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春华
人文素养是指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素养,它以追求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综合了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信念、意志、个性、能力等丰富的内涵,是对人自身完善的一种关注与追求。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人文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笔者着力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感悟人文素养
1. 加强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本的人文内涵
人文素养首先是以文本为载体和依托的。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现当代名篇佳作、古代经典之作。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发现、感悟。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独立的阅读感悟其中的人文素养,体会文章的人文内涵。
2. 教师人文素养的感染作用
教师在授课时,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教材的优点,突出学生在学习时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共处于一种植根于语文人文素养的人伦情怀、人生体验、人性感受之中,充分激活本来凝固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如痴如醉、荡气回肠的人文化情境,从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学会语言的本领”。
3. 课堂互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对每一篇课文、命题乃至种种社会现象的理解是多元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教师在认识“多元”这一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一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对于学生“自己的”“独特的”体验,教师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肯定,尊重、理解、鼓励,甚至欣赏。当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题,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思辨时间,让他们充分地发表见解、相互辩论,在读中感,在思中悟,在辩中明,在说中得。
二、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
写作是一种高度综合化的素养活动,是主体内在素养和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风格。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特别注重渗透人文性。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生放开手脚,写“放胆文”。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让学生在作文中做到“心口如一”,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文章,还学生一种真正的心灵自由。写作过程中,只要说的是真话,写的是真事,抒的是真情,应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二是在写作中塑造美好心灵,建造理想人格。为了学生在写作中进行自我教育,教师应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二十一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进行有系统的训练,以促进其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是在作文评语中体现人文性。大部分教师,在应试作文教学的影响下,已形成了一套作文评语模式;句子通顺,条理清楚,结构完整,中心明确……这千篇一律的评语不仅激不起学生写作的欲望,甚至让他们连看都懒得看。基于这种情形,我经常用第二人称的谈心的形式来写评语,真心倾注自己的情感,充满人文关怀。采用这种评语方式后,学生的作文中少了胡编滥造的东西和假大空的话,多了真情实感和鲜明的个性,学生深感到老师对自己真诚的关怀和尊重爱护,都把自己的压力、困惑、看法倾诉在作文之中。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写作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对生活、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健全了自己的人格,使自己的素养上升到更高的层次,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质的人。
三、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语文活动
要充分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动手、动口、动脑能力)的培养,调动其主动学习的兴趣;要改进教学方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如运用辩论、竞赛、课本剧等方式,充分运用挂图、录音、录像、多媒体、电视、自制教具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
语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程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开展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文化常识等课程,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要利用活动课程的实践性原则,积极开展读书、演讲、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以此为根基,引导学生兼收并蓄,了解和學习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创造学习的人文氛围,使我们的人文教育既有中国特色,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责任编辑 钱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