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桂英
(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国际社会已步入全方位全球化时代,人力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拓展,人际间交流变得日益重要。而人际交流的最基本手段非语言莫属,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性日益明显。在经济社会中,个体作为经济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经济能力一定程度体现为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又集中体现为语言能力。随着这种联系的增强,语言越来越多地与经济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语境下,个人的语言行为就和社会经济价值或收益更紧密联系在一起。
以往学术界对语言的关注往往在语言学和哲学两个层面:在语言学层面,人们探讨语言的功能特征,即符号性与交际性,以及各自的工作机制等;哲学界则重在探讨语言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关于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通常认为始于JacobMarschak(1965)里程碑式的论文《语言的经济学》。文中,他把语言看作一种能减少交易成本的通货,并从两个方面入手提出自己的见解,即语言(交流)对于人类的不可或缺性以及语言本身是否经济。“语言经济学”这一术语由此诞生。
Grin(2001)将语言与经济的相关性总结如下:1)语言是经济过程中生产、分配或消费环节的一个决定性要素;2)语言是人力资本的一个要素;3)语言教育是能够产生收益的一种社会投资;4)语言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学意义,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不论这些成本和收益是否与市场本身相关;5)语言可能导致收入差异;6)使用和研究语言的相关工作构成一个经济部门。正因如此,各国学者对于不同语言或文化间交流的成本—收益问题、劳动力市场对不同语言群体成员的选择、语言差异或不平等导致的收入差距、语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学方法在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的设计及评价中的优势等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强,作为交叉学科的语言经济学在近三、四十年顺势而起。随着时间推移,该理论的发展脉络逐渐清晰地展现出“三条近乎平行的学术主线,即人力资本理论框架下的语言经济学、经济学的修辞研究和关于语言本身的经济学分析”(张卫国,2016)。
然而,时至今日,语言经济学仍然没能成为一个具有自身较完善的理论体系的、真正独立的经济学分支,也尚未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研究体系。不同学科背景下的语言经济学研究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凭自己的兴趣各自为营现象较严重,对于诸多问题的研究尚有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的空间。正是这一系列问题催生了山东大学张卫国教授的专著《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基本框架》(以下简称《框架》)。本文围绕语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对该书做进一步解读和述评,并根据近年来的研究特点和现状试探性地预测语言与经济关系微观取向的可能研究走势。
《框架》从考察和梳理语言与经济关系的基础理论研究脉络入手,旨在帮助读者理解新的经济现象,并对语言形成新的认识。该书主体部分回答了语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如下几个基本问题:(1)如何定义语言经济学?如何定位其学科性质?语言经济学旨在解决哪些问题?包括哪些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路径?(2)如何将已有的宽泛于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统括于语言经济学概念之下?(3)如何描述语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的语言经济学的未来如何发展?作者以回答这一系列问题为主线,构建出一个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助推了语言经济学理论发展。
该书绪论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创新点以及全书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第二章在对“什么是语言经济学”作出回答之后,对相关文献进行历时考察和综述,细致梳理了语言经济学的来龙去脉,进而探讨了语言经济学的边界问题,对当前语言经济学的不同定义做了深入剖析,区分了广义和狭义、理论和应用语言经济学的概念差异;接着又对语言经济学与(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及制度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作了分析,介绍了语言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此外,作者还从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角度提出了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并将其确立为语言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为此后各章节关于各个命题的论证做了充分铺垫。
分析发现,语言同时满足人力资本定义的三个标准:首先,语言技能的获得需要付出代价(成本);其次,语言技能具有生产性;最后,语言技能依附于人体。因此,语言具有人力资本属性。基于此,本书第三章《语言、人力资本投资与劳动收入》从“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这一命题出发,分析论证了双语竞争力及语言人力资本的投资过程,揭示出语言与劳动收入之间关系,并对二者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作了详细评述。语言技能对劳动收入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人们学习一种或多种语言就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语言知识成为技能的必然结果是产生经济效益;二是语言歧视必然导致使用非主流语言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被边缘化,从而导致低收入;三是语言政策对语言人力资本的投资水平或语言歧视程度都可能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收入水平。也就是说,不同语言群体间的收入差距可能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语言歧视所致。而作为人力资本的一个要素,语言同样具有生产性。
江桂英(2010)指出,语言具有网络外部性:一方面,语言是个人获取经济资源的一种工具或技巧,获利者因而有个人的投资倾向,此时语言属于个人产品;另一方面,语言又是人们提升自身经济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是提升社会全民素质的必要因素之一,此时语言教育表现为公共产品。作为一种公共产品,语言会影响国家语言政策的选择与制定。这与《框架》第四章《语言、公共产品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观点互为印证。张卫国在本章中梳理了国内外语言政策和规划的研究现状,分析讨论了利用经济学方法研究语言政策和规划的意义和可行性,并且围绕“(官方)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这一命题,考察了其在官方语言确定、语言推广等语言规划实践中的应用。
张卫国认为:作为制度,语言不仅对交易成本产生影响,还影响着其他制度安排的效率(张卫国,2008)。《框架》第五章《语言·制度·交易成本》以此为起点,剖析论证了“(社会)语言是一种制度”这一命题,对语言的制度性质和内涵及其对制度、交易成本的影响机制等问题作了考察。该制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及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所提到的制度并非同一个概念,而是指“语言”作为一种工具与社会制度之间可能存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如Davis和Abdurazokzoda(2016)所述,在建构一个语言数据库时,选择哪些国家的语言就可能涉及到社会认同、文化偏见和语言歧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往大处说,在这个日益国际化的时代,哪怕只是构建一个世界语言结构地图,如果未能不偏不倚地对待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语言,也可能对国际秩序和制度产生重要的影响。
语言的起源与变迁的机理在语言学领域素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第六章《语言的起源与变迁:一种制度经济学的解释》以制度为起点,对“语言制度生成”、“语言符号的不变性与可变性”、“语言变异与语言变迁的关系”、“语言变迁的主体、动力与方式”以及“语言变迁中的集体惰性和路径依赖”等问题作了细致入微的分析,既为至今仍是未解之谜的语言起源问题提供了循本究源的依据,也为语言变迁的可能走势提供了社会经济解释。
语言的发展变化过程其实就是语言同化与多样化这对矛盾体同在的过程。第七章《语言的多样化与语言同化:兼论语言变迁的方向》讨论语言作为制度的变迁走势,特别是对语言同化和语言多样化作出了经济学解释,并讨论了语言多样化和同化与一般性制度的多样化和趋同之间的相似性。
书中各章节针对开篇提出的几个研究问题做了鞭辟入里、细致入微的探究和论证,对相应的研究问题做出回答,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语言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学理论、原则或方法,将语言及言语行为视作普遍存在的社会和经济现象并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分支学科”。从广义上讲,语言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语言问题,研究语言及言语行为与经济及经济关系之间的相关性,即“用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语言和言语行为的产生、发展与变迁,或研究语言及言语行为对经济理论、方法或经济绩效的影响与作用。”
第二,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在于:“语言(能力)是一种人力资本,(官方)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社会)语言是一种制度”(张卫国,2016)。学习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双语及多语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语言能力是决定劳动力市场就业及人们劳动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将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用于语言政策和规划分析以及语言政策效果评价分析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此外,语言是制度中的制度,它影响交易成本,对其他制度安排的效率也产生影响。分析语言的制度属性可能使人们对制度经济学的某些基本理论产生新的认识,同时也有可能有助于人们理解一般性制度。因此,关于语言经济学三个基本命题的研究将大有可为。
第三,由于语言学习是一项可以作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作为人力资本,语言能力是劳动力市场就业及人们劳动收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因素,人们学习语言尤其是母语以外语言的愿望和动机往往是经济激励的结果。
第四,语言是制度中的制度。作为一种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目标的社会基本制度,语言的变迁是趋向于融合的;而作为民族文化象征的一个符号代表,语言的变迁则朝着语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这两种变迁方向看似相反,然而二者并不矛盾,它们的临界处是语言同化与多样化之间的均衡点。
《框架》是国内第一本语言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专著。概括而言,该书述评和研究相结合,对已有的语言与经济关系研究进行梳理,条分缕析,重新整合,并试图在多学科间进行沟通对话,期间不时闪耀着作者自身思想的火花。从研究思路来看,作者首先系统梳理了语言经济学的缘起和产生、发展主线和脉络以及现有的基本理论体系,给出了作者本身对语言经济学的定义,尝试对语言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作出合适的定位;其次,围绕语言经济学的基本命题对其主要研究内容和领域作出深入评析;进而探索了语言经济学的一些新问题,丰富了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提出了一些突破性的研究取向。该书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主要的分析工具,同时也兼顾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而进一步体现了语言经济学跨学科的性质和特色。
该书对语言的跨学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和参考价值。第一,整合语言经济学已有理论,梳理总结出其三条学术主线;对当前语言经济学的几种表述作出辨析,对语言经济学进行了分类;厘清了语言经济学和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它的学科性质与定位。第二,提出并论证了语言经济学的三个基本命题,即“语言(能力)是一种人力资本,(官方)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社会)语言是一种制度”,在继承和发展中丰富了语言经济学的理论。第三,在国内第一次论证了语言、交易成本和制度的关系,从制度和经济学的视角研究了语言的起源、变迁及变迁方向,为语言经济学研究拓宽了新领域。
该书最大的贡献在于,为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构建起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有助于人们正确判断日常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涉及的语言问题并做出相应决策。其中的三个基本命题均可为解决目前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具有较强实操性的指导性建议:
(1)“语言(能力)是一种人力资本”。当前我国的英语教育投资可谓乱象丛生,不论个人投资还是公共投资都有严重的投入不足与重复投入同在的问题。为了确保人们以最合适的投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以达到帕累托效率,我们可以这一命题为基本原则,从深层次探讨我国目前外语教育各学段之间的课程设置脱节以及教学目标和动机不明导致教育效率低下等问题,从而提出解决办法(江桂英,2010)。
(2)“(官方)语言是一种公共产品”。意识到这一基本原则有助于决策者判断如何供给该公共产品才是有效的,即制定语言规划与语言教育政策时要考虑如何惠及最大多数公民。
(3)(社会)语言是一种制度。语言作为一种制度,具有一般制度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均质化与多样性同在。语言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结果则可能使得两种制度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相互交织,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局面。比如“一带一路”这一全球化经济政策实施的结果必然导致经济发展路径一定程度的均质化,而该政策由于涉及诸多国家及其语言,意味着我国的语言教育政策也必然随之改变,从而在实现经济均质化的同时促进语言教育多样化,继而实现多元文化下的价值最大化。
语言经济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大大超出了Marschak最初提出的语言经济范畴,《框架》为我们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全貌,为语言经济学在中国的深化提供了重要参考。随着理论研究的日臻成熟,未来的语言经济学研究可能转向更微观的层面,也将更多地体现不同学科之间对话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例如,Chen(2013)通过一组来自储蓄率、健康行为和退休后的资产等证据分析表明,不同语言由于编码时间的方式不同而可能对人们前述的经济行为产生影响。一种语言的语法如果更多地与现在时及将来时相联系,就可能培养人们指向未来的行为方式。当语言结构效应与时间选择模型相吻合时,这样得出的预测就是有意义的。再如,Saridetal.(2017)对语言结构的经济原因和结果做了进一步探讨。该研究提出假设并证实,不同语言中将来时结构的差异、是否具有语法性别标志(grammaticalgender)和礼貌用语,这些与前工业时代那些助益农业投资高收益的地理特征差异以及等级社会的出现之间有着根深蒂固的关系。研究还表明,尽管语言结构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过去的经验和祖先的文化特质,其对于人们行为和经济结果方面的影响却是独立于前者的。类似的研究可谓为经济学与语言学之间的深入对话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1]张卫国.作为人力资本、公共产品和制度的语言[J].经济研究,2008(02).
[2]张卫国.语言的经济学分析:一个基本框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3]江桂英.中国英语教育:语言经济学的视角[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学迎.公共品理论视角下的宽容[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5(03).
[5]Chen,K.TheEffectofLanguageonEconomic Behavior: Evidencefrom SavingsRates, HealthBehav⁃iors,andRetirementAssets[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3,103(2):690-731.
[6]Davis,L.,Abdurazokzoda,F.Language,Culture andInstitutions:EvidencefromaNewLinguisticDataset[J].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2016,44(3):541-561.
[7]Grin,F.EnglishasEconomicValue:Factsand Fallacies[J].WorldEnglishes,2001,20(1):165-178.
[8]Marschak,J.TheEconomicsofLanguage[J].Be⁃havioralScience,1965,10(2):135-140.
[9]Sarid, A., Galor, O., Ozak, O.Geographical OriginsandEconomicConsequencesofLanguageStruc⁃tures[J].CEPRDiscussionPapersNo.11917,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