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能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社会形成,网络道德也随之产生。网络道德是结合网络虚拟社会所制定的约束网民行为的标准,其具有隐蔽性强、扩散率高、覆盖面广等特性。在互联网社会,网络道德失范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少部分网民通过网络直播平台“直播造人”、在微信、微博中传播不良言论。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行为规范非常重要,有助于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能扩宽大学生道德教育视野。新媒体信息更新及时、快速等特性,为师生多方面了解全球道德教育内容提供渠道。一方面,为大学生思想交流提供便利场所。通过在线学习交流,学生能在交流中碰撞火花,助力道德认知的提升,强化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扩展资源共享平台。师生可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自身对道德内涵等方面的理解,做到资源共享,教师可借助此潜移默化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能缩短师生间无形的距离。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互联网时代发生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地位日益突出。传统教学忽视师生间的相互尊重,而新媒体的互动性缓解了两者间的信息阻塞,使师生两者的地位趋同,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心态。此外,新媒体还改变了教学模式,“两微一端”、论坛、易班、网络直播等扩宽了师生沟通、交流渠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削弱道德教育者话语权。新媒体具有“平民化”特性,网民可身兼信息发布者和受众者双职,大学生也乐于通过网络表达自身看法,随之接受道德教育的方式也发生变化,主动学习、引导式教育、主动信息搜索、话语权风向成为转变趋势。与此同时,道德教育者话语权被虚弱,其需要具备媒介素养,改变“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弱化道德教育规范约束功能。新媒体中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随波逐流,使其对道德的选择和判断产生疑惑。特别是部分新媒体不顾道德,从维利角度出发,发布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新闻,如今日头条、新浪微博、爱奇艺等自媒体广告中发现侮辱邱少云、侮辱慰安妇内容。加之,大学生对传统道德思想理解不深刻,对道德知识学习比较弱化,道德的规范约束功能因此也逐渐弱化。影响大学生对道德的选择和判断。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形成,对外界知识的判断力不强。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如海水般充斥在网络空间,孰是孰非不易判断。大学生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盲目随从,导致无法判断正确的道德行为。此外,敌对势力通过新媒体鼓噪叫嚣,刻意发布不良言论,大学生网民群体占比极大,容易接收这些信息,对自身的道德选择与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要重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高校道德教育者要注重提升网络素养,学习网络道德及网络法律法规,同时加强传统道德知识的学习,激发师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要发挥“媒体+道德教育”合力。将网络道德教育和现实道德教育相结合,在教学目标、内容、形式、方法上实现优势互补,解决道德领域存在的问题,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要创建新媒体立体教育模式。建立集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德育模式,家庭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要完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实现学生地位的转变,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引导,建立网络道德法律法规。以此,形成家庭—学校—社会的立体动态教育。
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高校师生媒介素养至关重要。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者还存在媒介意识不足、媒体运用效果不强等问题,因此要提升道德教育者的媒介意识与能力。要实时更新媒介知识,增强媒介素养理论;高校应完善德育者媒介素养培育体系,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专业授课;利用校园媒体资源,有计划开展针对提升德育者媒介素养的活动。部分大学生自动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易陷入网络不良信息陷阱中,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媒介意识与能力。编写媒介素养教材,并开设相关选修课程,举办媒介素养讲座;提升大学生学习媒介知识的意识,懂得在批判中合理吸收有益成分。
道德教育需要“线上教育+线下教育”同时进行。新媒体时代,要加强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是非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道德教育,学会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选择与识别网络道德行为能力。大学生要遵守新媒体法规,严格遵守《中国青少年新媒体文明公约》,树立知法、守法意识,提高网络道德自律能力。要引导学生主动净化新媒体环境,提高媒介分辨能力和媒介运用能力,自觉做新媒体主人,动员身边同学共同规范网络行为,主动发声,远离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