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逸鸣(中国美术学院)
在人们的印象中,艺术仿佛就应该是美术馆里精美的画作,被框在玻璃框中,高挂在墙上。那道架起的隔离线不仅隔开了人和画,更是带给普通人一种特有的距离感。而在这个时代,艺术不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稀罕物,艺术有着广阔的展示途径和越来越多的形态,不知不觉中,艺术已经来到我们身边。参与艺术创作,对于大众有着不小的吸引力,从网上各种五花八门的个性定制家居摆饰,到自己亲自制作陶土器具,这些都是很多现代人热衷的。我们还经常可以看见各种面向普通大众的创意集市,里面展示的都是人们自己制作的作品,比如摄影作品、自制家具、布艺、陶土、灯饰等。舞蹈、音乐这些艺术形式也不再是触不可及的,不管是广场上整齐划一的广场舞大妈,还是下班后在健身房练习流行舞的上班族,舞蹈和音乐也已经是生活中稀疏平常的东西,还有微博上很火的各种有趣的视频,各种网络文学和网播剧。可以说,全民艺术时代,人们在参与艺术生活的过程中,自己本身也成为艺术的创造者。因为有了技术的支持,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艺术的大众化并不是那么简单和理所当然的事情。大众传媒的技术发展只是为艺术大众化的实现创造了可能性,但艺术大众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艺术家在其中起到引导作用。
波依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然而是否每个人都能简单地成为艺术家呢?目前,摆在艺术大众化面前的问题并不只是简单地与大众相结合,而且应持着一种批判的态度。艺术作为人们生活的意识化表现,艺术家就不应该脱离时代。艺术家作为具有艺术知识的一方,应该承担起引导大众艺术走向积极方向避免庸俗化的重要责任。艺术家在引导大众艺术的同时也应该有一个自我批判,自我改造。从象牙塔中走出去,投身到大众生活中从而丰富自己。
艺术大众化需要艺术家的引导,而高等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家的摇篮,理所因当承载着重要的社会责任。然而在全民艺术时代的大环境下,艺术院校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个现在很普遍,甚至是理所当然的现象:“成绩不好就去学画画”。这个现象大概只有在中国才存在。我就曾经在一次模拟考中,见到在考场上才第一次拿起颜料画笔的人。而这部分人上了大学后也不热心于学校课程,这就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试想对着一群对艺术毫无热情的学生,又怎么可能灌注艺术知识呢。
许多艺术院校的同学,似乎羞于提起“艺术”二字,不仅不愿意提起艺术,许多学生作品,要么是过于浅显,讲的东西仿佛小学生写故事;要么过于粗俗,动不动就是裸身、性、暴力,然而在这其中却没有什么更深层的东西。艺术院校的学生本应是学习艺术知识,引导大众文化避免走向庸俗化的一方,却在学习的过程中过度吸收了媚俗文化,创作庸俗的作品,这难道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高等艺术院校在全民艺术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该要坚持基础艺术教育。分为一些基本艺术知识和学生的基本艺术功底。基本的艺术方面知识,包括艺术简史和常见的现在艺术流派等等。通过对艺术史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中外美术历史整体的发展演变,了解各种艺术风格流派和它们的主要代表人物,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这是学习和掌握专业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美术史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绘画作品诞生时不同的社会状况,体味到艺术思潮的转变。因此,教师在教授时应该将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分别鉴赏分析,这样才能帮助扩大学生思考的空间,培养开阔的思路。在分析作品时应该结合分析作品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的性格、艺术特点,这对学生思考当今社会与艺术的关系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绘画的基本功也应该是教育的重点。绘画基本功就仿佛是高楼的根基,没有扎实的基础,创作的作品就会显得苍白无力,中气不足。从事艺术设计的人只有拥有了扎实的美术基本功,才能够设计出好的作品。
随着全民艺术时代的到来,高等艺术院校也不再是关起门来搞学术的象牙塔。艺术教育应该重视生活中的事物,培养学生具备观察的目光。可以适当增加外出采风写生的课时,由老师带领学生体验一些时下流行的大众艺术并进行归纳总结,取其精华纳为己用,弃其糟粕。另一方面,多多接触大众生活可以使学生的作品不至于是象牙塔中孤立的产物。艺术原本就来源于生活之中,能被人们认同的创作思路往往就在人间。只有多了解大众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和世事变迁,才能创作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如今,在大众传媒高度发展的现在,艺术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贵族的奢侈品,艺术回到了大众手中。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艺术生活并创造艺术。人们不再受到过去对于艺术的苛刻要求,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成为艺术家。在这种环境下,高等艺术院校作为艺术家的摇篮,应该承担起培养艺术人才,引导大众艺术发展方向的责任。应该坚持基础教育与结合社会坏境与时俱进地培养学生,才能在全民艺术时代中发挥出该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