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资源,培养学生守法意识

2018-03-31 16:47邹雪娴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培养资源

邹雪娴

摘 要:提高小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守法品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对小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在学校里,老师可以借助教材资源、利用学校资源、引进传媒资源、巧用生本资源有针对性地、有目的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守法意识。

关键词:资源 守法意识 培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要求,2016年9月,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在小学一年级正式投入使用。随着此教材的使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守法意识,就成为了一线教师面临的现实挑战。《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指出:“小学阶段,着重普及宪法知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育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小学品德学科就应该积极挖掘自身课程资源,并立足课堂教学这一阵地,在小学生守法意识的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一、借助教材资源,创设情境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配套光盘、教师的教案等内容资源。尤其是本册教材根据相关内容与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需要,设计了以下栏目: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儿歌童谣和绘本故事,真是丰富多彩。

辨别是与非,知道对与错,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辨别道德行为,同时自觉践行良好的道德行为,是道德理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实际上,道德辨析蕴含在很多教学环节中。如上册中第11课的《在家会有危险吗》,呈现了一些家庭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以走迷宫棋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家庭中,这些行为是否会有危险?看看自己是否初步具备了识别危险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书中的插图,创设生活情境:小明和小红做完了作业就玩起了捉迷藏。小明藏,小红捉。小明东看看西看看,最后藏在了衣柜中。然后提示学生思考潜在的危险是什么。甚至还可以创造诸如地震、着火、独自在家时有陌生人敲门等情境。这样,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观,把课堂社会化,使之成为社会生活的缩影,使学生体验情感、了解社会,让学生做中学,在情境中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二、利用学校资源,展开话题

学校资源包括校园建设、各类活动等。学校是课程活动的舞台,是课程资源最为集中的场所,因此在培养学生守法意识时应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效用。

每年的“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学校大队部都会精心策划一些主题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家人对自己的爱,并学会感恩,懂得回报家人的爱。感受、体会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是形成学生家庭意識的重要前提。理解家人的辛苦,是形成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过程。下册第10课《家人的爱》就是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第2条“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编写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主题活动的内容,展开话题:在自己的生活中,家人的爱有哪些表现?可以用哪些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孩子们往往会根据平时的观察发现说:爸爸辛勤工作,是对家人的爱;妈妈忙于做家务,是对家人的爱;爷爷奶奶做出可口的饭菜,是对家人的爱。而对于如何表达自己对家人的爱,他们也会根据自己平时的表现说:帮妈妈做家务;陪爷爷奶奶去茶楼喝茶;上学放学和家人打招呼……点点滴滴满是爱!随后,出示婚姻法的规定“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护幼,互相帮助”,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帮助家庭成员,让学生在亲情的包围中感受着规则和法治。

三、引进传媒资源,加强力度

传媒资源包括电影、电视、广播、网络等。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们身在学校也能广知天下大事,因此对传媒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是开发课程资源最为特别的环节。

课程标准对于学生与自然共在的能力培养有明确要求。下册第7课《可爱的动物》就是依据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8条“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而编的。为营造积极愉悦的活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去回想自己喜欢的各种动物,我们可以用英文歌曲《兔子舞》导入。伴随着歌曲节奏感很强的旋律,教师不断地变换动作并提问:这是什么动物?学生一边跟着模仿不同动物的动作,一边说出:小狗、小猫、小羊、小袋鼠、小兔子、老牛、大象等动物名字。随后,播放视频资料《在野生动物园擅自下车,被老虎咬伤》,然后分组交流自己遇到的或知道的因与动物接触而受伤的事,课后还要求学生继续探究与动物相处还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真实生活中的案例小视频,引导学生注意与动物相处过程中的自我保护,并进一步明理、导行。借此发散开来,让学生明白与动物相处时,要爱动物,同时也要爱自己,注意自身安全。

四、巧用生本资源,内化提升

生本资源包括学生经验、学生家庭的资源等。生本资源由于源自学生本身,对学生而言无比亲切、真实,因此,如果能把生本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大家都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随着交通的发展,道路变得“繁忙”,安全教育尤其值得关注。学会判断行为是否安全,是否会看交通信号灯,从小学做遵守交通规则的小公民,这是进入小学生活的学生应当具备的意识。在教学上册第4课《上学路上》,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高安全意识,培养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以及懂得珍惜家人和社会的关爱。因为在学生每天的上学路上,相同的道路,会演绎着不同的故事,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设立话题:你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到学校的?过马路、乘坐校车怎样才安全呢?课后,还可以结合“法治墙”板块的内容让孩子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知道哪些路道是安全或危险的,让孩子的上学之路更安全。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把知情意行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

结语

《道德与法治》课程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又走向儿童的生活,因此,学生法治意识和守法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生活这一沃土。我们唯有立足儿童生活,努力挖掘自身课程资源,不断丰富儿童对守法的感知和体验,才能将守法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剑文.加强道德建设提高守法意识亟待解决的问题[J]. 速读旬刊, 2017(5).

[2]陈刚.法制警示教育 提高守法意识[J]. 法治人生, 2016(9):61-61.

猜你喜欢
培养资源
让有限的“资源”更有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