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的“浮士德难题”

2018-03-31 10:07何柳颖
青年时代 2018年5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何柳颖

摘 要:笔者将论证《包法利夫人》中爱玛·包法利所面临的“灵”与“肉”的冲突表现,即“浮士德难题”在包法利夫人这一文学形象的再一次体现,并从包法利夫人最终丧失理智、堕入情欲而欠下巨债、无力偿还而自杀身亡的悲剧结局分析作者对浪漫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双重批判。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浮士德难题”;浪漫主义幻想;现实冲突

“浮士德难题”即“灵”与“肉”的冲突,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和道德制约之间的矛盾。歌德在《浮士德》当中首次提出了这一难题,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因为浮士德在个人欲望和社会责任当中抉择所面临的难题也是人类共同的难题,无可避免且难以抉择。福楼拜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同样也面临着“灵”与“肉”的抉择,具体矛盾如何体现,最终结局又何去何从,这当中又体现了福楼拜怎样的写作思想,笔者在接下来的阐述中将做进一步说明。

一、“灵”与“肉”的冲突——道德理智和内心欲望的冲突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农村一个普通的妇女,与传统的农村妇女不同的是,她具有非凡的浪漫主义幻想,如在对待自己婚礼的想法上,她如此表示:“爱玛希望点火炬,半夜成親。”这种想法显然与一个农村妇女不一样,而这些源于她所受过的良好教育。虽然她是农村人,但是她的父亲将年幼的她送进了修道院,自小接受的是那种淑女式的典雅教育,阅读的都是一些浪漫主义代表作如《保尔和维吉尼》或者欧仁·苏等人所写的上流社会小说。与农村生活格格不入的浪漫主义幻想使包法利夫人不满于农村百无聊赖的生活,甚至于不满自己胸无大志的丈夫,这一种内心欲求的不满在参加完侯爵举办的舞会后愈发膨胀,使包法利夫人的身体日渐消瘦,查理出于对妻子的爱毅然选择带妻子离开村庄来到永镇。这时包法利夫人遇到了年轻人赖昂,并且欣喜地发现赖昂与她趣味相投,在庸俗而无法交谈的众人中,赖昂是唯一能与她共谈文学、音乐、戏剧等风雅爱好的人,“他们之间,就这样建立了一种默契,不断交换书籍和歌曲。”在她眼里赖昂的形象也变得格外动人,“同时他的大蓝眼睛,望着浮云,爱玛觉得比起那些群山环绕,映照天日的湖泊,还要清,还要美。”与此相比查理便显得相形见绌了,“他的便帽低低盖住眉;上下厚嘴唇微微颤抖,脸格外显得蠢;就连他的背,也不顺眼;他穿的大衣亦即其人,俗不可耐。”在这强烈对比之下,爱玛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赖昂,但是尽管赖昂也对她心生爱慕,包法利夫人作为有妇之夫,现实的道德礼法便是横亘在他们爱情中间的厚墙壁,包法利夫人不是没有过动摇,在文中她说:“唉!只要天从人愿,也就好了!凭什么不?谁拦着了?”在此刻,包法利夫人内心的理智和欲望产生了激烈的争斗,这是第一次“灵”与“肉”的冲突,险些不分上下,但是当她与赖昂的关系愈发危险的时刻,包法利夫人选择遵从现实的礼法和自我的理智,在赖昂步步逼近的时候,她回应道:“难道我不要管家,不要照料丈夫?总之,手边还有一大堆活儿,许许多多分内事,要我先操心。”在面对现实的家庭生活和与赖昂的精神恋爱,包法利夫人选择了听从理智,回归家庭,这是“灵”的一次险胜,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接下来的发展中随着欲望的膨胀,“灵”在“肉”的诱惑下节节败退。当赖昂带着失恋的痛苦远去巴黎,包法利夫人面对无法沟通的众人和一潭死水的现实又陷入了痛苦中,而罗道罗弗这个带有浪漫气质浪子的引诱使包法利夫人在浪漫的幻想和欲望的膨胀面前败下阵来,堕入情欲的漩涡之中,这时丈夫在事业上的失败和无能成为了她欲望的催化剂,她甘愿出卖自己的灵魂给情人,任由内心的欲求得以释放,“销魂动魄,一股新的热情带着她,不由她不献出她的灵魂。”这一种失去理智的欲望在她与赖昂重逢后变本加厉,使她为了获得幽会的资金而向商人勒乐借债,最终欠下巨款,在情人抛弃、左右无援的绝望境地中葬送了自己的生命。

二、“灵”与“肉”的两败俱伤——对浪漫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双重批判

在关于“灵”与“肉”的冲突,个人欲望与现实制约的矛盾之下,歌德以浮士德的归宿做出了自己的答案。浮士德在自以为造陆理想实现后因满足而死去,但是其永不止息,追求自我的高尚灵魂被上帝拯救,由天使牵引升上天堂。由此,歌德为读者展现了“灵”战胜“肉”的一个积极向上的主题,但是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却以包法利夫人在欠下巨债无力偿还的绝望境地中自杀的结局为读者呈现了欲望的放大和腐化,最终埋葬了包法利夫人的生命。笔者认为,福楼拜这一结局的设置有深刻的批判意味,不仅仅是停留于对包法利夫人遵从欲望的批判,更是指出包法利夫人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幻想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无趣,通过展现包法利夫人的死亡将矛头指向其欲望的根本和行为的动因,达到抨击浪漫主义幻想和社会现实生活的目的。包法利夫人并非一开始便是一个贪恋情欲的人,相反,她是一个有着高雅爱好和风雅情趣的女子,她在“灵”与“肉”的冲突中最终选择遵从内心欲望,究其根本是因为她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幻想,包括她对罗道罗弗和莱昂的迷恋皆是出于自我对理想男子的幻想,她将他们幻想成一个理想型的男子,将自我定位为浪漫主义小说中为伟大爱情献身的女子,尽管在后来她对赖昂已失去了激情,她仍然坚持写信给他,将自我的爱情进行再一次重构,“她在写信中间,见到的恍惚是另一个男子,一个她最热烈的回忆,最美好的读物和最殷切的愿望所形成的幻影。”因此,笔者认为福楼拜通过展现包法利夫人罔顾道德理智,任由欲望膨胀毁灭自我的结局正是对对浪漫主义幻想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双重批判。

第一,包法利夫人的原名为爱玛,自其嫁给查理·包法利后改名为“爱玛·包法利”,爱玛是一个充满着浪漫气息的女性名字,由此也与包法利夫人一贯的浪漫气质相符,但是“包法利”Bovary这一词根中的“Bov”带有牛的含义,象征着农村现实生活的粗俗。这一名字在包法利夫人身上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象征着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对她的拉扯和撕裂。

第二,《包法利夫人》一经问世,便以作者客观、冷漠的叙述风格惊艳了文坛,福楼拜以其独特的尝试,将作者的自我抒写从文本中抽离出来,在这部文本中产生了更为深刻的艺术效果。莫泊桑在《居斯塔夫·福楼拜》曾如此评价福楼拜这一独具匠心的写作理念:“他操纵活人木偶,他们通过他的口说话,而他不给自己权利,通过他们的口去思想;不该让人看出牵引线或认出他的声音。”因此,在作者对包法利夫人客观的故事叙述中,人们很难去定夺作者的批判对象,因为作者在叙述包法利夫人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幻想时,同样描绘了千篇一律、无聊琐碎的乡村生活,而读者在抨击包法利夫人脱离实际矫揉造作的浪漫做法时也难免对其周围庸俗无趣、粗鲁愚昧的村民们心生厌烦。包法利夫人最终因爱情和负债绝望而自杀,是作者对浪漫主义幻想和社会现实生活的批判。探讨包法利夫人最后的死因,金钱的压迫和情人的抛弃是相依相生的,如果包法利夫人没有因为陷入情欲而通过借债支付幽会的资金,她不会欠下巨债,如果她的爱情是忠贞可靠的,她也不至于被两个自私的情人所抛弃。但是最终负债累累的现实和对爱情浪漫幻想的破灭便使包法利夫人无路可走,因此笔者认为这是包法利夫人“灵”与“肉”的两败俱伤,而作者通过包法利夫人最终的死亡悲剧对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完成了一次强烈的控诉,实现了主题的完美阐释。

三、结语

在道德理智和内心欲望面前,包法利夫人内心面临的是激烈的“灵”与“肉”的交锋,但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幻想使包法利夫人选择了欲望而逐步走向堕落,直至欠下巨款后在金钱压迫和情人抛弃的绝望境地中自杀而亡。福楼拜通过包法利夫人展现了“浮士德难题”在巴黎十八世纪初人们的困境。福楼拜通过“浮士德难题”在《包法利夫人》的文本重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若任由内心欲望的膨胀,而不将其规约在道德理智当中,最终欲望便会腐化,直至毁灭人自身。由此,福楼拜以客观、冷峻的笔锋批判了浪漫主义幻想和现实生活,包法利夫人这一文学形象寄托了福楼拜对浪漫主义的反思和现实生活的厌恶,虽然福楼拜家境优越,常年待在家中钻研文学,鲜有机会直面当时的法国社会,无法认识到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缺乏一定的社会洞察力,但是其对“浮士德难题”的文本再现,体现了其对浪漫主义和现实生活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克鲁.法国经典散文[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2][德]歌德.浮士德[M].樊修章,译.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3.

[3][法]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李健吾,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4]朱文利.浮士德:人类精神的隐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

[5]白丹丹.历经百年的困惑——论“浮士德难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3).

[6]殷慧琳.论巴尔扎克小说中的“野心家”形象——从“浮士德难题说起”[J].北方文学,2010(10).

[7]黄梅琼.浅谈《复活》中聂赫留朵夫的“浮士德难题”[J].神州旬刊,2011(10).

[8]郭成龙.浅论西方文本中浮士德难题的体现及演变[J].剑南文学,2012(7).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包法利夫人》叙事视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