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018-03-31 23:48:44
山西财税 2018年4期
关键词:舞弊财务报表测试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概述

(一)内部控制审计内涵与实施方法

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最初执行源于欧美国家,在一系列企业财务舞弊丑闻案发生后,引起企业与政府部门关注,如安然公司的破产、施乐上市企业财务舞弊案件,导致整个资本市场陷入一定混乱局面,在该背景下美国当局便出台一系列法案,要求同时在企业内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而从我国内部控制审计看,尽管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也取得一定成绩,具体剖析其内涵,主要细化为三个层面:一是以会计期间特定基准日如财务报表日为期限,获取内控有效性相关结论;二是审计对象集中于关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且要求会计师及时披露因财务报表所带来的内控缺陷与风险问题;三是审计目的,主要对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是否有效进行评价鉴定。从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的方法看,主要以“审计指引”中的“自上而下”方法为主,表现为首先了解可能对财务报告带来影响的内控风险,在此基础上对公司层次是否有内控缺陷问题进行审查分析,最后将审计方向覆盖到其他方面。

(二)财务报表审计内涵与作用

所谓财务报表审计,其内涵可被界定在为使股份制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保持分离而出现的“代理”问题得以解决,所衍生的审计业务便是财务报表审计。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财务报表审计质量,可细化为两个层次分别为审计过程质量与审计结果质量,其中审计过程质量表现在审计工作组织实施情况上,而审计结果质量则为最终的审计结论是否准确。对于财务报表审计质量,其无论在金融市场或实体市场中均可发挥一定作用,如在金融市场层面,作用表现为对利益关系人如投资人、债权人权益的保护以及良好市场秩序的维持。再如实体市场方面,主要针对企业而言,通过财务报表审计,可对管理层受托履职情况监督,且有助于内部管理薄弱环节的完善以及保证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性分析

(一)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联系

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在相关性首先表现在二者联系层面,具体包括:1.有一致的审计目标,尽管两种审计方式关注不同的侧重点,但均强调在信息披露质量上增强,使财务报告可信度增加,确保将合理、可靠的财务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2.重要性水平一致,内控审计强调评价与财务报表有关的内控有效性,报表审计策划侧重于对财务报表错报情况与舞弊行为分析,两种审计方式所采用的判断标准与识别方法均有一定关联性,所以在企业中的重要性水平一致,均为企业风险控制提供依据;3.审计方法相似,如审计中均需对财务报告有关控制进行测试,整个测试流程以观察、询问与检查为主;4.审计模式相同,审计中均借助风险导向审计方式实现,如通过具体的风险评估程序,评价重大报错或内部控制缺陷风险问题,以及在此基础上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5.审计重点相同,审计中,均要求鉴证与识别关联方交易、重大账户,剖析其中是否有重大错报情况。一般财务报表审计方面,需结合交易情况做细节测试或控制测试,而内控审计执行中同样需对这些内容识别测试。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区别

1.测试控制目标差异。财务报表审计中,评价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判断当前的内部控制形式是否值得信任,最终的评价结果可用于内部控制审计参考。而在内部控制审计方面,主要为保证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提出内部控制设计相关建议。

2.测试范围差异。财务报表审计中,立足于成本效益角度,对不同业务领域给予差异化的审计,而无需通过控制测试便可进行审计。相比之下,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开展,为获取充足的审计证据,需对企业中所有相关的业务活动测试。

3.测试结果差异。财务报表审计主要针对具体的财务数据信息,无需引入过多的样本量,所以可靠程度相对较低。比较之下,内部控制审计中,要求样本量足够,各样本均需有充分的证据,可靠程度较高。

4.审计报告内容差异。财务报表中,所提及的报告内容相对较少,一般在接受委托情况下,或审计中发现有严重风险问题,可在审计报告中呈现。而内部控制审计中,对于所有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风险问题,如当前内部控制运行存在缺陷等,均需在审计报告中呈现出来。

三、强化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质量的建议

从近年来大多企业审计情况看,能够坚持连续披露内控审计报告的企业,在财务报表审计质量上均较高,其原因在于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上相对较为完善,审计中可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审计中的相关证据,其不仅推动审计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可满足控制审计风险的要求。本次研究中,考虑如何在审计风险上控制、严格把握审计质量,提出采取整合审计方式即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并行,同时注意审计委托关系的改善、政府监管职能的加强以及审计人员素质提高,以此实现审计质量提高、控制审计风险的目标。

(一)两项审计模式并行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目标在于将风险发生的概率控制到最低,无论内部控制审计或财务报表审计,均强调在财务信息可信度上强化,为企业决策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参考。从二者相关性看,虽然审计报告、测试范围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落实于审计实务上,又有极多相似性,如风险评价与风险应对等。此时可考虑将两种方法共同运用于企业内部风险控制中。具体推行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表审计中,需注意的问题主要包括:第一,重复取证问题的控制。如在审计业务开展中,需考虑一次完成取证工作,防止有审计、被审计单位出现工作重复情况;第二,审计成本控制。审计费用问题是当前大多企业关注的焦点,若直接采取两种审计并行的方式,往往出现两次支付审计费用等问题,此时应考虑如何在收费事项上优化,如与事务所的谈判协商;第三,互补审计质量。在推行两种审计模式中,应充分发挥二者互补优势,如对于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财务报错或其他问题,应将其与内部控制缺陷关联,借助财务报表信息中的问题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线索。同时,针对内部控制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利用其判断财务报表信息中是否有错报风险或舞弊情况。这样在两种审计方式联合应用下,更能提高审计水平,预防内部控制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审计委托关系改善

市场经济稳步发展背景下,极大程度上带动审计市场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开展审计业务中逐渐采用委托制,由相关的会计事务所提供审计服务。尽管这种方式是双方互利的重要表现,但具体落实中仍有一定问题,如事务所在权衡自身成本收益情况下,对企业中的财务风险问题关注度并不够,特别在利益诱导下更无从谈及独立性可言。假定审计中发现企业在内部控制、财务报表方面都有一定缺陷,此时企业拒绝进行信息披露,便会出现矛盾问题。为解决这种问题,应考虑在审计委托关系上进行完善,如采用委派制方式,相关部门在审计质量评价认证体系上完善,并注意对于审计事务所或相关结构应达到一定的资质方准入,同时在收费方面应做到统一。这样在审计委托关系优化下,更有助于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政府监管职能加强

审计内部控制在欧美国家应用较早,在企业风险预防方面更倾向于有政府干预参与其中,通过监管提高审计水平,降低企业舞弊行为发生率。我国也需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政府监管干预作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法律法规的完善。如关于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中相关的数据或措辞,应要求做到表述清晰、有明确的概率数据,切忌因此为舞弊行为提供机会。再如对于财务信息造假、欺骗公众等行为,需有具体的激励惩处措施。这些内容均可纳入相关的法律规范中;第二,市场监管机制的完善。如各监管部门包括交易所、财政部门、证监部门,需各司其职,加强对企业披露信息的监控;第三,跟踪追查机制的完善。如考虑在CPA审计、政府审计方面相结合,使监管力度提高。

(四)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建设

审计人员能力是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性因素,但如何保证审计人员审计中真正做到发现问题、揭示问题,要求通过多方面合作努力维护。首先,应在审计质量评价体系上完善,如由专业结构对审计人员执业独立性进行甄别,若发现无独立性,可能存在帮助企业造假情况,应给予惩处,这样可确保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保持谨慎态度,提高审计质量。其次,对于整合审计下强调的利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要求事务所具备专业的审计能力,无论在审计业务操作或质量复核等方面,都能满足审计业务开展实际需求。

猜你喜欢
舞弊财务报表测试
浅谈财务舞弊与防范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28
幽默大测试
幽默大师(2020年11期)2020-11-26 06:12:12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合并财务报表的研究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摄问”测试
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会计舞弊的应对策略
我国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整合研究
辽宁经济(2017年5期)2017-07-12 09:39:47
内部控制审计对财务报表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识别模型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