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雪珍
【摘要】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入学具等动手操作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动手能力、促进教学效率提高,这些方式及其效果已得到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在此基础上多方面探索提高学生课堂操作能力的方式,以期推进低年级数学教学更加科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策略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1-0132-01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阶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制作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已经是一种为教师和学生所认可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确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课堂状态和学习积极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教师为此准备了生动、丰富的教案,也准备了新颖的教具,及充足的操作时间,但效果并不理想。可见,教师通过学具的实操来加强学习效果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一定要进行合理安排和引导,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课堂操作能力。本文试就此做出一些探究,以期与同行共同学习、互促进步。
一、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有着抽象性和概括性,由于尚处于形象思维,不容易理解,导致在学习数学时有一定困难,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这时,如能借助一些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比如二年级长度单位章节,教师在讲解厘米等长度单位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动手用尺子量具体物体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创新能力
可见多动手操作,大胆地去尝试各种不同的方法,从被动为主动,如讲解1-20以内的加法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剪一些不同颜色的小花,通过摆成相对应的数字,并且不断进行新的组合,直观地认识不同的数值。通过这种方式,会大大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领会知识的更新与衔接,使其在快乐中学习成长。在动手、动口、动脑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空间思维
如,学习线与角、图形中的旋转,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通过这样一个动手的过程,不断观察与感受,加之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规律得到结论。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得出的概念、公式,既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提高了教学效率。
可见,教师要重视并通过引入学具,以及其它方式引导学生动起来,由传统教学中以听、看的被动吸收为主到亲自动手参与到数学教学中。
三、采用多种课堂动手操作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一)围绕教材知识点,根据学生喜好选用及引入学具辅助教学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关于教学所用的学具,可以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购买或制作对学生有吸引力又符合教学需求的学具,也可由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学具,如:用做计量工具的小木棒、用彩纸剪成三角、绘画小卡片等图形等。在学生使用或制作学具的过程,是一种吸收知识的过程,同时本身就是对其操作能力的一种培养。但在学具制作与操作使用时要注意的是,动手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教材相关知识点的基本特征及内在联系。也就是,学生要明确知道自己在动手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才能让学生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如,乘法口诀章节的学习,可提前要求学生用旧纸卡制作大、小两个圆,并分别把两个圆6等分,将1-6的数字写在两个圆相应的位置,最后用牙签将两个圆固定在一起。在教学中,教师启发学生将一个圆转动,再观察两个对齐的数相乘的积,每转动一格,可得出6个数字,再转一圈,又可得出6道不同的乘法算式,使学生结合自己制作学具的过程,又在游戏中直观地学习了乘法口诀。
(二)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学具
凡教学中需要的学具,尽可能由学生制作,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和调整,直到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学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得到有效提高,更重要的是会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知识点的认知。同时,在课堂上使用自己制作的学具,会大大增进学生的自信心和操作兴趣。《平面图形面积》时,可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平面图形,想办法将图形转化成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从中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自主探究发现了面积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结合课堂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实操内容和步骤,不能为了动手操作而操作
课堂教学中是否安排学生动手操作内容,要依据课程难易程度而定。知识点简单易于理解的,不必安排动手操作,否则就会降低学生对操作环节的吸引力,无谓地浪费时间。如乘法内容章节,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六以内的乘法口诀后,他就已经领会了乘法口诀的定义及形成过程,这时再让学生借助学具并动手操作,就没有实际意义。
(四)对于领会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其亲手操作
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表现的差异化,接受能力好的学生会很快进入教学情境,对于那些领悟能力弱的学生,教师既不可包办代替,取消了学生的操作动手机会,更不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一定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操作,过程中可给予其必要的提示,为其留下思考的自由空间。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章节的学习,对于难以理解的学生,教师可尝试引导其把学具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再将其拼接在一起,这种方法可以直观明了地印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原理,会使学生对这一数学原理留下深刻记忆。
(五)操作活动要结合知识点内在的关联并清晰地传递给学生
无论是学具制作,还是教学实操,都是为辅助教学服务的,如果操作与教学知识点没有关联或思路不明确的,教师要及时给予纠正,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在操作中得以提升,否则会误导学生学习。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章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印证这一知识点,就需要指导学生用直尺去测量距离以证明其正确性。课堂上的各种动手操作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有助于其解决实际问题。
动手操作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高度重视,不断总结提升及探索新的方法,推进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和社会要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并就此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在听取其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学生课堂操作模式,为更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增长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卫星.《如何让学生的数学操作活动更有效》.小学数学教与学,2010,(5)
[2]陈健.《由两种异化现象谈引领学生有效动手操作》.小学数学教与学,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