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安实战化为导向的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
——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

2018-04-01 00:58李永胜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物证公安院校科学技术

郭 勇,李永胜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2017年5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亲切会见全国公安系统英雄模范立功集体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全国公安机关和公安队伍要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人民公安为人民,全面加强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做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刑事科学技术专门人才担负着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鉴定两个关键环节,是事关刑事案件司法全过程的重要基础工作,更是要特别强调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随着法治化进程和公安工作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和“一长四必”犯罪现场勘查工作新机制正在不断完善和深化,这对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是公安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队伍的整体职业能力和执业水平,关系到司法公正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思路的确立

四川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自2000年创办以来,结合公安工作实际和人才培养需要,逐步形成了能适应公安工作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刑事科学技术工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不断的建设发展,本专业2014年被四川省教育厅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2017年获批省级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

经过多年的探索,以公安机关警务改革需要和人才需求为导向,推进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警务实战能力,是当前公安院校教育教学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也是公安院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1]。而“卓越计划”则将行业的参与作为实施该计划的前提,一是行业部门最了解工程人才培养方向,二是行业与高校合作是工程人才培养达到培养标准要求的重要保证,“卓越计划”要求行业全过程参与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这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与高校优势互补,而且能够更好地具体落实和实现培养标准,培养出行业需要的优秀工程人才[2]。构建具有立体式、开放式、网络化、实践性特征的校局共同体,使行业成为重要资源投入方、培养过程的主动参与方和培养成果的分享者,是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的关键[3]。

基于对“实战化”教学改革、“卓越计划”和人才培养共同体的理解,四川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出了“实战化教学为导向、共同体建设为保障”的专业建设发展道路。

二、实践探索

公安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参与,行业深度融入公安人才培养的模式在全国公安院校中已有积极的探索并有了一定的效果。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广东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深化校局互动、开展校厅共建、推动校局合作是公安院校治学育人的客观规律和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自2017年开始,四川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系与四川省公安厅刑侦局共建四川省“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旨在通过厘清公安职业教育中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路,学习借鉴全国公安兄弟院校的先进做法,“校局合作”进行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开展以公安实战化为导向的师资团队、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改革研究,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我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战化能力水平,并最终服务于全省刑事科学技术队伍的建设。

(一)共同体师资团队建设

公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是为公安机关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公安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院校教师既有高理论水平和理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公安业务实践经验,从各级公安机关聘请优秀警官和业务骨干到公安院校担任教师,建立不同等级在职民警培训教师和教官人才库,实行资源共享、人才共用、校局合作、互惠共赢,是一条有效途径[4]。四川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师资团队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师资团队的建设,

1.客座教授团队建设。在省厅刑事技术专家库的基础上,覆盖现场勘查、视频侦查、合成作战、痕迹检验、视听资料、法医、DNA、理化检验、文件检验等领域,全省范围内遴选“擅办案、勤研究、懂教学”的刑事技术专家组建客座教授团队,目前第一批聘任10人,包括刑事技术队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均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客座教授团队主要参与专业设置的研究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以及定期到校开展“刑技大讲堂”学术讲座。通过客座教授团队的参与,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上,根据公安实际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进行设计,制定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现场勘查方向和视听技术方向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从过分追求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的思维定式,转变到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与职业需求相对接的角度上。通过“刑技大讲堂”学术讲座的开展,贯彻“大思政+专业素养”的育人理念,培育学生塑造忠诚警魂思想,树立职业道德意识,了解学术前沿动态,获取一手精彩案例,强化刑警职业荣誉。

2.实战教官队伍建设。在2015版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紧跟当前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工作实际,秉承以实战化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开设了《犯罪现场物证采集》《刑事科学技术信息综合应用》《图像侦查技术》等新课程。从课程开设到师资队伍的成熟有一个过程,我们因地制宜,在学院与泸州市公安局开展全面战略合作的框架下,借助长期以来建立起的良好合作关系,聘请泸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大数据支队、特巡警支队以及区县优秀刑侦、技术人员建设实战教官队伍。通过理论教师和实战教官共同参与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突出了此类课程重实操、重技法的属性。在教学内容上,实战教官更注重围绕公安工作的实际以及发展趋势,将新的形势、任务、模式、技术、装备等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实战化教学模式更突出警察意识的培育和实战技能的训练,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和现场教学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

3.建立专业实习指导教官团队,推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指导“双导师”制。专业实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促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警学互动、育用结合培养应用型高素质刑事科学技术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实习,使学生在刑事科学技术警务实践过程中接受全面锻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现场勘查、物证检验鉴定、刑事科学技术信息系统综合应用等方面的能力。

当前,大多数公安院校学生的实习都是公安机关根据工作任务随机安排,很难做到专业对口。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借鉴江苏警官学院的做法,从2017年开始试行学生进行6个月实习,同时将一届实习生分为上下半年各一半进行实习,保证了公安机关实习基地常年有实习生在岗。由于能为公安机关提供长期固定的实习生,这种实习模式调动了公安机关建立实习基地、承担实习任务的积极性。在公安院校与公安机关双赢的格局下,公安机关积极建立标准化的实习基地,以“基础+专业”岗位轮岗为形式进行专业实习,在对公安基础工作(基层派出所)有比较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安排不少于两个月的刑事技术岗位锻炼(技术室),以保证“大公安+小专业”实习目标的达成。

在专业实习环节实行“双导师”制,校局协作聘请优秀技术民警同系部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学生专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指导。在“双导师”指导下,完成犯罪现场勘验检查与记录、物证检验鉴定、刑事科学技术信息系统应用、案情分析汇报等专业实习项目,同时在实习中强化分析研究能力,从实际案例和工作需要出发,“真题真做”开展毕业论文资料收集、选题以及撰写等工作。从2017年开始,我们已在泸州市公安局、巴中市公安局、江油市公安局以及绵阳市涪城区公安分局开始试点,经过两届学生的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将进一步细化“双导师”制并进行推广。

(二)共同体教学资源建设

教学资源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实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活动,提升教学品质而参与其中且能被优化的所有教学要素的总和[5]。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必要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保障教学正常运转的基础。教学资源对于老师来说,可以提高增强教师的教师效能,可以帮助老师丰富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帮助其更直观的感受、理解理论知识,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了推动实战化的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保障必需的教学资源,优化、更新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共同体框架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1.完善实战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和运行。课程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直接体现,也是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主要载体。因此,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诉求[6]。四川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整体体系的设置在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基层的实际需要,充分吸收实战专家的意见建议,在“人才培养共同体”框架下进行对课程设置的改革优化,共同体理论教师同实战教官一起开展课程开发和教材编纂,以实战化为导向编写了《犯罪现场物证采集》《犯罪现场勘验检查记录》《刑事科学技术信息综合应用》《图像侦查技术》《刑事科学技术综合训练》等5本教材,更加契合了刑事科学技术学生实战化能力培养的要求。

以实战化为导向,在刑事科学技术实训类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师和实战教官共同进行案例设计,共同进行物证布置和现勘指导,共同参与考核评比。紧贴实战现状及需要进行模拟训练和技术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现场勘查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能对现场相关物证进行有效的发现、提取、包装、送检和检验鉴定,通过现勘情况和物证检验结果对犯罪现场进行合理分析的实际操作和综合分析能力。

2.加强实训条件建设。“刑事科学技术综合训练”是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全面综合的模拟现场仿真训练,其最主要特点就是模拟现实,贴近实战,这一教学过程的进行需要实训场地作为基本的保障。在共同体框架下,我们积极分析当前刑事案件的发案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条件建设。

目前,“一长四必”现勘机制对现场勘查人员的勘验能力、物证采集能力、临场快速检验能力和信息研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度投入30余万元,对原有仿真实训场地进行了全面改造,建设了相对独立又能灵活搭配组合的模拟场景,包括住房、宾馆、办公室、餐厅、酒吧等单元。2016年度投入300余万元,开展了“现场快速勘验信息化移动平台”项目建设,通过对移动平台(现勘车)的整体建设,整合痕迹物证、生物物证、微量物证以及现场信息采集及快速勘验等设备单元,可将四川警察学院的现场勘查力量及时投送到一线,为实战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开展远程教学和现场教学,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现场快速勘验信息化移动平台”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院专业教学内容实时化,实现直观性教学、问题导向性教学,促进应用型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实战化能力培养。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思考

刑事科学技术人才是公安实战部门紧缺的人才,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公安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实战化为导向,校局共建“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共同体”为保障,我们有效将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同实战岗位需要结合起来,从师资团队建设和教学资源建设两个方面进行改革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协调解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公安院校的毕业生应该是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和一定实践技能的“准警察”,而不是胜任所有公安工作,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民警[7]。人才培养共同体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时,需要综合考量实战岗位需求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考虑技能与素质的融合,以及毕业后阶段性、专业性培养的补强作用,合理确立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体系设置。

(二)师资团队建设的问题

共同体师资团队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公安实战与教育教学相冲突的情况,两者的时效性要求都很高,特别是一线办案。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二:一是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在“校厅共建”“校局共建”的基础上,制定可持续性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实战专家、实战教官主动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把人才培养真正当成公安业务工作的一部分;二是学院在重视高学历师资引进的同时,走科研水平和实战能力相结合的师资建设道路,在刑事科学技术、刑事侦查、网络安全技术等实战性较强的专业积极开展实战型师资团队建设。

(三)教学资源建设的问题

传统刑事科学技术主要解决的是现场勘查和物证检验鉴定的问题,随着公安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警综平台、现勘系统以及各种专业数据库的建设应用在公安刑侦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安院校在这方面的教学资源建设明显滞后。笔者认为,我们一方面要紧贴实战,加强模拟系统的建设,满足基本教学需要;另一方面,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是主动依托当地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信息化建设应用,配套进行实训教学资源建设,在共同体框架下,以现场教学和生动的案例教学形式进行实战化教学,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物证公安院校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演员中心制”戏剧始于北宋的新物证
试论物证在烟草行政处罚中的适用
原野侦探课 第三节 关键物证
浅谈刑事案件物证的保护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