分运用当下先进的互联网技术与服务,与影展举办地加强交流合作,共同将广西民族志影展打造成一流的民族志影展平台,促进民族志影片行业发展。
注释:
①赵书峰.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前景与展望——由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第42届世界大会放映的6场音乐民族志电影所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14(5).
②广西民族博物馆.2018广西民族志影展公告[EB/OL].http://www.amgx.org/news-7665.html.2018-03-27/2018-5-18.
③王华.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3(5).
④王文.《如果国宝会说话》再掀文化遗产热[N].华商报,2018-1-22(B3).
⑤刘汉文,陆佳佳.电影节:意义、现状与创新对策[J].当代电影,2016(05):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