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
摘 要:在网络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网络普及率日渐提高的大背景下,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用语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是人们凭空臆造的,而是是有理可循、有据可依的,它们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也为语言的使用与流行提供了语境,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普及与发展和人们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本文主要对2017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杂志颁布的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不忘初心”“砥砺”“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1了假X2”“油腻”“尬”“怼”“打call”)进行生成理据的探析。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生成理据
一、引言
2017年12月15日,《咬文嚼字》杂志颁布了2017年十大网络流行语榜单,分别是“不忘初心”“砥砺”“共享”“有温度”“流量”“可能X1了假X2”“油腻”“尬”“怼”“打call”。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不是人们凭空臆造的,它们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一定的关系。本文主要从生成理据对这些流行语进行探析。
二、生成理据
(一)内部理据
1.语音理据
语音理据是指词的语音形式与词的内部含义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这方面明显的体现便是方言类流行词。网络流行语中的许多词语可以从其产生的源头直接找到理据。例如“怼”,在普通话中,拼音为duì,根据《说文解字·卷十·心部》解释:“怼,怨也。从心对声。丈泪切。”表示怨恨的意思。而在河南方言中,“怼”音duǐ,表示收拾、冲撞。在《真正男子汉》热播时,一个“怼”字频繁出现在节目中,给广大观众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杜海涛跟王宝强互相“怼”的片段也引起觀众们爆笑连连。随后,有网友把“怼”字直接建立了微博话题,在网友们的互动下,“怼”字一度冲到了热门话题榜的第5名。“怼”因此渐渐流行起来,人们用它来表示故意找茬、反抗、反对等意思。后来其义扩大,进一步衍生出“比拼”“竞争”等含义。
2.语义理据
语言是现实世界的忠实记录者,社会中发生的一切都能在语言中得到体现,但语言表达语义符号又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语言符号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新的意义。如砥砺,原词语最早出自于《山海经》:“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苕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砥砺。”砥指细腻的磨刀石,砺指粗糙的磨刀石。砥砺合指磨刀石,在后来的使用中,由名词逐渐被活用为动词,人们联想到磨刀石之中“坚韧”的成分,忽略了其固体形态,后来被引申为磨炼、锻炼、激励等意思。
又如“流量”,其原本是一个物理学上的名词,本义是指单位时间内流经封闭管道或明渠有效截面的流体量。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汽车的出现,“流量”一词的意义出现了嬗变,在词义上有了新的所指,开始指代通过道路的车辆、人员等的数量。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们进入互联网时代,“流量”也指在一定时间内网站的访问量,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上网所耗费的字节数,其形成理据就是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中流体通过的量和单位时间内在网站上“流通”过的人数的数量具有相似性。故此时“流量”一词的词义增加,词性也再次发生转换,由名词转换成为形容词,用来形容那些粉丝数量多、影响范围广、人气指数高、商业价值大的明星,该词还隐含着公众的文化评价,存在情感色彩的转变,使得原本中性的“流量”一词转变为褒义。
3.形态理据
形态理据指词的意思可以从词的词缀或词的形态构成上获得,即可以看出该词结构和词义之间的联系。邵敬敏正式提出“框式结构”这一术语,所谓框式结构,指前后两个不连贯的词语相互照应、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框架式结构,具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特定的语法功能,如果去除其中一个,该框架便会散架;使用起来,只要往空缺处装填合适的词语就可以了。
“可能X1了假X2”属于句式层面的框式填充结构。该词流行于2017年1月,出现在一组调侃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表情包中。在该句式中,“可能”用于动词或动词短语(X1)前,表示“估计、不确定、猜测”的意思,词性为助动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假”的意思跟“真”相对,表示“不真实的,伪造的”。“了”,主要表示动作的完成,用在动词后,为助词。因此,从字面的意思解读,动作(X1)已经完成,该句式是对已经发生事情的描述,表示主语对“假”后面X2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二)外部理据
1.社会事件理据
语言既是社会交往的工具,又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者。在充当工具和记录者的过程中,语言也会受到社会的影响。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如历史事件、政治事件等)往往会引起语言符号意义的变化,使语言符号衍生出新的意义。
如“不忘初心”一词,即不忘本意、不忘初衷,语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到的:“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这一词语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未来、面对挑战中对全国人民庄严的承诺,也折射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仍然坚守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品质。
又如“共享”一词,意思为共同享有、共同享用。在21世纪,“共享”是在互联网技术、移动支付技术日益成熟条件下出现的新的经济模式,“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等一系列与“共享”有关的产物纷纷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有报告显示,至2020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将占GDP的10%以上,随着“共享+物品”这一社会现象的流行,“共享”一词也越来越多地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之中被频繁使用,该词语的使用又体现出当今“共享时代”的繁荣。
2.特性理据
特性理据是指语言符号的某一特性可以映现到客观世界的某一事物上,使得该语言符号产生了引申义,该语言符号所指的特性往往与现实生活中某一客观事物或客观现象在性质或本质上的相似。
例如“油腻”一词,本指“含油过多”。“油腻”一词,源于2015年的一篇《中国男人为什么有一种油腻感》,文中称“油腻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像是满嘴跑火车,邋遢的穿着与发型,言谈举止中毫不掩饰的自大,都是“油腻感”的体现。油腻原本指的是含油多的食物,给人的直观感受是一种肥腻感,将这一含义投射到人的身上后,产生了油光满面、不修边幅的感觉。在“油腻”一词的传播过程中,词义进一步扩大,油腔滑调、世故圆滑、邋遢不堪等,都可称“油腻”。
3.行为动作理据
行为动作理据是指某一语言符号所指的行为动作和客观事实的某种行为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打call”一词的形成是建立在功能特征相似基础之上的,“call”在英文中是“喊、叫”的意思,而在演唱会现场,观众经常会通过大声喊叫来表示对于其偶像的支持,所以“打call”就有了鼓励、支持、赞成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意思。這里是通过借用“call”的功能特征,建立起“支持”和“call”之间的相似联系,从而创造出了新词“打call”。
4.省力理据
省力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以最小的代价换来最大的收益。“尬”的生成理据是省力理据。“尬”原本常用在双声联绵词“尴尬”中,一般不单用。“尴尬”指处境困难,不易处理,或行为、态度不正常、不自然。“尬”一词的流行最先起源于台湾的“尬舞”,在“尬舞”一词中,“尬”作“比、斗”解,“尬舞”的意思是斗舞、比舞。在“尬舞”一词传入大陆后,人们接受了这种词语形式,却仍把“尬”理解成“尴尬”,“尬舞”便成为“尴尬地舞蹈”的意思。此时一个“尬”可以独立作为单音节形容词,与其他动词搭配组合成新的词语,能用更少的字符来表达同样的意思,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三、结语
语言体现了人类的实践性和社会性的本质,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人们调节社会关系、构建社会联系的产物和工具。而网络语言是从传统的语言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们或依据语音形式与内部含义而关联所得,或由一个词的概念意义引起所得,或从词的词缀或形态上获得,或将概念相关的事件提取整合所得,或对现有词汇进行衍生所得,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多样性。分析流行词语的产生理据,是为了更好地对它进行理解,从而更合理、更恰当地使用它。
诚然,由网友们评选出来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并不能完全反映网络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但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生成理据及流行原因,形成对网络语言现象更为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严辰松.语言理据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院报,2000(6).
[2]王冬霞.网络流行语生成理据的认知阐释[J].疯狂英语,2011(10).
[3]邵敬敏.框式结构“A了去了”[J].语文研究,2013(4).
[4]程欣然.从语言经济原则看网络交际中的缩略语[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8).
[5]黄元龙.刘宇红.试论缩略语的理据:省力原则[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