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和把握共享发展理念

2018-04-01 02:14马金雪
世纪桥 2018年11期
关键词: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理念

马金雪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中国的发展关键要靠新发展理念的引领,共享发展理念在五大发展理念中地位独特,既是核心,也是归宿。“共享发展”理念能否落地生根,不仅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整体领域的伟大变革,而且最终关系到全体中国人民的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群众的福祉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创造性地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蕴含了中国领导人治国方略所展现的高超智慧。

一、共享发展理念底蕴深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穷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已”。共享发展理念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有其深厚的理论之源。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公正的经济伦理思想

经济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为社会的一切成员,按照平等的权力获取所有劳动所得。这是社会分配要达到的理想状态。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即把“公平正义”作为利益分配的首要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公正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指导下,习近平总书记把推进公平正义作为分配利益的首要依据,坚持与贯彻共享发展理念,积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社会利益关系的重大变化,充分展现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内容。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所有进步思想都是人民群众在社会推进过程中斗争的反映。人民群众之所以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获得者,是由其主体地位及其创造作用所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1]

共享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与当今中国实际、时代潮流、群众期盼紧密结合起来的理论创新成果,相比其他其他一切社会形态而言,有着本质区别,也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在新时代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巨大创新,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三)共享发展理念有深厚的文化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共同富裕,这也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乏关于共享的相关思想,如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墨子的“爱无等差”;《吕氏春秋》中对追求公平正义的“治天下,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礼记》中记载的“老有所终、幼有所用”的人们共有天下的大同思想。这些思想体现的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我们追求的“共享”。[2]到了近代,从太平天国时期提倡的“无处不均匀”的平均分配思想,到康有为强调“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美好愿景[3],再到孙中山先生的以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支柱的公平正义观等。这些思想充分体现出我们在促进公平正义,推进“共享”认识上的深化,为共享发展理念的形成积蓄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共享发展理念彰显“为民情怀”

人人共建、人人共享,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把共享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为本,突出人民至上,“十三五”规划纲要对共享发展的价值指向和重大意义做出了深刻的阐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掉队。”[1]

共享是全民共享。从覆盖群体来讲,全民共享是人人享有,不是少数人共享、一部分人共享。发展成果要覆盖全民,人人都是改革发展成果的受益者。改革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人民是否共同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是衡量改革发展是否成功的最终评判标准。但全民共享并不意味着毫无差别,人民是具体的,同时也是抽象的,人的智商、体力、文化程度、主观能动性等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人民的享有也一定是有差距的,只是这个差距不能过大,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否则就会出现经济发展受到损害,社会发展不稳等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努力缩小各阶层、各民族、各地区的收入差距,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社会差别原则。

共享是全面共享。从享受的内容看,共享是全面共享。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共享,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的需求不再仅仅限于物质财富领域,而是对政治、文化、社会保障、生态等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都有各种各样的诉求。全面共享是指共享的内容要全面,全面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权益。这就要求我们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积极解决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问题,使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共享是共建共享。共建是共享实现的前提和途径,只有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和必然结果。只有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才能形成高水平的共建,只有高水平的共建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共享。但是实现人人享有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即使达到很高的水平也会有差别。人人享有的最终实现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共享发展理念”,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把人民根本利益当作标准或尺度,把人民的期待、人民的希望变成我们的行动,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其浓浓的为民情怀!

三、践行共享发展理念要“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向来重视“知行合一”。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

共享发展理念要落到实处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十三五”时期的任务和措施有很多,归结起来就是两个层面的事:

一是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民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把蛋糕做大。放眼奋斗目标,只有坚持共享发展,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享发展理念要落地生根,变成普遍实践,关键在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行动。”“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首先要学,学是为了在发展实践中更好地用,要结合历史学,多维比较学,联系实际学,充分认识到共享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把握其本质,认识到共享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共享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尽管改革开放40年我国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仍然无法做到在全国范围内完全实现全体全面的共享。“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习近平总书记的一个基本思维方式就是从长程历史想问题、以世界视野看问题,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才能更好的认识共享发展理念,通过示范引领让干部群众认识到共享发展理念的真理力量,在此基础上使之成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力量,立足国情、立足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制定共享政策,从而实现全体全面的共享,使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

二是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3]“非知之难,行之惟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能做超越阶段的事情,但也不是说在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就无所作为,而是要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3]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共享发展理念贯穿领导活动全过程,落实到决策、执行全过程,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做大的蛋糕分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猜你喜欢
总书记马克思主义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