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西汉的重文政策

2018-04-01 14:31刘再展中央财经大学北京102206
丝路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太学文士典藏

刘再展(中央财经大学,北京 102206)

西汉的文化政策是建立在大一统的思想之上的。西汉作为大一统王朝,其文化政策因为体现出相对统一的特征。梳理《史记》、《汉书》等文献,可以看出西汉文化政策中重文政策的相关特征。

西汉的重文政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对图书文献的管理。西汉有专门的图书典藏与编校机构,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使图书文献的编校典藏管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二,施行一系列教育政策。第三,施行重用文士,尤其是重用善赋之时的策略。西汉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兴办教育机构,另一方面实行重用文士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施行,为西汉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做出重要补充,同时也为有才之人入仕升迁提供了道路。

一、对图书文献的管理

在图书管理方面,西汉设有专门的图书典藏与编校机构,并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诸如延阁、广内、秘府、兰台等藏书修书机构。太常、太史、博士、太卜等职位,大大增加了对图书文献政策实施的效用性。相对于周秦时期的图书典藏与编校制度,西汉时期对图书管理的机构设置和制度设定已较为成熟完善,这标志着图书文献的编校典藏管理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例如:《汉宫殿疏》记载:“天禄、麒麟阁,萧何所造,以藏私书,处贤才也……未央宫有承明殿,著述之所也。未央宫有石渠阁,萧何所造,其下碧石为造,若今御沟,因为阁名,又成帝于此藏秘书焉,未央宫有麒麟阁藏秘书,杨雄校书处,天禄阁,藏典籍之所。” 《文选》李善注引刘歆《七略》:“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汉书》卷十九《百官公卿表上》:“御史中垂,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 这些都反应了西汉时期对图书文献的典藏情况。

二、施行教育政策

在教育政策方面。汉武帝时期,设立教育机构,兴办太学,是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讲授儒家经典。后经不断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讲授内容也不断增多。同时,设立五经博士,专掌经学传授,或协助帝王奉使、议政。汉武帝之后,博士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汉元帝时博士弟子已达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王莽时期,笼络广大的儒生,在长安城南兴建辟雍、明堂,又为学者筑舍万区,博士弟子达一万余人,这时候,太学规模之大,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例如:《汉书》卷六《武帝纪》记载:“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汉书》卷十《成帝纪》诏令曰:“古之立太学,将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源,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西汉太学的不断完善成熟和博士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了教育政策所取得的成就。

三、重用文士

对文士的重用方面,汉文帝重用通经之士贾谊,又立以《诗经》见长的申公为博士。景帝所用众博士中也多以经学之士为主等等。经学走上政治舞台,打破了黄老思想一统天下的局面,为经学所蕴含的文学思想走向朝廷创造了条件。经学促进文学。西汉重视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兴办教育机构,另一方面实行重用文士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施行,为西汉选官制度和教育制度做出重要补充,同时也为有才之人入仕升迁提供了道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西汉对善赋之士的重要,大量征召辞赋之士入朝为官。擅长辞赋者进入武帝朝廷也与他崇儒、主张礼乐之治有密切关系。在中国文学史上,赋成为最能代表汉代文学形式的一种文体,并且西汉大赋能够取得较高成就,都与西汉重用善赋之士有重要关系。例如:《汉书》卷十二《平帝纪》:“元始五年,征天下通知逸经、古一记、天文、历算、钟律、小学、史篇、方术、本草,及以五经、论语、孝经、尔雅教授者,在所为驾一封招传,遣诣京师。至者数千人。”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养士之大也,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汉书》卷三十三《楚元王传》:“高后时,浮丘伯在长安,元王遣子郑客与申公俱卒业。文帝时,闻申公为《诗》最精,以为博士。”西汉重用文士,是汉代重文政策的重要表现,也使得汉代文学得以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太学文士典藏
论玉山雅集与元后期文士群体的追求
汉代太学如何培养治国安邦之才
典藏
往来·典藏
荆轲并非刺客:重读《荆轲刺秦王》
典藏
臻于“纯粹”的布衣文士:洛地先生
嵇康·绝响
典藏阁
《唐语林》文学观念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