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在夏振坤研究员九十华诞之际,欣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暨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省内外有关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织召开夏振坤先生学术研讨会,特此表示热烈祝贺!
夏振坤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和文化经济学等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他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诸多对策建议在学术界、党政决策中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赢得了同行专家的高度尊敬,是名副其实的湖北省首届荆楚学术名家。
1981年我大学毕业留校工作后,在杨宏禹老师、李会滨老师的引荐下,很早就有幸结识了夏老师。夏老师经常来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主持博士论文答辩,也是所里的刊物《社会主义研究》杂志的重量级作者,因此,我又有机会当面向夏老师讨教。那时,夏老师已经是省内十分活跃、知名度很高的双肩挑学者。每次向他讨教,他一点架子都没有,总是循循善诱,乐于互动分享。特别是我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夏老师发表的几篇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大潮的历史思考、正确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文章,让我读后深受教益。这些文章的观点,对于我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历史发展和话语权的认识,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至今都留有挥之不去的深刻印记。此后我被选调至中办工作,我还是十分留意并重视夏老师的论著。我现在还坚持认为,夏老师1992年下半年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关于计划、市场与社会主义的文章,依然是那个年代关于本问题研究、讨论的代表作。后来我到地方工作,在担任江西省副省长期间,其中一项任务是分管旅游。我将旅游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研究、思考。我在夏老师有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论述中获得了灵感和智慧。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夏老师的重要著作《发展的多维视角——反思与前瞻》,我很重视夏老师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深入研究与前瞻性思考。夏老师关于时代与发展、发展与哲学、发展与文化、发展与历史等等问题的沉思与论述,很多观点站在新世纪的人类思想顶端,通过跨学科研究,得出了关切中国改革与发展、人类命运的深刻启示,不仅对学术研究有开智之益,而且对于实际工作也有借鉴之用。光阴易度,人生易老;但知识长青,学问不老。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但夏老师给予我的教益却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引导着我进步,催促着我与时代同行!
夏老给我的育化和启示,只是成千上万个通过夏老师言传身教,或者通过他论著思想影响而获得进步的一个案例。但这已经足以证明夏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在社会科学战线上教学、科研的宝贵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夏老师是一位始终站在时代最前列、置身于社会变革最深处思考问题,始终炽爱着学术研究并笔耕不辍的大学者,是一位具有学术厚度、实践深度和时代力度的思想家,他给予我们思想的营养,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认真研究。
思想家与专门家的最大区别,就是不拘泥于专门知识,为实践深化、为社会进步提供最有价值的思考和智慧。因此,思想家是时代的声音。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夏老师就提出过,“改革开放的成功,取决于理论的成熟”;在20世纪90年代之交,夏老师深刻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在一些国家遭受挫折说明,错把理想当现实,错把目标当起点教训深刻”;在新世纪之初,夏老师站在经济学的角度提出,“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一把钥匙,不处理好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就难以实现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夏老师将文明进步视为发展的终极价值,从发展哲学角度提出了中国改革与现代化进程的“文明声音”。这些观点,具有极强的思想震撼力。
思想家与学问家的最大区别,就是善于把学术思想转化为实践张力,为实践深化插上智慧的翅膀。因此,思想家是实践的大脑。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路径问题,夏老师就提出了“农业三维网络结构”设想,即著名的“矩阵”模型,得到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的肯定和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之初,他积极思考并与张培刚教授一道大胆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如今,“中部崛起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他关心江西省区域发展战略的设计,提出了“(南)昌九(江) 工业走廊”的设想,这是现在江西省制定并实施的“昌九一体化”战略的思想源头。在当代世界,夏老师提出中国的发展处在世界文明的挑战应战格局之中,“我们必须做好文明应战的准备,以历史为鉴,选择中道的应战策略,采取‘整体融汇、择优去劣、学防并用、分层推进’的方针,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这些观点,具有极强的实践穿透力。
我们这个时代尤其需要思想家型的大学者。其实,恩格斯早就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思想家之所以被称为思想家,是因为他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文化自觉,善于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把社会进步与时代要求、把民族振兴梦想与世界潮流结合起来。在几十年的学术人生中,夏老师立足于他深厚的经济学素养和超强的学术研究能力,借助于历史学、文化学和哲学理论与方法,脚踏中国大地,把握中国社会变革的脉搏,追踪中国现代前进的方向,思考中华民族复兴与人类命运的终极价值。在《夏振坤选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中,他提出:“我的治学目标是:一切为了中国的现代化。凡是有关中国经世济民的问题,我都感兴趣。只要精力能及,都愿意去钻研一番。”夏老师以“兼包并蓄、别立新宗”、“守而不僵、新而不流”为学术思想。他在《时代潮流中的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中特别指出:“不静止地就现代化论现代化,而把中国现代化作为世界时代大潮流中的一个有机的巨大能量场的扩展进行考察,不孤立地就经济现代化论现代化,而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多维角度来综合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不局限于探讨现代化的硬指标,而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思维范式和战略策略的宽广层面来探求现代化的理念与对策。”他在《发展的多维视角——反思与前瞻》中强调,站在新千年新世纪的门槛上,回望中国与世界进行反思,“不是事务性的,而是思想理论性的”。总之,夏老师在研究中,既善于将经济理论与中国实际相互结合,又善于将经济学与哲学、政治学、文化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多学科相互贯通,还擅长将现实经济问题与时代发展前沿动态相互照应,形成学术研究与思想穿透的融会贯通。这就是一种学者型思想家的格局和视野。
我们相聚在一起,认真研究夏振坤研究员的学术思想,首先要向夏振坤老师学习。一是要认真学习他热爱祖国、报效人民的赤诚品格。夏老师生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很早就确立了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意识,即使在反右扩大化和“十年浩劫”中遭受不公正待遇,他也无怨无悔。在他几百万字论著的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国家、民族和人民情怀,真正做到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求索。二是要学习他说真话、讲实话,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学术品格。“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求真求实是学术的必备要求。“治学不为媚时语,但寻真知启后人”,坚持独立思考,做到言必己出,弘扬科学精神,做到一丝不苟,以严谨的学风为当世为后人留下真知灼见。三是要学习他几十年如一日、活到老学到老、思考到老研究到老,锲而不舍的意志品格。夏老师几十年来坚守学术,平静治学,真情育人,不追风逐浪,不急切浮躁,不追名逐利,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树立了光辉的学术典范和榜样。夏老师是我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是我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楷模,他的学术风范、学术思想、学术方法、学术精神和意志品格,值得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进行科学总结和深入研究。
夏老师出生在江西省九江县,求学于武汉,长期服务于湖北省。他兼具江西人和湖北人的双重身份,是赣鄂两省一张响亮的学术名片和文化符号。夏老师具有浓厚的桑梓情怀,热爱江西,关心江西改革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他的关心支持下,江西师范大学省级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转型研究中心”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希望以此次研讨会为起点,以夏老师为纽带,两省学术机构加强合作交流,在研究夏老师的学术思想中,促进协同创新;同时,也把夏老师的学术思想、学术方法传承弘扬下去,造福赣鄂两省。
最后,祝夏老师身体健康,学术思想长青!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