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
——以“教师走进镜头”为例

2018-04-01 04:34吴延芝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案例思政精神

吴延芝

(山东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 250023)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大学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担着知识传授、信念培育、道德构建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把理论知识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的光荣使命。多年来,为了提升思政课授课水平,高校思政课教师探索了不少教学方式方法,其中,案例教学就是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方式。

对于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如赤峰学院王吉荣提出,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在教材体系向教体系方面下功夫。[1]南京农业大王燕提出,案例教学模式的运用,应适应高校思政课目标和要求,符合当前大学生思维特征,明确选取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使案例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与教学内容的导向性有机结合。[2]合肥师范学院石丽娟指出,“问题+案例”教学模式融合了“问题教学”的针对性和“案例教学”的现实性优点,并通过“参与式教学”方法而落实于教学实践中。[3]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崔玉红出,案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为基本价值取向,案例教学法的过程包括精选案例、提出问题、讨论交流、点评总结四个环节。[4]虽然许多老师已对思政课案例教学进行了不少研究和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成效,但从总体上讲,这些研究还主要是侧重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论述,但是对现实中案例教学存在一些不足还没有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道德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部分的案例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方法比较简单,在内容的时代性、新颖性和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方面需要加强。第二,案例教学的内容设计过于单一单调,往往是针对某一节、某一章而设计素材,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第三,案例教学的形式相对陈旧,基本上采用发放资料,学生阅读、相互交流、教师点评的逻辑顺序。第四,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待提升,传统案例教学的设计一般是教师在电脑上或书本上查找资料,教师缺乏身临其境的“现身说法”的一线感受,学生也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分析,没有感悟体会到特有的“震撼感”和“启发性”。特别是借助于新媒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教师走进镜头”来组织和设计案例尚是一个空白。

针对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足,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结合山东交通学院学科特色以及学生状况,大胆探索并尝试了“教师走进镜头”系列案例教学,通过一系列富有启迪的鲜活案例,教师深入实地,现场讲解,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特别是充分借助新媒体的辅助作用,加大师生沟通和互动力度,激发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教师走进镜头”案例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增强案例教学的时代性、引导性、实效性,实践证明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走进镜头”案例教学的基本架构

“教师走进镜头”案例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教师走进镜头”系列,不断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把学生从思政课堂教室推向社会,向真正的社会实践延伸,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具体做法:通过“教师走进镜头”,实现案例教学内容、实物、场景、人物、解说、互动、分享、启示、提升诸方面的有机统一。在内容上,要精心选取组织材料,既要依据课程要求,又要兼顾案例素材;在方式上,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和现代电子设备,把现场实景、人物解说、内容穿插有机结合起来;在效果上,要动静融合、声情并茂,图文生动,突出直观感受。该案例教学分如下四大基本模块:

(一)四大革命精神教学案例系列

“教师走进镜头”案例教学首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精髓,也是当代大学生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内在动力。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是当今中国的四大革命精神。这四大革命精神虽然在内涵、承载主体、时代背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蕴含着坚韧不拔、同甘共苦、群众路线、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内容。

1.井冈山精神教学案例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胸怀理想、坚定信念是井冈山精神的灵魂;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艰苦奋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基石;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的根本。2016年春节,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西时,首站就是井冈山。他提出,继承发扬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传承好理想信念的红色基因,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结合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井冈山精神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因此,把“井冈山精神”案例教学引进课堂,让理想信念教育“硬”起来是我们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对此,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深入井冈山,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井冈山毛泽东旧居、八角楼、黄洋界进行现场录制微视频,现场感受讲解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现场讲解毛主席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奋勇前进的革命精神,现场展示改革开放以来井冈山发生的巨大变化。

2.沂蒙精神教学案例

沂蒙精神是在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和沂蒙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硕果。沂蒙精神有两个重要支点:一是信仰,即百姓对党的事业、未来、前途的坚定不移的信赖与支持;二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人民群众始终是胜利之本、力量之源。由此也集聚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生动诠释了共产党的群众观点以及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也完全符合唯物史观的思想,即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了把“沂蒙精神”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我们走进临沂九间棚录制视频材料,在镜头前为学生还原一群艰苦卓绝、不忘初心、依靠群众、奋发图强的真实九间棚人,用真实的案例感动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展示宣传沂蒙精神,就要深刻挖掘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沂蒙人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笔者所在教学团队,深入沂蒙,走进农家,面对面采访,录制了大量真实的一手视频,健在的老人们回想起那段岁月,依然倍感振奋,讲解声情并茂,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3.延安精神教学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滋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是教育和启迪学生的重要内容。为了配合案例教学,我们走进延安,针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专门制作了延安系列案例,主要包括延安精神、延安文艺座谈会、中共七大会址、枣园、张思德纪念碑等内容,笔者所在教学团队详细研读选取了本部分内容,在录制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珍贵历史纪实资料,充分展示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在课堂讲授时学生受到极大震撼,大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4.西柏坡精神教学案例

西柏坡是党领导的“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时期虽然只有一年十个月,却在党的建设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关键时刻,是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这个转折是国民党反动派即将被推翻、新中国即将诞生的历史转折,是党从革命领导主体向中国社会领导主体的转变。按照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作为转折时期,它不是量变的过程,而是质变的飞跃,是事物质变的关节点。在本部分案例教学中,重点阐述的是: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的精神。西柏坡精神由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在驻西柏坡期间,所体现和创立的一系列革命精神,其内容主要包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以及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所有人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本部分案例教学,紧密结合时代特征,笔者选取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对比、分析、探讨了继承和发扬西柏坡精神的重要性,突出知识性和人文性的有机融合,引导和启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案例系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中华文明时曾经讲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高校思政课担负着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职责。要通过“教师走进镜头”案例教学,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传统文化教学案例系列主要包括:

1.曲阜儒家传统思想教学案例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的美誉,儒学思想源远流长。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对孔子的极高赞誉。吴宓曾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之,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思想,根深叶茂,期间有许多精华诸如积极进取、厚德载物、坚韧不拔、理性平和的精神值得当代年轻人学习。利用第八届世界儒学大会在曲阜召开之际,广泛录制、收集、制作案例教学资料,用儒家思想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2.闵子骞“孝文化”教学案例

百善孝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诗经》中也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济南的东部,有一条以人名来命名的街道“闵子骞路”,体现了济南人对“孝”文化的尊崇与敬爱。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闵子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通过录制、讲授“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千古孝子闵子骞的视频案例,让学生了解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让孝道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赋予新的内容。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重建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对融合代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济南名人系列教学案例。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在济南这方热土上,英雄辈出,让学生了解济南当地的古今名人,徜徉在济南的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与古代名士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更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温度与感染力。在案例教学中,重点突出以下几个人物:“千古第一才女”的李清照,勇猛彪悍、忠肝义胆的秦琼,更有刚正不阿、忠贞爱国、矢志不渝的爱国主义词人辛弃疾。

(三)与学校特色有关的教学案例系列

山东交通学院自建校以来,一直秉持着“立足山东、服务交通”的办学方针,“交通特色”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发展理念,其交通专业也已经涵盖“海、陆、空”各个方面。思政课案例教学同样体现了交通特色。

1.淄博古车马馆教学案例

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是中国(到2008年为止)唯一的一处以车马等陆上交通工具为陈列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以1990年中国十大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临淄后李春秋殉车马”为基础而建,“万乘一览”是对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最精辟的概括。交通繁忙的济青高速北线,地上是繁忙的现代化交通,而地下则沉睡着千年的古代车马,此情此景,仿佛有穿越时空的感觉,通过录制、采集、讲解古车马馆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和现代交通的融合点。

2.古运河文化教学案例以及胶州湾跨海大桥教学案例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第二条黄金水道”,囊括了中国社会古代交通发展最主要的历史,而胶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给山东省内济南和青岛两大城市间的交通带来极大便捷。思政课案例教学组赴大运河济宁段以及胶州湾录制、采集视频案例资料,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这部分兼顾介绍山东经济文化事业的历史发展和所取得的成就。

3.宁津县交通局实践教学基地案例

宁津县地处京、津、石、济大城市圈中心地带,北临天津滨海新区、南靠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东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交通便利,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多条省道及德滨高速穿境而过,济乐高速、京沪高铁东西并行,交通优势非常明显。思政课案例教学组与宁津县交通局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双方协商成立“山东交通学院与山东省宁津县交通发展与文明交通研究基地”,积极推进宁津县综合交通运输现代化战略研究,共同研究宁津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为行业和区域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和智力支撑,这部分内容通过视频动态效果,结合山东交通学院特色,突出案例性、专业性、教育性有机统一。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的几点感受和建议

通过“教师走进镜头”教学案例实践,教学效果显著。主要可以分为两方面:

(一)教师方面

教师对案例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解读和认识。教育者要先受教育,通过实地考察,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对课本内容理解的广度与深度,大家普遍感觉比单纯在电脑上查阅资料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鲜活得多。通过把自己录制的视频回放给学生,通过教师走进镜头,提高了思政课的温度。要想感动别人,首先必须感动自己。其次,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程度得到加强,讲解过程穿插教师在现场的视频,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抬头率”,创新了思政课的授课模式,丰富了传统思政课的内涵,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学生方面

通过创新思政课授课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具体的内容形象化,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借助富有启迪的案例,紧密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把党中央对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方针政策、国情省情、学校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基于交通特色,讲好山东故事,初步构筑起具有山东交通学院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师走进镜头”系列案例教学模式,使学生耳目一新,更加直观感受到思政课的时代魅力,更加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加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效果,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入挖掘组织“案例”中的内容,使案例教学具有时代性、前瞻性、思想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弘扬主旋律、倡导正能量,洋溢时代感,要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关注国内外形势,关注社会实际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深入挖掘组织“案例”中的内容,就是要体现展示最新的理论成果,时刻保持与理论创新的同步性和先进性。当前,要紧密结合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来组织内容,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要精心选取材料,组织内容,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多维特性、动感特性、直观特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真正让高校思政课能够“入脑、入心、入行”。

(二)要深入提炼“案例”中的启迪,使案例教学具有指导性、启发性、现实性

无论是“教师走进镜头”,还是其它形式的案例教学,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绩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通过优化“案例”项目的全面实施,使学生对思政课“真听、真信、真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激励学生向上向善、尊老爱幼、友好相处。要通过富有特色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开拓性思维,透过“案例”联系当下,多角度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切实发挥思政课的启迪作用,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科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特点,改进教学方式,使案例教学具有感染力、影响力、说服力

案例教学内容非常重要,必须以系统的、逻辑的、具体的材料为根本,但是形式也同样不可或缺。子曰:“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充实的内容必须要有完美的展示形式来体现,完美的展示形式必须以充实的内容为前提。“教师走进镜头”案例教学不是在镜头中念讲稿,更不是单纯展示图片和场景,而是身临其境,有所体悟,有感而发,教师要深深浸入到镜头中的历史时空之中。因此,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认知特点,做到抽象知识具体化,具体知识形象化,不断改进案例教学形式,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现场感染力,做到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

总之,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新时代特征,紧密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紧密结合学生心理诉求,既要在内容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也要在形式上大胆改革,积极探索,实现内容与形式、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等诸方面的和谐渗透。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优势和特色,把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王吉荣.高校思政课“问题+案例”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2]王燕.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模式探究及其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06).

[3]石丽娟.高校思政课“问题+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6(02).

[4]崔玉红.高校思政课教改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探索[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11(03).

猜你喜欢
案例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