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介绍了二十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人物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的条件,概述了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内容:潮流论,整个人类社会存在“人民的潮流”与“强权的潮流”是社会发展动力;反对一切具有组织职能的管理机构,主张取消一切所有制;继承了克鲁泡特金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实现手段——无政府主义革命。作者认为,尽管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空幻的、不切实际的,但是他的尝试也为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带来了积极作用,具有思想启蒙和初步动员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刘师复;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评价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思想界空前活跃,各路思想家不断提出自己的主张,希望自己的思想能为处于混乱之中的中国找出一条光明的前进之路,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他的“师复主义”思想不仅是自己的所学所感的作品,更是那个曲折发展的时代的产物。
一、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产生的条件
刘师复早年的经历以及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促成了他选择信仰无政府主义,并且宣传、发扬自己的一整套理论,为中国的前进选择方向。
1、无政府主义传入中国
无政府主义兴起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社会两级分化趋势日益明显,处于弱势地位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对当权政府不满,仇视强权、追求社会公平由此产生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中国人接触无政府主义思想约在20世纪初,首批接触者大多是当时留日和留法的学生。在这些留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的两大派别:一是活跃在日本东京,以刘师培、张继为代表的“天义派”;二是活跃在法国巴黎,以李石曾、吴稚晖为代表的“新世纪派”。他们主要通过办报的方式不断向国内输入无政府主要思想,介绍欧洲等地无政府主要学者的观点,同时号召人们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正是有了之前无政府主义思想已经渐渐传入的前提,刘师复的思想才能被更多人接受。
2、中国的社会基础
无政府主义思想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归根到底是因为其思想中的某些观点符合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
首先是中国社会的历史传统条件。中国传统封建专制统治,等级制度森严,社会公平正义根本无法实现,促使很多中国人对政府、强权产生了极端厌恶之情,再加上庄子的无为思想的影响,使得中国的一些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特别热衷于无政府主义思想,[1]这使无政府主义在中国可以被接受。
其次是中国的社会结构条件。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结构,农民自给自足,保持着自己的小私有制生活。而最初无政府主义提出者正是小资产阶级,这个群体的处境和当时中国社会分布广泛的小资产阶级相似,所以,相似的处境使得无政府主义更易被接受。
最后是当时中国的实际状态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之中,时局动荡。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告终,“共和”的梦被打破,人们更加厌恶强权和压榨平民的政府。
3、刘师复的个人经历
刘师复生于广州,广州是当时中国接触外来各种思潮的前沿阵地,在这样的地区生活使得他的眼界相对更宽广,更易于接受外来新思想。他曾前往日本留学,在留学期间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接触到无政府主义思想。1912年他在广州组织了“晦鸣学舍”,发刊《晦鸣录》,在国内开始宣传无政府主义。
正是在国家战乱、民族不振的时局下,刘师复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吸收西方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内容,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
二、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内容结构
1、理论基础——潮流论
通过对社会的观察,并且结合克鲁泡特金的思想,刘师复得出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一个规律——潮流论。在他看来,整个人类社会存在两种对立的潮流,一种是“穷人的潮流”,即“人民的潮流”;另一种是“富人的潮流”,即“强权的潮流”。[2]这两种潮流处于社会的两极,穷人的潮流辛勤付出,维护社会的正常运作却依旧得不到相对的报酬,而富人的潮流即使不用付出依旧可以收获劳动产品,坐享其成。这两种潮流间的巨大冲突形成的不断斗争推动了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刘师复由潮流论推导出了自己的国家理论。他认为,在私有制和国家出现之前,是穷人的潮流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人们自由的决定自己的事情。但是后期富人的潮流开始超越穷人的潮流,掌握社会的主要资源,处于优势地位,开始奴役穷人的潮流,于是私有制产生,国家也由此产生。由此刘师复认为,国家从来就“是地主、军官、法官、牧师和近日资本家想相互维持各自统治人民的强权并利用多数贫民谋自己的富有的一个互相保险的社会。”[3]
2、中心内容
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心内容概括起来说就是两点:一是反对一切具有组织职能的管理机构;二是取消所有制,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实行公有。
刘师复认为国家是“强权”和“暴力”的产物,那么它的作用仅仅是保护强权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则是不被关注的,为了恢复人民的自由,回到一种和平的状态,必然要反对政权。他主张取消一切与国家有关的政治制度、政党、法律、军队等政治形式,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人與人之间的和谐互助。[4]
取消所有制即取消私有制度。他认为财产私有和人的本性不符,私有制度造成了无数人间罪恶和悲剧,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择手段,这是恶的根源,所以需要取缔。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公有则是他自己对无政府主义的一个理想目标,在这两种资料都公有社会里,人们不会发生争斗,不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争执。这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的一个缩影。
3、理想目标——共产主义
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心内容里就提出过要实行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公有化,而他自己所设定的最终目标也是和内容相呼应:“人人自由,人人自治,以独立之精神,行互助之大道”;没有偷盗、抢劫,没有杀人放火,也没有自私自利,唯有“劳动”和“互助”。[5]刘师复提出这样的目标,一方面是继承了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学说,另一方面也是受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
刘师复完全继承了克鲁泡特金建立无政府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这个社会的根本特点,一是无政府,二是共产制。他主张革命胜利后立即废除国家和政府,将“全部财富”“所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收归公有,才能建立具正平等的社会。刘师复在构想未来目标的同时,也从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中吸取养分: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天下大同。
4、实现手段——无政府主义革命
刘师复认为,要想实现无政府主义社会的目标,需要集聚所有力量,动用一切手段才能达成,总的来说就是进行平民革命。
平民革命则必由平民自觉自发的进行,用自己的实际力量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分为两种途径:一是通过报章、演说等起传播宣传作用,使更多人了解无政府主义的理想社会目标,自觉为实现无政府共产主义而努力。二是采取比较激进的手段,如暗杀、暴力等激烈行动。此外,他还认为革命需要一个领导中心,由此提出应该号召各地无政府主义者在其所在地相互联络,形成一个“自由集合”的团体,依靠这种团体来进行平民大革命。
三、对刘师复无政府主义的简要剖析
首先从他的理论基础来分析,他的潮流论看到了人类社会的两大阶级——有产者和被剥削者,这在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里可以说是较为先进的思想观点。但他并没有认识到,阶级的划分是以人们的社会分工和对社会财富的占有为基础的,正是这种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刘师复并没有走出无政府主义的局限。
其次他的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中心内容和最终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取消国家、取消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只是他的一种美好愿景,这种社会超越了生产力以及时代的发展,它缺乏经济基础、社会支持、思想文化支持以及最重要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上层建筑的配合,只是一个空的理想建构。
最后是他的实现手段不符合时代发展实际情况。首先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中国不可能同其它国家一道进行同步的、统一的世界大革命。此外,他过于看重宣传教育的作用,思想的教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他的革命手段只能算是一种空想罢了。
尽管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思想是空幻的、不切实际的,但是他的尝试也为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政治思想领域带来了积极作用:他利用无政府主义表达对专制制度现實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憧憬,他创立报刊、组织社团,向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进攻,具有思想启蒙和初步动员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作用,这不仅促进了思想界的更加活跃,更为后来的早期共产主义者转向马克思主义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注 释】
[1] 毕文雅.二十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评析[D].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2] 张胜祖,韩未名.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J].益阳师专学报,2001,03.
[3] 汤庭芬.评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J].汉江论坛,1983.06.
[4] 闫虹珏.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5] 汤庭芬.评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J].汉江论坛,1983.06.
【参考文献】
[1] 胡绳武.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2] 张硕.二十世纪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研究——从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D].中国政法大学,2008(03).
[3] 侯惠霞.二十世纪初的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04).
[4] 毕文雅.二十世纪初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评价[D].辽宁大学,2014(04).
[5] 闫虹珏.近代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潮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06).
[6] 徐善广.试论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特点[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06).
[7] 徐善广.评辛亥革命时期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J].武汉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06).
[8] 张胜祖,韩未名.刘师复无政府主义思想探析[J].益阳师专学报,2001(03).
[9] 汤庭芬.评刘师复的无政府主义[J].江论坛,1983(06).
[10] 李强.克鲁泡特金无政府主义思想初探[J].政治研究,1984(04).
【作者简介】
问婷婷(1992.11-)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201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地方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