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西航港二中)
我国已经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如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是现今课改的主要目标之一。初中数学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科目之一,其教学成果更是重点。由于数学内容相对较为枯燥,所以相关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开始尝试体验式的学习模式。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就越能给学生提供思考的智力源泉,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分析信息,提升自主思考的能力,优化课堂教学。
以《有理数的乘方》一课的教学为例,在为学生创设了“棋盘上的麦粒问题”的趣味问题情境之后,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折纸活动:让学生们以四人为一小组开展活动,把课前准备好的一张薄纸连续按1 次、2 次、3 次……对折,看看自己最多能折多少次?并且尝试计算折20 次时有多厚?在活动中,学生发现要把一张纸折20 次是无法做到的,且纸张的厚度不同,折20 次所得到的高度也差别很大。通过亲历活动过程,学生发现原来从21,22,23……220,幂增长的速度很快,且220 是一个很大的数。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乘方运算的训练寓于富有趣味的实际问题中,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让学生在自主思考与交流中体会运算的含义,巩固所学知识。
合作教学不仅关注活动的结果,也要关注活动的过程,在建立起的一种互助合作的关系中,让每位参与合作的学生都能集思广益,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尤其是在理解数学概念的根本内涵时,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对概念、定律的学习掌握,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做到先理解后记忆,化“死知识”为“活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学中,笔者以动手探究来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交流,“说数学”,以强化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知识把握:①只给出一个条件(一条边或一个角)画三角形,在小组内比较一下大家画的三角形大小一样吗?②当给出二个条件时,三角形的画法有几种可能?每一种情况下三角形的大小一致吗?③当给出三个条件时,又有几种可能?每种可能的三角形大小一致吗?在上述问题中,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组内进行交流,在“说数学”的过程中理解知识,从而更清晰、更深刻地掌握三角形在“两边一角”“两角一边”“边边边”“角角角”四种情况下的全等条件。
在上述活动中,学生利用画图、比较、推理等活动,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探索出了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实现了知识在对话中生成,能力在共享中提升。
数学和游戏的关系源远流长,在还没有“数学”这个概念时,数学知识就广泛存在于各种游戏中,随着游戏的发展,数学也在蓬勃发展.也就是说,游戏是数学发展的动力之一.而在体验式学习的许多课程中都带有游戏的成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此,在现在教学课堂中适当地运用游戏,可以增加课堂的互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培养他们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例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象限符号”时,我首先向学生说明两名同学手拉手表示一对有序实数,即表示平面上某点坐标,左边同学表示横坐标,右边同学表示纵坐标,面向大家表示正数,背向大家表示负数.其次,任意让两名同学手拉手站在教室前面,教师用布把他们的眼睛蒙上.然后,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上平面直角坐标系.接着,两名同学不断变换前后方向,并同时说:“我俩是一对盲人,我们迷路了,谁能把我们送回家?”如果两名同学都背向大家,即表示(—,—),那么说明他们的家在第三象限,则把他们领到第三象限……实践表明,这个游戏不论是扮盲人的同学,还是领路的同学都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很快就掌握了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的符号问题.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果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规律到规律来进行教学,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让纯理论的数学知识和枯燥乏味的数学活动变得生动、具体、直观、有趣,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不断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实际问题与反比例函数》的教学中,笔者创设了如下富有生活气息的应用题:港华燃气公司因业务发展需要,决定在地下修建一个圆柱形燃气储存室,容积为104m2。请问:①储存室的底面积S(单位:m2)与其深度d(单位:m2)是一种什么样的函数关系?②当储存室的底面积S 为500m2 时,施工队在施工时应该向下掘多深?③当施工队开掘到地下15m 时,因为碰到岩石,公司临时将储存室的深度更改为15m,那么,储存室的底面积是否需要做出相应的更改?改为多少合适呢?通过创设恰当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学会站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
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即生活。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以生活问题为背景,把数学知识巧妙融入其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生活实践的能力,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同时又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乐趣。
总之,“体验”已经成为课程论和课程改革的新的价值取向。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体验与经验、认知、情感的关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参与课堂,在体验合作中主动思考,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操作中积极探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