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芳
我的家乡在太行山与中原大地交接处的断裂带上,是晋豫两省,平顺、壶关、林州三县交汇的地方,是一个藏在大山褶皱里,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山村。
家乡的路,记忆中修了三次。
上世纪60年代,世代繁衍生息在此的先人们,为了打通与外界的联系,在缺吃少穿的艰苦岁月,硬是自发组织力量,人拉肩扛,风餐露宿,用七年时间,分批分段劈开了通往20多里地的乡政府所在地。这条路全是土石路基,路面宽刚刚4米,在坡度最大、拐弯最多的凤凰岭段,曾经一直是众多老司机师傅们最头疼的路段,最险要的一段是急拐弯带上坡,这段仅仅30米的“关口”,正处于叫“阎王鼻”的地方,不仅考验司机的技术,更考验的是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就是这样困难重重的一条路,当地的村民们一走就是40年!
时光定格在2006年3月。随着“阎王鼻”路段一声炮响,炸开了贯通后石公路的第一个口子。县里为了充分挖掘全县的旅游资源,组织力量开工建设县域东南山区最偏远、最落后村庄的致富路,我的家乡很幸运地成为这条路的最后一站。在两年多的紧张施工中,不仅把原来通往乡里的路拓宽到6米,还向南继续延伸至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景区,初步规划是与该景区接通。当时,全村人的兴奋劲儿不亚于过年。每天谈论的话题就是修路,上了年纪的人说早就听说过挖机、铲车,现在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大家伙能来到咱村,为咱们修路;年轻人开始盘算着路修好了,发展起旅游,怎么经营自己的农家乐。当时,路边见得最多的标语和路牌上写的一句话是“打通后石线,土特挣大钱”。石门口,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在县里也小有了名气,外出办事的村民回来讲,外面的人问咱是哪个村的,给人家报出来“石门口”,听者都会随口说句“哦!后石线那个石门口”,因此,一时间也给村民们增加了不少底气和自信。正当老百姓们沉浸在对美好前景的无比憧憬中时,由于种种原因,拓宽的土路上油没了动静,人们日夜谈论的修路话题,也日益消散。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中,时间悄然来到2011年。随着“村村通户户通”政策的普遍落实,家乡的路又迎来第二次改造。在原来路基基础上,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全部铺上了4米5宽的水泥,并且到了各家各户的房前屋后。这把村上的男女老少激动得心花怒放!本家的嫂子坐在大哥开的时风牌三轮车去镇上赶集,专门为大家备了木板凳放在车厢里,风趣地招呼大家:“快坐到板凳上,再也不怕墩得屁股疼了。这车稳稳当当,比上城市里的什么敞篷车也不差啥!”车程也整整缩短了一半时间,原来到镇上买东西,来回总得一天,现在,去镇上跑个来回,中午能回到家吃饭。到村上做买卖的商贩也多了,村民们种出来的绿色小米、核桃、党参,采摘的山桃、连翘等中药材,都成了抢手货,不用出门还能卖出好价钱。买进的新鲜蔬菜、米面粮油也不再漫天要价。村民们的生活,因为路的通达,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一位年过七旬的大爷,逢人就说“真是党的政策好,才让俺过上了现在的好日子,俺还得再活他个二三十年哩!”
幸福的日子总是越过越甜。随着脱贫攻坚、同步小康国家战略的实施,拼搏奋斗奔小康的阳光无一遗漏地照进了这个小山村的角角落落。2017年,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建成了6米5宽、一次成型的柏油马路,从县城到家乡的车程也由原来的三个小时,缩短到一个半小时。伴随着村容村貌集中整治、以石头建筑为特色的民宿改造、大学生回乡创办潞党参加工基地,家乡的变化日新月异!栽上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批批来自太原、河北、河南等地的自驾、徒步游客,前来观赏云海日出,避暑纳凉,摄影写生,天然绿色的小米、核桃、土鸡蛋再次供不应求。以富有地域特色的农耕民俗展演、农产品电商销售平台也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中。在很近的将来,一个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小山村将破壳而出,村民们的心路也必将顺着这条宽阔的山路,延伸到更加美好的远方……
上百年的沧桑,十年的巨变,都因路的变迁,一切都变得更加丰盈。惟愿家乡变得更美,才能使在外的游子,始终记得住乡愁,始终不忘来时的路。因为,家乡是每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