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大好的机遇也遇到严峻的挑战,高等院校应针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造就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对象个人素质,营造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
【关键词】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对策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1、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新颖独特
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注重于课堂教学,以书本和文字为载体,通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口头传授信息来使受教育者接受知识内容。思想政治教育有其极大的灵活性,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其思想不是固化的,有其高度的灵活性,因此,传统的教材式教育内容不足以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而網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教育相比,由于新媒体的介入,使教育信息传播速度加快,知识涵盖面更加宽泛、多角度分析的代表观点层出不穷,更加新颖独特,让教育工作变得更为方便高效。
2、教育过程中实现双主体教学模式
所谓双主体教学模式就是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由传统的以教育者作为课堂主体而转换为双方共同为课堂主体,更加强调一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网络时代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很大的平台,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与网络接触最频繁的一个群体,在网络时代能够第一时间得到最全面有效的教学信息,获得自主发言权,发表自己对学术的独特见解……在网络时代,摒弃了传统的教育者为主体,受教育者为客体的思想,而是在教学资源上双方信息共享,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地位。同时网络时代也创造了一种虚拟的教学环境,教育者将自己的身份隐蔽在网络中,利用各种交流平台开展公平、科学、客观的思想教育,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在自由,公正的环境中相互交流,并尽情表露自己的观点,为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教学环境,让受教育者敢想、敢说。
3、教育成果潜移默化、深入人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使受教育者被动的接受教育,教育者一味灌输教育,而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1]这样耳提面命的教育方式不但使教育成果不尽人意,而且大幅度降低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体系较为健全的群体,其受教育程度较高,有自己对信息的独特观点,越是强行灌输反而越是适得其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有其高度自主性,能对各种教学信息进行筛选,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模式和观点,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使教学成果更加深入人心。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固定在一个时间段内,对受教育者进行强行知识灌输,受教育者很难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因此教学成果往往不尽人意。而互联网时代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时间观念,受教育者可以随时在网络上接收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可以反复调取学习信息并多次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在接受知识时更加具有选择性,其教育成果也更加显著。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信息鱼龙混杂,误导大学生产生错误认知
网络时代信息的丰富性和共享性使得大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面。但是“由于社会各种复杂的结构,导致在各种利益冲突的过程中,网络里面出现了无数的谣言、诽谤,混淆的局面给网络社会的稳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2]事实上,如果没有网络作为不良信息的载体,那么各种不良信息的危害可能就没有这么大,范围也只是局限于某一地区,但是在网络时代中,互联网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为不良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学生历练有限,对于世界的认识也较为模糊,理性思考的能力较差,通常以感性认知对所见所闻进行判断,容易混淆真实和虚假的信息,从而助长了不良信息的传播,导致大学生不断接受错误信息的误导,扭曲了对世界的认知,而“认知是其他行为和情感的基础,错误的理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将造成了很大的阻碍。”[3]
2、主体性意识过度膨胀,个人主义泛滥
“主体性是指人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地位和特性。”[4]在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以作为时代的发声体,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大学生作为网络时代中的一个小群体,网络参与积极性也越来越高,高度的网络参与积极性不仅使大学生掌握了当下社会时事新动态,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当今社会的多个领域,“主体性”一词都被频繁使用,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主体性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网络时代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大学生创造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良好氛围。但是“主体性必须要有分寸,过了那个度,便有可能形成个人主义。”[5]大学生深受当下教育模式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主张追求个人价值与幸福的实现,网络时代作为一个大学生发声平台,使大学生追求个人价值得到了更大化发挥。网络时代的自由化,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在生活中自由懒散的态度和学习上对校规校纪的漠视。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主体性意识,但是这种主体性是有限度的,主体性意识的过度膨胀并不能对大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3、非理智的网络舆论,滋养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思维
网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化,这也就确定了网络舆论的丰富多样,无理谩骂和理性分析是同步存在的。由于网络时代民众具有相对自主的发言权,因此民众过于泛滥的运用这一发言平台,导致相对自由的发展呈现出一种非理性的趋势,这样的舆论环境是不健康的。现实生活中,大学生作为网络舆论的主要参与者,而网络中非理智与理智的信息并存,大学生很难斟酌其利弊,因而大幅度增加了大学生负能量染指系数。在网络中,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让大学生受到非理智网络舆论的干扰,绝对和片面的思维方式逐渐转移到生活中。在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用非理性思维方式取代理性的思考,将现实生活虚拟化,出现言语过激、不计后果,缺乏理性、逃避责任等行为。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从教育者、受教育者和网络环境三个方面全面着手,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能从网络时代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具体措施如下:
1、造就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互联网时代,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要建立一个思想、作风、纪律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教育者应该正确对待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并抓住机遇,采用新途径、新方法,较好的完成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首先,教育者要有全新的观念,完成网络时代大背景下的角色互换,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其任务就是思想灌输,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他们与受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同时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者,要具有专业的教师素质和网络技能,要想让受教育者合理利用网络信息,发扬社会主义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整体素质,还要善于利用多种社交软件,与受教育者进行交互式的讨论,并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
其次,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育内容是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剔除网络糟粕,并将优秀的网络文化同传统的主流文化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丰富而全面,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客观性,具备极高的科技含量和文化水平,从而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網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不使用传统强制性灌输的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向学生提供信息并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在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体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弘扬主旋律,并通过多种手段,如声音、图片、影像相结合的方式来演绎抽象、枯燥的题材,将思想政治教育变得生动活泼。
2、提高网络时代思想教育对象个人素质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知识覆盖面广,思维开拓性强,但大学生在享受网络时代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习惯。大学生在网络信息平台肆意发表恶性言语、沉溺于网络游戏、获取不良信息,更有少数同学有网上欺骗、谩骂、盗取他人密码、浏览不健康网站等恶性行为。因此,大学生在受益于网络的同时应该加强其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素质,营造良好的网络氛围。大学生作为一个自主性较高的群体,应提高其自觉性,正确处理网络与自身的关系,学会利用网络来促进学习,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自身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
首先,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素质教育,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品德教育,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其次,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网络使用技能,学校可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技能培训,引导学生学会使用网络来获取对自己学习和生活有用信息,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最后,要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防范意识,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自律能力,使大学生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而又不影响自己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的法律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既要知法、懂法,又要遵法、守法,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
3、营造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氛围
营造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法律和法规的共同约束。首先,学校应加强对校园网络信息的管理,同时校方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其次,良好的网络环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还需要法律法规的强制性保障。因此要加强法律法规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我国在维护网络环境方面也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从不同方面对维护网络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些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应该健全网络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快网络立法进度,强化对网络的规范和监管,加强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审核和监控。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以高校育人实际情况和网络环境的发展现状为基础,结合互联网优势,促进思想政治教学的优势得到全面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结合网络时代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创新,为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新途径;与此同时,大学生要加强自律能力,提高个人素质;最后要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对破坏网络环境的行为严厉制裁,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邓卓明,善华.社会实践在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3.
[2] 欧阳波.如何做好网络时代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J].甘肃科技纵横,2005.5.
[3] 王经涛,王俊英.青少年网络道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78-79.
[4] 刘芳.网络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河南教育,2003.11.
[5] 张红霞,江秀乐.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品德的影响、成因及对策[J].教育研究,2009.
【作者简介】
王丹蕾(1993-)女,汉族,陕西西安人,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