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洪梅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00)
粤绣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绣之一,在历史长河的洗涤中,却面临绝迹的处境,让这个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重新焕发出璀璨光彩,不仅是当代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需求,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
苏绣发源地在江苏苏州,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苏绣整体风格秀丽、构思精巧、绣工细致凭证、针法多样,主要以花鸟、佛系壁画为题材。
苏州镇湖镇苏绣基地早在21世纪初就已经形成了一条集生产、销售和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绣品街,吸纳了 300多家刺绣小企业,获得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特色产业基地”称号。苏绣在江浙地区拥有巨大的市场,应用广泛。2008年,苏绣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
中国古代四大名绣,苏绣居首位,在江浙地区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如今,苏绣在苏杭地区已不仅仅是一种绣品,它已经从一种平民文化,发展成为江南乃至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在生活日用品上,各种箱包、扇子、服饰品、挂件、装饰品图案精美,充满了苏绣气息。在纺织服装用品上,苏绣更是被广泛运用,利用各种刺绣手法、刺绣纹样,设计出花样繁多的纺织制品。在交通旅游、城市建筑上,苏绣作为江浙地区的文化特色在广告牌、公交车身上,让人领略到苏绣的秀丽绝伦、清雅别致。
在社会教育中,展览馆、博物馆、丝绸博物馆、美术馆内开设的各类讲座、展览,将刺绣文化进一步普及。除了社会上的各类苏绣培训,各高等教育设计专业也融汇江南地区历史文化传统精髓,开设了东方设计史、刺绣工艺、传统染绘工艺等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合到教育中,使刺绣等传统工艺深入人心,苏绣文化在各个领域得到渗透[2]。
因此,苏绣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刺绣,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粤绣是流传于广州及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民间刺绣工艺,包括“广绣”、“潮绣”和其它一些地方的小绣种。粤绣也是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存在和发展更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粤绣以构图丰满,图案清晰,色彩艳丽,针法多样闻名。2006年,粤绣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改革开放以来,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劳作的生产方式,大众文化的“快时尚”倾向冲击着传统民间文化。粤绣手绣周期长,无法适应现代机器流水线生产需求,产业规模小,利润低,当前仅剩陈少芳等寥寥数人坚守在粤绣阵地上,粤绣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况。
广州绣品工艺厂是广东省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保护和发展基地,生产的粤绣工艺产品多次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国友人。广东名瑞集团制作的传统婚纱刺绣礼服“龙凤褂裙”入选“2017年度纺织十大创新产品非遗文化创意产品” 。广东仁埔礼品公司旗下“品粤”也是以生产粤绣产品为主。其它小规模企业,如伟标服装等主要以纺织服装产品为主,以少量手工粤绣为装饰手法。
当一种纯粹的文化绝迹后,后人想重拾这种文化十分困难。粤绣是融技艺与文化为一体的艺术,技艺一旦失传,对粤绣将是灭顶之灾。因此,粤绣的传承刻不容缓。
如今,粤绣的传承与发展已陷入绝境,经营企业少、市场有限、从事人员年龄结构老化已经成为粤绣发展的主要瓶颈。
因此,对于粤绣文化与技艺的传承,政府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主动保护,粤绣将彻底消亡。
粤绣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门文化。首先,要做好粤绣技艺的针法收集、资料整理汇编工作,这不仅是保存粤绣技艺的基础,更是宣传、弘扬、传承粤绣文化的前提。其次,深挖粤绣历史文化,弘扬粤绣优秀传统精髓,研究粤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为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粤绣人文价值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
当前,粤绣传承人年龄结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教育是实现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州市民进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指出,粤绣的传承应该让各个层次的人都有机会接触粤绣艺术。
目前,广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已开设了刺绣课,学习并实践粤绣当中的部分技艺。课程受到欢迎,一定程度上让青少年接触到了粤绣文化,为粤绣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中开创了先河。省内中小学可将粤绣艺术作为公共基础课,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粤绣艺术,进而了解粤绣艺术,使粤绣得到传承[3]。
鼓励各本科、高职、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染织艺术设计、纺织品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教师学习粤绣技艺,激发粤绣传承热潮,继而开设刺绣课程,并将刺绣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可以开设系列培训与讲座,聘请老艺人传授知识技艺。同时,政府可作为中间桥梁进行院校与粤绣企业的对接,实现粤绣企业与院校人才的双向需求。
为了加速粤绣的普及化进度,文化教育主管部门可定期举办粤绣艺术品博览会以及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展览会,鼓励民间的艺术品参加博览会。为了促进粤绣产品在民众间的普及,可选择其中的精品以拍卖会的方式,吸引各界人士参加博览会与拍卖会,提高粤绣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4]。
同时,利用城市建筑、公共交通、新闻媒体等工具做好粤绣文化的宣传工作,全面促进粤绣文化的发展。
原潮绣厂厂长蔡国强强调,要把粤绣改造成充满现代气息并能够运用于大生产的新产品,让粤绣成为用原生文化托起的、能为现代生产所喜闻乐见的新工艺,实现粤绣文化与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与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在参加王丽华的苏绣作品展开幕式上指出,文化的传承,从来就不是历史的重复再现,而是传统的精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创新发展,生生不息。
粤绣的发展需要与现代设计理念进行融合与重构,寻找粤绣与现代时尚共通的融合点,建立不同品类的市场需求品,使粤绣回到日常生活,将粤绣融合到各行业,找到其在当代生活中新的发展定位,实现创新应用,使粤绣真正成为现代实用与艺术兼具的文化创意产品,实现粤绣的可持续发展。
广东省旅游文化产业发达,在各乡村旅游区闲置劳动力较多,尤其是留守妇女居多,政府可将粤绣技艺培训班直接开进乡村,聘请当代老艺人、粤绣名家以开办展览、粤绣辅导班的形式,鼓励闲置劳动力参与到粤绣技艺的传承中,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打造粤绣与古村落、粤绣与农产品、粤绣与当地风土人情等相得益彰的特色旅游区,实现粤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双赢的效果[5]。
粤绣技艺与文化的传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各级部门共同努力,为挽救粤绣这一非物质遗产尽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