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阵品社课堂有效提高品社教育实效

2018-03-31 16:47孙立华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孙立华

摘 要:学校教育工作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品社是小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注重传授理论,忽视学生自身的感悟,空洞的理论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社会迅速发展,各种思想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小学生面对全新的社会形态与价值观念,视野更加开阔,品社课程应该结合这种全新的形式,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学生生活为基础,采取全新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更加生动,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信息技术与品社课堂的结合,符合新形势下新的教学要求。鉴于此,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探讨信息技术与品社课堂的有机整合,以期提升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 品社教学 教学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的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与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够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逐渐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在小学品社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稳定的心理因素,只有具备学习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没有兴趣,学生的主体意识难以激发,学习积极性被压制,很难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将单调枯燥的文字转变为有声有色的、生机立体的场面,让学生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创设良好的情境,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升华情感。例如,在学习《同是炎黄子孙》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首《龙的传人》作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产生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感与自豪感,接下来顺利的进入到学习活动中。

二、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自主感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品德发展需要在自身與外界的互动中来实现,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利用计算机资源网络,让学生自主感悟。例如,在《想想他们的难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让学生具有帮助残疾人的良好品质,更好引导学生了解残疾人身残志坚的可贵品质,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教材中在这个环节列举的案例是“特殊的大学生—刘涛”和“与霍金大师面对面”两个事例,为了让学生了解更多身残志坚的案例,笔者让学生自己上网搜集资料,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再例如,学习《衣食的来源》这节课的时候,让学生了解粮食的来源是非常复杂的过程,利用计算机播放农民一年四季的辛苦,从播种到除草到以后的灭虫、施肥、收割等环节,让学生明白食物的来之不易,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利用信息技术,学生可以有效的获取更多的信息,在生动的实例中感悟知识,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品社课堂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增加学生对课堂的亲近感。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品社是一门人文学科,逻辑性、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传统,传统的教学手段中,教师的讲解比较苦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效果差,学生很难产生学习的兴趣,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品社教学,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渗透,将一些抽象的道德知识与行为规范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些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与画面,深深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交通安全每一天》这节的时候,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可以让学生自主搜集交通安全的实例、交通规则、交通标志等等,在大量资料的充实之后,学生对交通安全更加的注意,然后利用动画的软件,将一些实例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突破重点、难点,让学生懂得一定的道理。

四、利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论何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要从学生的主体学习出发,确保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自主的分析与思考。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表明,学习主体在学习中自主探究得到的知识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网络连接你我他》这节课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讲述“千里眼”、“顺风耳”的神话故事,依据这个故事引入网络的概念,体会网络的实时传输的特点。同时,要在课件中呈现一些人沉迷网络的状态,让学生意识到沉溺网络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让学生思考怎么样实现生活与网络的平衡,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分组讨论,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利用信息技术,升华学生情感

品社中有许多教学案例,教师以往是通过口述的方式进行讲解,口述虽然清楚生动,但是浪费的时间比较多,也难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感性材料,直观的再现事物,促进学生对道德知识进行深刻的认知,深化学生情感,达到理论认识。例如在学习《远离诱惑》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不要枯燥的反复的叙述游戏、吸烟、酗酒、吸毒等对人的危害,而是要搜集图片与视频、让学生认识到这些危害的具体表现,让学生主动远离危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深化学生的认知,升华学生的情感。

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理论实践的统一

教育要回归实践、回归生活,品社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鼓励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用心的感受生活。因此,信息技术融入品社教学,要注重促进理论实践的统一,知行结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到实践中,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然后逐渐内化为道德观念,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例如在学习《我们的民风民俗》的时候,教材中仅仅列举了灿烂文化的几种,并不能够涵盖几千年的历史,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可以设计一张有关民风民族的电子报,让学生课后去完成,最后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更好的认识知识。

参考文献

[1]黄卫萍,陆迅,农志荣.初探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变革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11).

[2]罗桑曲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1,(11).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