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莉
摘 要:思维是人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形式。而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学 语言表达 动手操作 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这不仅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施教的基本要求。针对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少等特点,我在教学中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训练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可以从基本句式入手。如,低年级学生习惯地把2个苹果和1个梨子比较,说成“苹果多1个”或“梨子少1个”。我就用“谁与谁比”的句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苹果比梨子多1个”,“梨子比苹果少1个”。这样,提供语言句式,儿童的语言就会逐步地完整规范。
语言表达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思维,从而促使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77页第七题时,只出示主题图,让学生看图编一道乘法应用题和两道除法应用题。学生在大脑中迅速地思考着,然后在我的引导下回答出:“有7组小朋友做游戏,每组4人,一共有多少人?”“28个小朋友做游戏,每4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28个小朋友做游戏,平均分成7组,每组有几人?”等学生们都编出题目后,我再出示教材中的题目,大家发现竟然跟他们编的题目是一样的,,个个都异常兴奋。这个时候,学生们成就感特别强,对数学的学习更加自信了。
二、在提问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教学“表内乘法”时,教材第41页出现这样一道题:6+6+6+6+6=( )×( )。我这样提问:“这道题的加数有什么特点?”“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6连加?”学生很快就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可见,提的问题只有具体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又如,在教学“有小括号的式题”时,我问:“同学们,谁知道什么车可以闯红灯?”学生们积极思考,说出“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可以闯红灯”,这时,我话题一转,“如果把混合运算的顺序看作是交通规则,那么小括号是什么?”学生们立刻回答:“是可以闯红灯的车。”把括号与闯红灯的车联系起来,生动形象的突破了教学难点,同时,帮助学生记忆了“先算小括号里的数,再算括号外面的数”的特殊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然后一环扣一环的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如教学“表内乘法”,把4+4+4+4+4=20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加数是不是相同?(2)相同的加数是几?(3)相同加数的个数是几?(4)是几个几相加?(5)得数是几?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们有序的思考,很快就掌握了乘法的意义。可见,教学中经常向学生提问,可以促使学生认真思考,课堂上让学生回答问题,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注意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转化,将一般感知转化成思维能力。有这样一道是数学题:小敏今年8岁,比小杰大两岁,小杰今年几岁?我用口述的方式问我班的一位学生,她毫不犹豫的说:10岁。我没有立即纠正她的错误,而是接着又问:姐姐今年8岁,比弟弟大两岁,弟弟今年几岁?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她竟然也脱口而出:6岁。同样的条件,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一个学生为什么会时对时错呢?原因是在她的头脑里,已经有了姐姐比弟弟大的常识,在答题时自然地用了减法。但是她的这个知识是机械的,还没有形成思维能力,不能够“搬家”,因而引不起思维的转化,不能在学习活动中理解变通,这样就容易犯错误。在小学数学中,任何一道应用题都是由几个相关联的条件构成的,这些条件是可感知的,但要进行运算,必须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仍看上述一题,“小敏今年8岁,比小杰大两岁”是可感知的,“小杰今年几岁”则要进行正确的思考才能获得。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理解一个数另一个数多多少,其实就是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多少。只有真正理解才能求得未知数,否则见“多”就加,见“少”就减的错误在所难免。
四、在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如教学在教学“倍的认识”时,我要求学生照书上的样子进行学具操作。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3个2根小棒。然后提问:第一行摆了几根小棒?第二行小棒是怎样摆的?学生们都积极的举手回答:第二行每次都摆和第一行同样多的2根,摆了3次,第二行摆了3个2根。这时,我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第一行摆了2根小棒,第二行摆3个2根,我们就说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这样动手操作,使“倍的含义”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展,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也能得到全面和充分的体现。
五、在学生乐于思维后,还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低年级学生思维的主要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表现出来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图片和直观教学具进行观察,为其进行思维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学生在比较时,往往不善于分清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要从异同点过渡到相同点。如二年级上册教材第78页出现这样一道题:同学们分组读书,每组8人,32个小朋友,可以分成几组?根据这一题我又写了几道对比练习题:(1)同学们分组读书,每組8人,分成了4组,一共有多少人?(2)有32个小朋友分组读书,平均分成4组,每组几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并说出上述三道题实际求什么。如第(1)题是“求4个8是多少”;第(2)题是“32里面有几个4”;而教材上的原题是“32里面有几个8”。这样,通过比较来建立乘除之间的联系,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有培养了学生的比较能力。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 长江文艺出版社,1984.06.
[2]刘玉芬.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分析和研究,2017.06.
[3]魏忠海.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