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料是历史学的基本要素,而文字史料在所有史料中的占据重要地位。如何选取文字史料让高三的学生在一轮复习中达到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增强史料阅读的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来的文字史料的择取原则,以期在高三复习中能让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文字史料 高三复习 原则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史学家傅斯年曾提出“史学即史料学”,可见史料对历史学的重要意义。早先史料只是历史研究者们使用,中学历史教学中很少使用,但是没有史料的教学,历史课堂变成了纯粹的知识灌输。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使学生对历史课堂越来越没有兴趣;另一方面,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没有太多助益。采用史料教学不仅是新课标培养核心素养的要求,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当前死气沉沉的历史课堂。
二、文字史料的含义和分类
史料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梁启超先生曾说:“史料何者?过去人类思想形式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流至今日者也”,认为人类生活思想留下来的痕迹称之为史料,这是广义上的史料的含义;从狭义上讲历史的材料或资料称之为史料。文字史料即是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关于人类生活的资料。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的文字史料的分类,往往是按照其价值进行的分类。根据史料的价值,可以分为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或是直接史料)和二手史料(间接史料),通常来说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包括当事人的日志,个人日记,契约书,族谱等,一般来说一手史料的可信度比较高;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和诠释。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选择史料时一定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三、高三一轮复习中文字史料的择取原则
首先,选取文字史料要具有科學性。历史学科是一门科学,它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求真求实,历史的史料浩如烟海,种类繁多。有些史料的真伪性有待考证,有些史料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偏见,那么这部分史料是不能拿来用的,不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中曾说过:“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己,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结论。这样的结论,比没有更要有害。”所以在选取材料的时候,以选取一手史料为主,二手史料为辅,并且在选取第一手史料的时候也要注重史料的所产生的时间,空间以及和已经确定的历史事实是不是相符合,在注意到这些的时候才能选取到真正的史料。
其次,选取的文字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史料的典型性是指史料的搜集选择要立足教学目标,……立足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选择有代表性的反映历史活动关键的核心史料。”高三的复习内容繁杂,史料繁多。那么怎么样才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水平呢?太多的史料是不行的,不同的史料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容易让学生进入认识误区。所以,在史料的选取上一定要具有典型性,例如在复习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抗日时,可以选取一则这样的史料,“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这则材料就很清楚的表明国共合作抗日,共军部队在取得胜利后,战区总司令对其进行了嘉奖。另外,在对史料进行选取时,还要多角度的进行选择,以便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例如在讲到鸦片战争时,学生对林则徐形成了“民族英雄”“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等认识,这样就容易忽略林则徐作为历史人物存在的时代局限性。林则徐认为“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并且当时仍以天朝上过自居,认为英国“万不敢以欺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低估了英国侵犯中国的危险性。给出这些一手史料,将学生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形成对林则徐的全面认识。
再次,选取的文字史料要适切性,即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高三的学生思维水平相比于高一高二时有了很大提升,所以在选取史料时要注意加深一些难度。根据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既要超过学生现有的水平,但又不能太难,只有这样的教学内容才能够达到教学效果,刺激学生从现有的水平发展到下一阶段的水平。那么,在高三一轮复习中,课本上已有的这部分史料比较简单,所以教师要选择一些有难度的史料给学生以刺激,提高学生的水平。例如在复习分封制的时候,课本上给出了史料“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但是明显这则史料不够给学生刺激了,所以为了达到复习效果,我选取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的内容“(周)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用这则史料来说明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得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这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综上所述,利用史料尤其是文字史料进行教学意义重大,而在选取文字史料时,需要考虑文字史料的价值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达到在历史教学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岳玉玺.傅斯年选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版,第174页.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0页.
[3]郭沫若.十批判书[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年版.
[4]黄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
[5]杨国桢.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林则徐卷)[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6]马克垚.世界文明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作者简介:王好霞(1989.06-)女,汉,湖北襄阳,大学本科,中学二级,研究方向: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