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的文化自信
——基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的几点思考

2018-04-01 16:26晏玉荣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特色传统

晏玉荣

(山东工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提出在新时代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战略部署,为今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与建设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文化自信的内涵是什么,文化自信的根据何在,在进入新时代这个关键时间节点,坚定文化自信有着怎样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学习与领会十九大报告文化自信部分中必须要掌握的几个根本问题。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何谓文化自信?对于这个概念学界还没有权威性或者统一性的解释。中共中央党校张军教授在2017年10月30日的焦点访谈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履,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以此为基础,我们认为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文化自信:首先,在认知与情感方面,文化自信是在对本民族文化有着充分的理解、认知、反思与批判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自觉的认同、肯定、尊重与热爱。其次,在行动方面,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积极践履我们所认同、尊重与热爱的文化价值。再次,文化自信更是一种信念,即对本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发展前景与未来有着坚定的信心与信念。也就是说,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本民族文化的价值与生命力在认知、情感、行动与信念等方面的高度统一。

文化自信的内涵十分丰富。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涵。它们从不同的维度,诠释与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每一维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一维都是需要继承与发展的,割裂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不完整、不健全的。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根本。如果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是其根本。如果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比喻成一条大河,那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其源头。早在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是要大力地传承与弘扬它。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支柱。革命文化是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斗争中所创造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独特文化。这种革命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重民本、讲仁爱、崇正义、求大同等核心理念在革命时代的继承与发扬。比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红嫂精神等等,就是它们的集中体现。正是这些精神,使得热爱自由、民主、独立与和平的中华儿女凝聚在一起,从而赢得了民族独立与民族解放。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导航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在共产党带领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精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系到中华民族要向哪里去,朝什么方向发展的问题。一切发展是为了让人民拥有好的生活,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从根本之维、支柱之维以及方向之维等方面共同构筑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与中国力量,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自信就是认同、肯定、相信它们的价值与生命力,并将其积极地付诸于实践与生活。

二、文化自信的根据

文化自信既与文化自卑相反,也与文化自大或自负相对。新时代我们的文化自信是有着充分的理由与根据的。它是建立在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正确的认识与反思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之上的,期间,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当着重要的精神引导作用;是建立在世界人民的认可与尊敬的基础之上的。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而绵延不绝。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 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里,中华文明不仅灿烂辉煌,而且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绵延而不绝。这主要归于中华文明所倡导的贵和、大同、仁爱等价值理念。更为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决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展览品,而是当代文明、时代精神的源头活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比如,天下为公、王道思想是一种治国理念,修身养性是一种安身立命,精忠报国是一种爱国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一种尊严与气节等等。这些价值理念是永恒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既是中华儿女的抱负,也是他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只是近代以来,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失败,中国人将其原因转嫁或迁怒于传统文化,将传统与落后、愚昧、反动等联系在一起,甚至形成了“反传统的传统”,一度丧失了文化自信。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些年,无论是学界还是民间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更全面、更客观、更合理与更深刻的反思。正是这种深度而合理的反思,使得中华儿女重拾自己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源于中国人在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国人尊知重行。实践不仅出真知,实践还可以让我们更自信。中国革命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这是我们文化自信更强烈、更重要的来源。正如十九大报告所展示的那样,近五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思想文化、深化改革、民主法治、生态文明建设等十个方面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这些成就的获得,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引领作用。它们既验证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合理性,也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文化自信还源于世界人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可与尊重。中国崛起不但是一个古老国家的崛起,还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华民族以崇尚和平、自由、民主、自信、文明等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赢得了同样热爱和平、自由与民主的世界人民的认可与尊重,由此也掀起了他们对中华文明的兴趣与信心。汉语在世界经济活动与生活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在学习汉语,或者亲自来中国参观、学习与交流。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的孔子学院在全世界落地开花并获得世界人民的赞誉。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性格、中国故事、中国奇迹等术语,也越来越成为独特的词汇与符号,为世界人民所津津乐道。

由上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来源是多方面的。连绵不绝的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它的认同与称赞,都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而充分的理由。

三、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

文化自信是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第四个自信”。它是对前三个自信的深化与系统化。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十九大报告更是把文化自信提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的高度。它对于中华儿女的安身立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繁荣富强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文化自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必然要求。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并不只是学者在学术研究中才会面对的理论问题,而是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避免都会遭遇的人生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合宜地解决,人们就会在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重大问题上产生犹豫、彷徨、焦虑不安甚至是虚无情绪。一个文化焦虑的人是不会有幸福感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幸福不仅是物质财富、社会需求等方面的满足,更是价值观、人生信仰的笃定与自信。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会使得个人拥有安身立命之本。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生命力。其中,该民族在历史中所形成的道德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与心理特征等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我们中华民族才会魂有所依,神有所聚,力有所生,复兴才有希望。诚如十九大报告所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文化自信是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精神引领。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与独特的凝聚力、感召力与影响力,可以为中国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与引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更广泛的自信”。没有坚定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强国之路就没有精神的支撑与引领,就会失去强大动力。

文化自信还可以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国文化从来就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当今中西文化交汇碰撞、社会由传统步入现代之际,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与创造力,再一次显示了自己鲜活的生命力与重要价值。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的成功是全世界人民的成功,中国的文化自信也是人类文明的自信。

四、文化自信的实现

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正确的认知与认同,这首先需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也不是躺在已有的“功劳簿”上故步自封,自我陶醉,而是要在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以及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推陈出新、继承发展,这是文化创新。文化自信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与途径,让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使其落地生根,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涵养我们的生命气质。

文化自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指出:“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文化的自觉。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具有合理性、先进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能清楚地认识到它们的价值,并由此产生由衷的认同与自信。比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些人在根本不了解、不理睬的情况下,就将其贴上落后、保守、不合时宜等标签,而不是对其进行同情之了解,切实之思考;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些人同样是不研究、不学习,而是情绪性地将其边缘化。没有文化自觉,不了解其中之深意,何来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正是文化自觉之要求。

文化创新。文化自信不是文化自负或自大,它要求我们必须在社会实践、时代发展中,在与各种文化的交流中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十九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里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如何更好地诠释与发展传统文化,挖掘其现代价值;如何更好地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统一起来;如何更好地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更好地处理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思潮之间的关系等等,都需要有创新意识、开放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有文化创新的文化自信才是生机勃勃、开拓向前的。

文化落地。文化自信要落实在生活实处,使其能够真正影响中国人的行动、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塑造中国人的品格与心灵。文化有不同的层次,从意识形态、价值、制度到风俗习惯、器物文化等,文化自信的落实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十九大报告中对此做了大量的阐述:第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第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第五,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我们要认识到,人民是文化自信的最终主体,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只有当社会主义文化润养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从中切实受益,文化自信才会从根本上树立起来。

综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从根本之维、支柱之维以及方向之维,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的内涵。悠久而连绵不绝的传统文化、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世界人民对它的认同与称赞,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而充分的理由。新时代下的文化自信对于中华儿女的安身立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走向强大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文化自觉、文化创新以及文化落地是实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要求。

[ 参 考 文 献 ]

[1]张军.新时代 新征程:坚定文化自信[EB/OL].http://tv.cctv.com,2017-10-30.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特色传统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