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苏 徐州)
要想了解金饼就要先了解两汉黄金的使用情况谈起。在我国黄金的发现很早,《管子·地数》引伯高对皇帝的话说:“上有丹沙者,下有黄金。”虽然我们不能肯定《管子》一书记载的可靠性,但起码说明了黄金在我国发现的比较早,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侯马发现了春秋时期的包金铜贝,大概最初的统治者把黄金作为珍贵的装饰品而垄断,由于汉代黄金的普遍使用,使黄金成为官僚贵族,地主富商及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王莽死的时候,“省中黄金万金者为一匮,尚有六十匮,黄门鈎盾藏府中尚方处各有数匮”。“公卿积亿万,大夫积千金,士积百金。”可见对黄金的积贮是汉代官僚地主、富商等对财富的一种积累手段。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汉墓中出现了陶制的冥金饼随葬现象,一般的金饼直径3.5—5厘米,一面隆起并饰有各种纹饰,另一面平或内凹。
金饼出土于徐州的龟山汉墓。那我们先说一些龟山汉墓吧!
龟山汉墓是徐州龟山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位于江苏徐州市鼓楼区龟山西麓,为西汉第六代楚王襄王刘注(即位于公元前128年--前116年)并列相通的夫妻合葬墓,其中南为楚王襄王刘注墓,北为其夫人墓,两墓均为横穴崖洞式,墓葬开口处于龟山西麓,呈喇叭形状,有南北两墓道,墓室由人工开凿而成,是迄今世界上打凿精度最高的通道。每条通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 塞石是用来填充两条甬道,防止盗墓的。
在龟山一号墓出土了玉瑗、玉璧、玉环、心形玉佩、铜镜等,金带钩、金饼也是刘注的墓中发现的,上面有好多年腐蚀的残余物体,悠悠数千年,西汉时期只有皇室贵胄才得一用的“金饼”,我们也只有在楚王或其他贵族的墓中才能发现,是很珍贵的!
金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圆形金币。黄金自古以来都是财富的象征,其自身具有天生的货币职能。我国早在商代就已开始了黄金的冶炼,在河北嵩城商代中期遗指、河南安阳殷墟都曾先后出土过黄金块和小片金叶。
战国时期的楚国金版(因金版上有“爰”字,被称为爰金)是我国最早的黄金货币。秦统一中国后,销毁了六国得货币。并将货币分为二等,规定以黄金为上币、半两(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货币的立法。秦朝和西汉初期的黄金货币形制除金版外,大都以金饼为主。
西汉金饼,一般不作流通使用,只是作为贮藏、赏赐、馈赠、进贡、赎罪和大额支付等用途。当时的金饼形制大多是圆形薄饼状的,在底部还刻有各种文字或记号。计量单位有斤、两、株等。陕西兴平、临潼两地的古城遗址都曾分别出土过秦代金饼;西汉金饼则相对较为多见,流通地域也比较广泛,几乎遍及全国,全国大部分省市都曾出土过汉代金饼。
总的来说,汉代金饼的存世数量要比战国时期的金饼多,且体积和重量也要大一些。这些金饼,直径通常在5.6-6.5厘米之间,重量各部相同,其中最重的达462.2克,最轻的也有207.57克,平均重量250克,即汉制一斤左右。若按当时的比价计算,一枚金饼约值万余枚“五铢”铜钱,当时粟米价每石约合70枚铜钱,而半亩良田的收入也不过万枚钱而已,由此可知,黄金作为上币在当时是多么珍贵。
汉代黄金货币形式受到楚国的影响,形状除了金版外,仍以圆形饼状为主要的形制,称为“饼金”或“金饼”。西汉俗称“柿子金”。金饼其实在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它的形制来源于作为原料铜坯的铜饼。汉代饼金较为盛行,两汉史籍中有多处文字提到当时的饼金,如《后汉书·乐羊子妻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考古发现的汉代饼金,呈圆饼状,正面经过锤击,中央凹入,边缘凸起,背面凹凸不平。建国以来,在湖南长沙、衡阳,江苏铜山、盱眙,河北满城,陕西西安、咸阳、兴平、临潼等地的两汉墓葬和窖藏中都出土过汉代饼金。这些饼金上面常可有文字或符号,内容丰富,有表示姓或人名的文字,如君、黄、齐、张、土、王等;有标识天干地支或方位的文字,如上、辰等;有表示重量的文字,如斤八两、斤九铢、一斤二两九铢、一斤八两四铢、一斤八两四等等;有的为数字,如一、二、三等;有的为代表职官的文字,如太史、令等,还有很多不可释读的刻划符号。汉代金饼的含金量较高,一般含金量都在95%以上。每块金饼大小不一、厚度不等、重量各有差异。1968年河北满城一号汉墓(系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墓)出土金饼40块,呈不规则圆饼形,厚缘,中心内凹,背面粗糙。经鉴定,含金量为97%,40块金饼重量共计719.4克,平均每块重17.99克;在满城二号汉墓出土的29块金饼,含金量为95%,共计438.15克,平均每块只有15.11克,比满城一号墓出土的金饼每块少2.88克。值得注意的是,满城二号汉墓出土的金饼,周缘明显留有被切割使用过的痕迹,有的还经过锤打。很显然,汉代金饼——这种饼块状的黄金货币,根据交易的需要,可以任意切割,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金属称量货币阶段。
汉代黄金货币形制还有麟趾金、马蹄金等形式。麟趾金铸于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据《汉书·武帝纪》引太始二年诏书记载,当年春天汉武帝出门巡游了一圈,回长安后颁布了一道诏书,称自己登西陇高原曾经喜获白麟,又在渥洼水边见到了天马,在泰山见到了黄金。所以,根据这三件事,当时就铸造了一批“麟趾”形状的金币,欲表祥瑞。“麟趾”者,麒麟之足趾也。从此,汉代便有了以“麟趾”为名的金币。在北京中国钱币博物馆的二层“中国古代钱币陈列”展厅,就展出有一枚这样的“麟趾金”,金光灿灿,引人注目。麟趾金呈椭圆形(或圆形)底、底凹、背部中空,似马蹄状,因而也称为“马蹄金”。也有学者认为麟趾金和马蹄金是两种黄金货币,它们的区别在于底部形状不同,麟趾金底呈圆形,马蹄金底呈椭圆形。笔者以为,不论是麟趾金还是马蹄金,其实都是饼金,可以认为是一种圆形中间空心的饼金,是饼金的特殊形态。
除2000年陕西西安北郊一砖厂因制砖挖土一次性发现219块金饼、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分别出土40块与29块金饼外,一般汉墓出土的金饼只有1至2块,个别的有4至6块,最多的一次也只有25块。以刘胜墓为例,虽然出土小金饼较多,但一号墓出土的40块小金饼总重量只有719.4克,不到3斤;二号墓出土的29块小金饼,总重量也只有438.15克,也不到2斤。中山靖王刘胜系汉景帝之子,“为人乐酒好肉,有子百二十余人”,是皇室贵胄,其地位之显赫非常人可及,但从其墓中出土的黄金货币来看,仅2至3斤,可见汉代黄金货币出土、存世数量的稀少。
金饼是中国古代的黄金货币,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盛行于西汉,是金光灿灿的西汉王朝最具代表性的货币。现在我们发现金饼上有“吉、黄、长、马、租、千、金、V、令、王、朱、二”等字。史书记载,金饼多用于帝王赏赐及贵族间赠与、祝寿等用途,现代多在钱币拍卖会上才得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