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影子银行问题的研究综述

2018-04-01 09:37崔永平
生产力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影子商业银行银行

崔永平

(长安银行 咸阳分行,陕西 咸阳 712000)

近年来,由于影子银行在我国的迅速发展推动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丰富,故关于对影子银行相关问题的探讨在学术界比较激烈,并且不同学者分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本文以影子银行的界定、形成原因、影响及统计监测框架等四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学术界各个学者的观点进行了阐述和说明,现将研究动态归纳如下。

一、影子银行的界定

影子银行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执行董事 Paul McCulley(2007)在美联储年度会议上提出,影子银行是界定种类繁杂的各类银行之外的机构,即有银行之实却无银行之名的机构[1]。金融稳定理事会(FSB)(2011)将影子银行界定为一种具有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并且不受银行监管体系的制约[2]。中国人民银行调查队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2012)认为国外对影子银行的界定是在银行系统之外进行资产证券化活动,尤其是从事或促进杠杆或转换类的金融中介,它们不受监管,不能得到公共部门直接的流动性支持。这些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3]。而国内学者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形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的观点。钟磊(2012)界定影子银行体系为平行银行系统或准银行,是指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机构、市场、工具和方法[4]。边艳庚等(2013)指出影子银行业务是不占用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或资本金、不反应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但具有信用创造或信用中介功能[5]。宋海(2014)认为影子银行指的是在常规银行之外的实体活动所组成的信贷的中介体系,狭义的影子银行是指信贷中介系统中具有系统性风险隐患和监管套利隐患的实体及其活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小贷公司、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私募股权以及投资基金等[6]。

二、影子银行形成的原因

关于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货币价格的严格规定

马莉(2013)认为我国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严格规定,其上、下限均有明确的划分,在此规定之下就贷款对象而言,各个银行为更好地实行风险管控,他们会选择风险较低的具有偿还资金能力的大型国有企业。所以银行为了赚取更高的利差不愿意为担保措施较薄弱的中小微企业冒风险而为其发放贷款[7]。

(二)中小微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

王浩云(2012)指出央行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一直采取收紧银根的宏观调控政策。连续紧缩的货币政策和人民币的升值,导致资金供应实际上的“紧缺”,加之我国金融体制的严格监管,金融准入门槛较高,虽然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高度,但事实上很多中小企业仍然贷不到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链断裂的问题,中小企业只能寻求影子银行以及民间资本融资的途径[8]。

(三)社会闲散资金的大量存在

张孝君(2013)认为由于商业银行长期实际负利率,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主动寻求“影子银行”作为新的投资渠道。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定的通货膨胀现象,但银行的存款利率水平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导致出现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这就意味着居民把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其实际购买力在不断下降,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都不愿意自己的资产不断缩水,出于提高投资收益的需求很多投资者都会主动地把投资资金转向投资回报率更高的“影子银行”[9]。

(四)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刘伟(2013)认为“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是因为信贷规模总体控制、利润考核逐年加大、外部监管和内部风险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促使银行的表内业务向表外业务转换,并且银行传统业务利差逐渐降低,银行开始大量创新和发展中间业务[10]。

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

关于影子银行的出现对商业银行的各种影响,通过研读各个学者的观点,大部分学者分别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

1.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补充形式。赵蔚(2013)认为影子银行作为游离在商业银行信贷系统外的体系,通过信用创造来满足市场融资需求,增加了市场信贷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对实施信贷配给的区域、产业、行业、企业等的信贷需求[11]。张孝君等(2013)指出影子银行适时的出现,通过创新融资工具设计和较为合理的风险分散安排,将原先商业银行体系无法满足的融资需求变成可能,扩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效率边界和融资效率[10]。许芳芳(2013)认为影子银行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性服务和衍生业务,可以弥补传统银行的经营的风格和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12]。张冬梅(2013)从金融创新的角度,说明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产生替代效应,有助于解决信贷市场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13]。

2.影子银行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钟磊(2012)认为影子银行的出现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机构与产品的各类创新,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元融资结构的形成,为客户提供包括融资、金融理财、风险管理、价值提升以及支付清算等在内全面服务的新型金融业转型[4]。苗晓宇(2012)以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影子银行的一种形式进行分析研究,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带来了信用体制的创新,建构了金融体系中银行信用与市场信用之间的转换关系,使得银行能够更加主动地管理信贷风险[14]。

3.影子银行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许芳芳(2013)通过分析世界经济现状,新兴经济和发展中国家为应对全球持续低迷的经济形势被动释放本币,储备货币功能多元化、货币政策的创新等国际金融新变局,为人民币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建立与我国经济相适应的跨境人民币交易市场,影子银行参与金融交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12]。

4.影子银行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许芳芳(2013)通过分析2011年7月末在我国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数据,指出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门槛仍然较高,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但是影子银行的出现将民间资金归集起来,通过自己的平台放款,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12]。

5.影子银行强化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职能。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2012)从金融危机的角度,说明影子银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尤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收集、整理以及发布金融信息,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强化了金融服务职能[3]。

(二)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消极作用

1.影子银行的存在造成信贷资金体外循环。赵蔚(2013)认为影子银行资金的供给绕开了商业银行这个传统媒介体系,造成了信贷资金的体外循环,有很强的隐蔽性,同时也扩大了社会融资总量,促使货币供应量调控出现偏离[11]。

2.影子银行未受到监管机构的监管。钟磊(2012)认为部分影子银行机构缺乏必要的外部监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混乱、内在脆弱性问题突出,容易导致风险失控[4]。

3.影子银行影响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张孝君等(2013)指出影子银行受到的监管限制较小,因而其为了获得高额回报利用资金需求方急于获得资金的心里直接或变相地抬高贷款利率,变相掠夺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不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9]。钟磊(2012)认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与传统银行体系间风险交叉传染将影响银行体系的稳定性[4]。

4.影子银行扭曲了中间业务。苗晓宇(2012)从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角度,认为由于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造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虚胖、银行收益结构改善和经营水平提高的假象[14]。

5.影子银行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张孝君等(2013)认为影子银行的出现使得大量的存款流出银行体系,从而导致银行体系内存款短期化和波动化,同时造成银行体系内存贷款期限错配问题日益严重,无形中加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风险[9]。张冬梅(2013)从金融创新的视角,指出由于影子银行加大了信用创造的能力,使得金融市场的整体流动性大幅萎缩从而诱发系统性风险[13]。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与成都分行调查统计处联合课题组(2012)以期限错配为角度指出影子银行可以通过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等短期负债进行融资,然后购买贷款或资产支持证券等长期资产,形成了“融短投长”的期限错配,但是当回购市场出现流动性短缺时,影子银行无法通过及时出售长期资产来应付回购对手的资金需求,极易引起流动性风险[3]。

四、统计监测框架的建立

近年来,影子银行在金融市场交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新巴塞尔协议(巴塞尔III)的发布,促使监管部门提高了对商业银行的银行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的标准。由此可见,影子银行统计监测框架的建立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2011)从系统性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个方面,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建立影子银行的监测框架。宏观视角的监测方法主要是估算影子银行体系金融资产的规模与增长速度;微观视角的监测方法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数据、公开出版物以及从商业性咨询供应商获取相关金融产品的存量与流量等市场数据信息来测算机构和产品的规模[15]。

王胜邦等(2012)从宏观层面勾勒影子银行总体情况、识别易引发系统性风险或进行监管套利的影子银行活动以及详细评估影子银行体系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建立影子银行体系监测框架。首先,运用资产流量表或行业资产负债表估计影子银行总体规模和发展趋势;其次,利用宏观层面的资金流量数据和微观层间的关键信息,细分影子银行的关键风险点,识别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最后,通过重点关注内在关联性、规模以及可替代性等风险因素评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16]。

冉莎莎(2013)从金融统计的角度主要包括概览统计、专项统计以及市场统计等三个方面建立影子银行监测框架:一是从概览统计来看,金融当局利用金融统计报表观察各方扎差的头寸能否匹配或某一方交易对手的数据是否急剧增加来判断是否存在问题;二是从专项统计来看,根据201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理财、资金信托专项统计制度(试行)》,该制度基本实现了理财与资金信托产品从产品销售、资产池建立、资金募集以及投资运作到终止的全流程统一管理,从而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检测;三是从市场统计来看,运用201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引入的“社会融资总量”数据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进而对影子银行数据进行监测[17]。

五、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综上所述,关于影子银行的相关问题学术界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有共同认识的方面,也有不同认识的方面,主要争论的焦点在于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以及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问题上。众多学者均认为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集中于货币价格的严格规定、中小微企业强烈的融资需求、社会闲散资金的大量存在以及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等四个方面。

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具有两面性的,既有积极因素又有消极因素。积极因素主要集中于五个方面:一是影子银行是商业银行的一种补充形式;二是影子银行可促进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三是影子银行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四是影子银行满足了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五是影子银行强化了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职能。消极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影子银行的存在造成信贷资金体外循环;二是影子银行的监管未受到监管机构的制约;三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的影响;四是影子银行扭曲了中间业务;五是影子银行的存在致使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增加。

基于以上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众多学者均认为加快建立影子银行体系的监测框架是十分重要以及必要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建立影子银行监测框架主要是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两个方面进行构建并且均仅从数据的收集和应用方面进行监测,而未考虑到与之配套的法律层面、制度层面、信息披露机制以及相关信贷市场制度等因素。因此符合我国相关制度政策的影子银行体系构建的监测框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应当明确界定影子银行的内涵。根据上文对影子银行内涵的界定不同学者的角度不同,但是学者的观点均是认为其是脱离监管并且不反映在表内的业务。第二,应当制定影子银行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赋予影子隐含体系合理的法律地位,以此保障各个参与方的正当利益以及合法诉求。第三,应当明确影子银行相关指标,加强对与之相关的数据的监测并且建立相关的信息披露机制。第四,应当根据影子银行的不同机构和产品的风险水平进行分类,建立分类化和差异化的监测框架。第五,由于影子银行的出现增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因此应当加快建立流动性和系统性风险预警机制。第六,影子银行体系的合规化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现行的金融市场秩序,因此在构建影子银行的监测框架时还应当考虑与之相适应的金融市场制度的建立,以此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影子商业银行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10Gb/s transmit equalizer using duobinary signaling over FR4 backplane①
中关村银行、苏宁银行获批筹建 三湘银行将开业
把时间存入银行
What a Nice Friend
保康接地气的“土银行”
和影子玩耍
不可思议的影子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