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宁浩公路片中人物情感思考和西方黑色幽默的完美融合

2018-04-01 18:11:55丁华琴
视听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花宁浩黑色幽默

□丁华琴

公路片最早可以追溯到旅游文学或是史诗《奥德赛》,所以现代公路电影在剧情的编排上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勇者探险故事的影子。1969年《逍遥骑士》的诞生标志着公路片正式成为一种电影类型,而公路片和西部片颇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美国文化特有的产物,如果说西部片是经典好莱坞时期最富美国精神特色的电影类型的话,那么像《老无所依》《德州巴黎》这样的公路电影,就是现代好莱坞中美国文化精神与形象的代言。西方公路片不仅有着对旅途的描绘,而且在内涵上更显得沉重,片中会融入对当下人生以及社会的思考。

20世纪初,中国的公路片初次以商业片的形式出现,《走到底》这部影片更多地在于记录旅途中的搞笑、欢快,与西方的公路片相比少了几分晦涩,多了几分轻松。继这部影片后有不少公路电影涌现在中国市场上,直到宁浩导演的作品《无人区》才真正为中国公路电影注入新鲜的血液。《无人区》是“商业”与“个人”的结合体,它的出现不仅拿下了高票房还赢得了一致好评。《无人区》摆脱了中国公路片的单纯喜剧性,它结合对人物本身的思考,折射出对“人性的救赎”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公路电影的内涵。《心花路放》于2014年上映,宁浩用个人第二部公路片征服了观众,开启了融喜剧与公路片于一身的多类型电影创作。

一、公路片的戏剧性叙事风格

公路片一般是围绕主人公的一段公路旅行,展开情节的描述。在此过程中,人物完成旅行体验、思想的变化、性格的重塑、人性的回归等。主人公在路上会由于与外界环境的碰撞、与其他人的沟通、与自己的内心交流产生强烈的戏剧冲突。《心花路放》继承了宁浩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运用了多线性叙事手法,即平行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在影片中的活用,使情节的发展具有支离破碎的美感,不同的叙事线索在同一个时空中交叉迂回,并且在特定的时间汇聚,形成情节发展的高潮,这种强烈的矛盾冲突是单线性叙事所达不到的,戏剧冲突非常明显。影片中的一条线索是耿浩和好哥们郝义一同追寻情感与幸福生活,另外一条线索是康小雨听到一首关于大理的歌而只身前往大理。在两条线索并列前进的过程中,导演通过剧作使康小雨在大理失意想要回家,而耿浩由于在旅途中与好哥们产生矛盾而又恰巧看到曾经与妻子康小雨在大理留下的签名墙想要前往大理。快速的剪辑手法使观众感觉耿浩和康小雨就要相遇,直到女孩出现在一面空白的墙前,导演用了一组延时摄影的片段把观众拉回耿浩的顺时线索,这才使观众明白,这些不过是回忆。这种戏剧化的情节编排毫无疑问是导演剧作的成功之处。多线性叙事也给耿浩和康小雨的分手提供了一个巧妙的解释,在片中他们一个说“我不喜欢吃橘子,只喜欢橘子皮的味道”,另外一个说“嗯,刚好,我喜欢吃橘子”,他们爱情的失败不能说谁对谁错,只能说他们性格不合,这也是导演在台词方面创造出来的戏剧化效果。《心花路放》有许多借鉴西方公路片《德州巴黎》的地方,比如影片中讲述的兄弟情以及找寻幸福等。但是《心花路放》与其他公路片不一样的是它讲述的人物情感较为平实,它没有像《无人区》那样讲述人性,而是讲述人物的生活情感,使影片的情感表达更加通俗,更加贴近生活,形成观众喜欢的叙事风格。

二、黑色幽默中彰显喜剧效果

宁浩的个人喜剧风格非常具有代表性,在他的作品中用黑色幽默创造出喜剧性。宁浩的电影总会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富有地方特色的人物对白、夸张的人物行为、富有黑色幽默的喜剧特点。宁式的黑色幽默是幽默中带有感动,感动中掺杂着幽默。在《心花路放》中,宁式喜剧化风格是必不可少的。影片塑造了十分具有喜剧性的人物形象:痴情的阿凡达女郎、满脑子都是女人的编剧、叛逆的非主流少女、欺软怕硬的黑帮老大、贪图小便宜的酒吧老板等,人物性格突出。在人物对白的选取上,通过地方化、口语话的语言来凸显喜剧效果,极具内涵的日常对白是宁浩黑色喜剧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我是他好基友”“一个女人不能睡两次”等荤段子让人忍俊不禁。“你现在就处在你的人生阴影中,可是阴影是你人生的一部分啊,你怎么就走不出来呢?”这些看起来浅显易懂的台词,却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这就是宁浩的黑色幽默,带给人们欢笑的同时引发人们思考。影片除了在人物和台词方面富有喜剧色彩外,在《心花路放》中,宁浩导演还设计了许多富有喜剧色彩的剧情来营造喜剧性。影片刚开场郝义将主题比作小三,耿浩冲过去捡起掉在地上的猪蹄塞进嘴里吃掉;耿浩想搭讪阿凡达女郎反而误拍了石头。《心花路放》也有同西方影片的相似之处,将美好的东西破碎给观众看,营造出黑色幽默的喜剧性,影片以死亡、暴力营造出黑色幽默。《心花路放》较之《德州巴黎》也胜在喜剧性上,《德州巴黎》的喜剧表现几乎全无,都是在单调地寻找,不符合现代观众的口味。《心花路放》与疯狂系列电影都延续了宁浩导演个人独特的黑色幽默和喜剧风格,影片中人物的命名和场景的设置命名都有巧合之处,这部商业公路片之所以成功无不是与喜剧性有关。

三、符号化之于人物形象的表达

《心花路放》作为一部公路片,最主要的还是反映“追寻”的主题,为了反映这种追寻的结果、刻画人物心路历程的变迁,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道路是不可少的。最主要的是那只小狗“果汁”,它是耿浩和康小雨爱情的“媒人”,也是两人爱情的见证者,两人相遇时,康小雨匆匆给小狗取名叫对不起,这是极其富有隐喻性的意象,当后来两人感情破裂,耿浩带着那只小狗来到这里,他还记不记得那小狗曾经的名字“对不起”?那是不是康小雨对他的亏欠呢?时过境迁,对不起,也不过变成了果汁。小狗是符号化的物件,成功反衬了耿浩和康小雨的人物形象。在《无人区》中符号化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饱满。《无人区》是宁浩导演的第一部公路片,也为宁浩开辟了一种新的电影类型,影片中用大量符号化的道具塑造了许多反英雄的人物形象,也塑造了野蛮人形象。影片中的皮衣、破马靴、刀子以及破汽车,将野蛮人形象衬托出来。金丝眼镜、西装革履、没有武器,塑造出一个反英雄的人物形象。在《无人区》中符号化道具促使人物变化。“火机”在影片中使用了七次,为最具符号化的道具,直到女孩把钱给老大那次打火机,主人公由恶回归到善,也回到影片的主题——人性的救赎与回归上。

四、公路片中的多重情感文本

公路片中的人物往往会因为某些原因开启一段旅行,随着旅行的推进,讲述主角的内心情感变化。宁浩曾说过,“我们是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一代人,这一代人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谈理想,不谈信仰,不谈政治诉求,整个的推动力都是个人欲望与社会欲望。”在《心花路放》中所体现的欲望是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尽管表面上《心花路放》有小镇,有阳光,有民谣,有各种文艺青年钟爱的事物,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其实影片着力呈现人到中年对爱情的困惑,自己不得不“放下”的酸涩内心。影片中耿浩的选择与康小雨的理想背道而驰,是康小雨选择离开的原因,她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影片最后,东东的闺蜜小北的出现,暗示对幸福美好生活追寻的一种温暖情感。宁浩导演的另一部公路片《无人区》通过野蛮人的人物形象塑造让人们感受到文明的尴尬、人性的荒漠,但在影片的最后,人物完成由人性之恶到人性之善的回归。《无人区》相较于《心花路放》,让观众具有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猜你喜欢
心花宁浩黑色幽默
心花为你开
谁最怕过新年?
无数心花发桃李
宁浩,累了!
电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22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22:22
巧克力的苦与甜
从《第二十二条军规》看黑色幽默
新媒体环境下电影宣传模式创新探索——以《心花路放》为例
著名导演宁浩的成功机遇
职业(2015年5期)2015-05-21 09:4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