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水图》与杉本博司《海景》的艺术语言及审美内涵的关系

2018-04-01 18:11陈思思
视听 2018年7期
关键词:马远海景线条

□陈思思

马远的《水图》和杉本博司的《海景》在表现形式上非常相似,但又有明显差异,它们各自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又有着内在审美内涵的差异。本文就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一、马远《水图》的艺术风格及绘画语言

马远是南宋的大画家,他有一个很有名的纯粹以水为描绘对象的作品叫《水图》,整个作品共有12段,每段纵26.8cm、横41.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12幅作品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水”,他运用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生动的艺术语言描绘出了不同气候不同环境下江河湖海的运动状态,除了一段因残缺没有名字外,其余图的名字分别为: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迴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

马远对水的观察细致入微,用轻重不同的笔法和氤氲和谐的染法,把水的各种形态如平远、迂回、跳跃、盘旋、汹涌、激撞,以及微波和涟漪等,都画得十分动人,奇幻多姿。

其中,《洞庭风细》有着连绵细腻的水纹,水天一色的景象,仿佛时间都静止了,从前至后,线条勾勒有条不紊,节奏匀称又富有变化,墨色由重到浅,从实到虚,给人营造了一个心旷神怡的美好境界。《层波叠浪》则表现的是浪涛的汹涌和起落、汹涌澎湃的气势,犹如惊涛拍岸,在鼓起的浪涛之间又细致地勾勒了灵动的浪花,整个画面动静皆宜,汹涌澎湃的气势更是令人感到精神振奋。《寒塘清浅》只用了寥寥几笔的线条,便将舒缓的水流诠释得行云流水,岸边有几块碎石,用线也很考究地绕过了石头,把水流的方向和速度巧妙地表现出来。《长江万顷》用劲利的线条,表现了一排排翻滚的水波,线条挺拔有力。《云生沧海》的形式较其余几幅略有不同,很规律地用了重复的手法,线条也很有力,并运用了晕染的方法使远处的水和云自然地融为一体,有种飘渺的意境。《湖光潋滟》画出了光和影的细腻感受,即使马远没有染色,也使观众感到阳光明媚。线条不规则的勾勒,仿佛是受到风的随意吹荡。

总之,马远的12幅《水图》具有不同的笔法特点和审美意境,令观众回味无穷、玩味不尽。

二、杉本博司《海景》的艺术特点和摄影语言

杉本博司是当代著名的日本摄影大师,也是不折不扣的当代艺术家,他涉猎的艺术领域很广泛,有摄影、装置、绘画等,其中尤以摄影为主。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拍摄《海景》系列作品,至今《海景》无疑成为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他的《海景》系列作品共有50幅,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取景为世界各地的海景,构图极为简练,全部都是一分为二的分割式构图,水平线都位于画面中央,将大海和天空分割开。同样的构图不断重复,不同的只是光色,作品为我们剥离了海和天之外的其余因素,纯粹地还原了自然界中的天光水色。虽然每幅作品都明确标注了拍摄的地点,但是照片却没有明显的地理特征,50幅浑然一体,构成了一组平静又有力量的“海景”,我们从照片中努力寻找内容,只找到了不同光线、空气和海水组合而成的神秘又暧昧的气氛,他把所有形式的海洋都还原到最本质的状态上,也就是纯粹的空气和水的状态,通过其高度概扩的艺术表达手法,世界上的海洋好像都被抽象化了,变成了阴阳关系,也仿佛使海洋还原到了人类没有任何参与的最原始的状态。

三、马远《水图》与杉本博司《海景》的比较

马远的《水图》是典型的中国山水画的表现形态,只不过不是全景式构图,而是采取了局部的绘制手法,也准确地传达了中国画抽象而又写意的审美内涵;杉本博司的《海景》是典型的具象又颇为写实的摄影作品,影像质量很高,观念感较强,是典型的当代摄影作品。那么这两个作品到底有哪些关系,又有哪些异同呢?

(一)相同点

从内容来看,两者颇为相似,都选取了以“海”为表现对象,为什么要选择海景为表达的主题呢?马远的《水图》是南宋时期的佳作。宋代的哲学被称为“理学”,其中有一派特别重视儒家的“格物”。所谓“格物”就是对每一件看到的事物,都用非常认真的方法去分析研究,然后找出构成这件事物的道理,宋代也将这种“格物”精神运用在绘画上。马远用12幅绘画描绘了水在不同季节、不同地方的波纹,传达出“格物”的精神,在我们看来完全一样的水,在马远的笔下却千变万化。而杉本博司也公开表达过他对马远的喜爱和尊重,在接受留日的潘力教授采访时曾说:“我很喜欢中国的宋代山水画,特别是南宋画家马远的作品。尽管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你也许还可以在我今天的作品中看到他的影响。”加上杉本博司长期在海外的生活经历,使他的作品风格同时浓缩了东西方文化的审美意蕴。

从构图来看,两者似乎都受到极简主义美学的影响。马远的《水图》每张尺幅都不大,而且都采取局部构图的方法,以小见大,以无当有,符合中国文人画的审美内涵,也用局部处理达到了抽象和极简的效果。杉本博司的《海景》则基本上都是拍摄了远距离的宏观式海景,几十张照片都是以海和天为界线分割开来,完全是极简主义的风格,画面除了海面和天空,别无他物,而且海平面基本上没有太激烈的浪花,因此几乎像只有两块颜色的几何图形构成。

从表现形式来看,两个作品都以组图的形式出现,无疑都一致体现了重复的力量,整体上有震撼的效果,而且都表现了不同场景、不同状态和不同光色的水,把水的姿态诠释得丰富多变又统一和谐。

(二)不同点

1.艺术形式不同

因为两个作品的艺术形式从根本上就不一样,一个是中国画,一个是图片摄影。所以基于艺术表现,不同媒介也呈现出各自的优势。

马远的《水图》基本都是用线条去勾勒水纹,画面均以线条的不同美感诠释了水的不同形态,迟缓的水用匀和细腻的线条,激烈的浪用强劲有力的线条,并且采取了墨色的变化,使画面具有一定的空间感和透气感,甚至有几幅画,作者用了国画中特有的晕染法把云雾的状态表达得自然生动。

杉本博司的《海景》则全部都采用大画幅相机来拍摄,有的还用了长时间的曝光,使画面看起来既细腻柔和又浑厚大气,海面浑然一体,像一面镜子,平静又透亮,作者把底片精心冲洗放大成照片,画质清晰精细,光影的控制和成像的品质都是一流。

总之,虽然两套作品从内容构图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表现水,但马远的《水图》更注重的是在作者的主观视角下对水的不同形态的生动表现,用中国画独有的勾线、晕染等技法,诠释水的多变,而杉本博司的《海景》却更注重在客观镜头下海面和天空的整体构成,以及光线、气候、空间与时间的变化。

2.审美内涵和思想境界不同

《水图》包含了马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孔子曾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中国的山水画里,画水最难,像人物画中的点睛之笔,水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水有规律,也无规律,水的神韵在于柔韧和灵动,弹性十足,也可以变幻万千。对中国人而言,水不是景,是中国人的哲学,正所谓“上善若水”,可以微则无涛,也能巨则汹涌。马远画出了本来平静的水面受到天气影响而变化万千的水,《水图》阐述的审美内涵和思想境界尽是如此。

而杉本博司的主题离不开“时间与历史”,他的作品一直追求将时间定格表现,追求时间记忆。《海景》的题材选择更是符合“今人不见古时月,近月曾经照古人”的宏观境界。他选择了只有一望无际,没有任何人类活动和印记的大海作为拍摄内容,也正是这海景让我们搭建起和古人共通的瞬间,因此《海景》也是超越了常规认知的地理和时间概念,看似在拍摄海景,其实超越了最物质的存在,仿佛一台时光机器,向生命深处拓展。对他来说,摄影不能和世界剥离开来看。

四、结语

《海景》虽然在题材形式上受到《水图》的部分影响,但是在思想内涵上却与《水图》不同,他较古人更有自己对于东西方文化内涵的独特解读。马远和杉本博司,是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大师,通过他们的作品,实现相望。

猜你喜欢
马远海景线条
线条之美
太平洋海景住宅
南宋绘画专题
修拉的海景绘画(下)
简评马进良海景成就
修拉的海景绘画(上)
丫环对对联
丫环对对联
丫环对对联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