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领导干部强化使命担当的基本思路

2018-04-01 02:14
世纪桥 2018年1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领导意识

路 欣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领导科学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2018年5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通知》指出,《意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对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提出明确要求。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未来趋势蕴含着许多新问题新需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是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任务的“关键少数”,作为国家治理的主体力量,作为为人民服务的主要群体,领导干部如何认知使命、如何担当,如何从心里涌出为人民作为的动力,需要领导干部这个行使权力为人民谋利益的群体更加坚定人民的立场,每次使用手中的权力都由人民来作为标准,把使命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使命感作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在实践中不断明确树立正确的使命观。

一、领导干部践行使命和担当失衡的表现

从价值维度上看,领导干部使命认知是对肩负使命的认识程度和进而产生的一种是否要为完成这一使命而努力的意识。从事实维度上看,领导干部的认知因素往往强有力地引导着领导行为,但领导行为及其结果又会反作用于领导干部,引起他们对行为的反思和改变。在新时代面临新发展、新矛盾、新问题、新举措,当前大部分领导干部对于使命都有着良好的认知和自觉的担当,其行动和思想都体现出时代精神风貌与主旋律,但是由于个人使命意识缺失、制度不健全不完善、传统行政文化弊端等等因素,少部分领导干部仍不能很好的适应形势的要求,在实践中使命的认知和担当出现了失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使命认知片面化,对使命不以为然,觉得就是一句“变说法”的口号而已,担当的意识淡薄,官本位心理严重,身份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淡化;第二,使命认知偏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导致担当的方式不正确,工作不务实,只计较眼前得失,凡事都从个人的利益出发,产生领导方向迷失、理想信念危机等问题;第三,使命认知和作风建设脱离,导致担当功能错位,出现了麻木不仁、唯利是图、崇拜金钱、贪图享乐、生活奢靡、盲目追求局部或个人利益等严重问题;第四,使命认知和岗位职责脱离,导致担当缺失,靠着“忽悠”蒙混过关,出现逃避责任、不作为、懒政怠政、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求发展的问题。

二、强化新时代领导干部使命认知和担当的基本思路

(一)以不断完善的自我认知为基础

新时代领导干部应该明确自身的使命目标定位,对自身的使命有正确的认识和解读,清楚使命和岗位责任的区别和联系,杜绝“稀里糊涂,得过且过”的工作状态,确定使命的发展性、廉洁性和人民性,树立契约观念、民主意识、公共精神、服务意识,立足于能力本位,对于使命的认识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停留在总结汇报上,要主动促进由使命向担当的转化和再生。

在沉浸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繁琐和忙碌中时,领导干部要善于经常性的反思工作,反思生活,感念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份热忱和初心是否依然,是否有骨气,有底气,有定力。如果出现了偏差,能否通过自身的矫正而纠偏。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中青年干部要明确使命主体意识,牢固工作秩序信念,强化工作规范意识,实践使命践行思维,树立使命本位观念,牢固坚持和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事业观、政绩观。归根结底,领导干部需要树立的是一种正确的使命观。

(二)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为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虽产生于时代更超越于时代,是一种能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发展的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新的实践课题,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首先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解放思想,把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同时必须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作为审视工作是否正确的标准,逐步践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应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贯彻到推进伟大事业的实践中去,坚持一切为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坚定人民立场不能只是领导干部开会发言时的一句空话,而是要当做工作的标尺,思想的坐标,前进的指南。只有这样,才能明确政治立场,提升政治鉴别力,在时代的浪潮中弄潮而前行。

(三)以创新的社会主义实践为现实依据

创新的实践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去追求寻常路上的一种不寻常的践行举动。就是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不被固有的常规思路所约束,寻求对问题的新的角度的独特的解答和方法的行为模式。领导干部创新的产生基于良好的超前思维方式,能在工作中善于跳出自己固有的概念和习惯性倾向,不盲目和依赖别人的议论,不拘泥于以往经验的束缚,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去推陈出新,吃透“上情”,摸透“下情”,在掌握“行情”的基础上,把握好创新和学习的关系、把握好创新与冒险的关系,把握好创新和“标新”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尊重规律,知行合一。

领导干部的创新实践与企业中以提升经济效益的创新不同,领导干部的创新必须是服务型的、公共管理型的。创新的社会实践可以是前无古人的,也必须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比如中国共产党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源源不绝,从经济、政治、社会各个层面都体现着更加进步的价值理念,领导干部要善于从此时的社会实践中进行一种超越现状的探索,助力时代性的创造实践,扎根岗位放眼未来,去探寻符合岗位发展趋势的创新方式。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创新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是领导干部工作中盲目服从、静观事态、求稳怕乱、安于现状的心理根深蒂固,如何剔除这些阻碍实践的积弊,对今后的实践仍至关重要。

(四)以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内生性资源

使命离不开传统文化资源的支撑。构成当代中国文化资源的传统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一个是中国近代百余年的救亡革命传统。这些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和使命,通过实践凝结成结晶,积淀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的历史,更成为中国继续发展前行的内生性资源。中国的传统文化基因更深深的植入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血液内和灵魂内,这种基因的传承下来的心理积淀、民族性格、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对历史的感悟,是每个中国人都不能回避的遗传性的影响,而国人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也无不在这个文化的框架内。

领导干部践行使命更可以在这个文化的分析框架内,区分文化的共性和个性,继承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性因素,树立一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传统文化的价值被丰富了现代意义的阐释,比如“天人合一”的观念、海纳百川的包容意识等,都需要领导干部秉承着理性的态度,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不仅仅是对文化产业的建设,也不仅是营造一种文化“热”的短期假象,而是在工作的思维中树立对文化的尊重和正确理解,再转化为工作的具体实践,潜移默化中将文化因素的作用发挥出来。

(五)以新时代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为依托

领导干部最重要的主体性特征,就在于承担着领导的权力和责任。领导干部的使命,也正是系在职责和权力上。领导干部的使命自觉应该是:我是谁?我的岗位职责是什么?我的岗位赋予我的使命是什么?只有对于使命的理性自觉,领导干部才能真正的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清自己担当的角色,把职责提升为使命,将使命的践行外化为领导力的运作,促进领导行为合理、高效的开展。

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领导岗位是一个高危职业。那么领导岗位是否高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对使命担当是否自觉承担并制约自身行为的程度。领导干部应该是远大理想和近期目标的统一论者,是怀揣理想又脚踏实地的唯物主义者,是责任伦理和信念伦理的结合者,是从事具体工作和攻坚克难的示范者。领导干部不仅是决策者,更是执行者,新时代对于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更加严谨规范,为了更好的承担职责,就必须稳中求进,统筹兼顾,把握火候,坚定审慎。不管是激励机制还是容错纠错机制,都是要求以职责为依托的使命践行才能更加务实,不拿政策当赌注,不拿折腾群众换业绩,才能以最终评价和为群众带来福利回馈职责。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领导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2016重要领导变更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不能比领导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