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红日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200234)
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说如何在中国实现?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这是邓小平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作出的论断。这个论断被此后几十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所验证,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的科学论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2]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形态,“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3]。
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砥砺奋进,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基本内涵在于:它是改革开放历史逻辑和政治逻辑的统一,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阐释,它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据此,可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进入的这个新时代,是一脉相承的当代中国政治进入了新的时空、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具有时代性的环境中,要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开辟新的实践的时代。
进入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诸多新的复杂情况和挑战,也有诸多机遇和条件,这些必将在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受新的考验,也必将使其呈现诸多新的历史的和政治的特点。对此,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中国共产党和十几亿人民的充满自信的回答,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据此说,进入了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理论形态上,将对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更大贡献;在实践形态上,将提供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和治国理政大业在继往开来中掀开新篇章。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中,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存在着新动力、新要求,面临着新考验、新机遇。如何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在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中,搞好统一战线自身建设、发挥统一战线职能,依然有许多重要理论和实践课题需要深入探索。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国家的创建、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等,形成了现代、当代中国政治的独特叙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就是这样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政治叙事。统一战线话语的生产就建立在这一政治叙事基础之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以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主线,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而展开。其中,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及其一体性,在认识上按照方位和大格局来把握,但其一体性是客观的和不可分割的。协调推进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则强调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性、重点性、保障性和高品质取向。因此,总体布局与战略布局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宏观设计与实践路线的整体筹划,体现了新时代的内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必将在各项具体实践的推进中绘就绚烂多彩的强国图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实践对党和国家方方面面工作都提出了新要求。统一战线与新实践的对接,将是统一战线新话语生产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在这里,所谓话语生产无非是指对实践的认识、理论的创新、概念的形成、规则的设立、经验的总结与升华等等的言说或阐释。统一战线只有实现与新实践的对接,才能确立统一战线新话语生产的基础,这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就统一战线自身建设而言,树立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意识,紧紧围绕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探寻新时代新实践的新要求,明确统一战线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就更好地实现统一战线职能而言,必须聚焦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与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接紧密,这样就能够清晰定位,明确使命责任和工作重点、着力点,写好统一战线在新时代的政治叙事。
依据实践与话语生产的原理,话语的根本属性在于实践性,据此来研究新时代统一战线话语体系建构,思维的着力点应放在统一战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实践上。
在中国特色话语中,统一战线无疑是充分体现当代中国政治特色的重要方面。何谓当代中国政治特色?当代中国政治特色就是当代中国政治的本色,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依法治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即以人民福祉为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在体现并发挥中国政治实践的特色上,有自己的优势和实践的领域与方式,其主要渠道与效能体现为:通过统一战线实践领域和方式,将各种主体力量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画出最大同心圆;将人民主体地位以统一战线实践领域和方式贯彻于政治生活之中,特别是贯彻于协商民主制度之中,从而 “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形成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41;运用统一战线实践领域和方式的特点促进政策质量的提升,使改革发展成果能够公平有效惠及全体人民。严格地说,当代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拥有如此独特的政治设施与政治机制,发挥如此独特而富有效用的作用。
爱国是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基于这一政治基础的统一战线,在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将更加突显其根本属性,即人民性。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参加到统一战线中的所有力量,都是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统一战线所主张的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在实践中必将形成为人民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团结与联合的政治关系,进而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人民团结。二是在新时代实现中国共产党 “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中,统一战线是党所领导的一项人民的事业。具体说,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人民的福祉成为发展之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既是统一战线的工作指针,也是党通过统一战线来动员、组织、团结、支持各族各界人民积极参与发展中国的重要途径。这就使统一战线在新时代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三是统一战线作为一项日常化的政治生活,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民主的深厚土壤,成为来自社会各族各界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建设的重要田园,成为人民大众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学校。因此,人民主体性已经内置于新时代统一战线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战线已经发展成为当代中国政治中的一个确定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实体性政治事物,人民性就是它的根本属性。
政治前端、政治中端及政治末端是将政治活动、政治事件乃至政治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性事物而对其发展变化及动态趋势作出的判断和划分。所有通过固定程序或制度化途径而产生结果的过程,这里称其为政治末端,如进入人民代表大会议程的政治事务,属于中国政治末端的事务。再如,中国各参政党通过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来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也属于政治末端的活动。政治前端则是指所有汲取政治资源、集成政治事务、整合政治力量、创造政治条件等等政治事物,具有先发性、基础性、战略性及嵌入性等重要特征。统一战线就是这样的处于新时代中国政治前端的政治事物。它存在于、运行于政治前端,结果嵌入于政治末端,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譬如,随着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既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日益增长的要求,许多内容和方面都将通过统一战线政治的前端介入、梳理与整合,进而积极调整主体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团结和政治进步。
“统一战线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只有一致性、没有多样性,或者只有多样性、没有一致性,都不能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正所谓 ‘非一则不能成两,非两则不能致一’”[2]303。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来认识中国的统一战线事物而形成的重要思想。一致性是统一战线事物的价值性、目的性的称谓。它蕴含在多样性之内,是多样性事物群中,每一个具体事物的灵魂、主旨、内核。当统一战线多样性事物群中的所有事物,都具有这样的灵魂、主旨与内核,则多样性中就发展出一致性,即统一性,这就构成多样性的一致性发展,这是统一战线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体的一个重要表现和重要实现过程。与此同时还应看到,多样性是统一战线事物的客观存在性,特别是在统一战线实践中,事实上存在着一致的多样性,如坚持党的领导、爱国的政治基础、民族复兴的目标等等,这每个方面都具有统一战线的价值性,都能够体现统一战线的一致性内涵与要求,且这些一致性是共时存在的,从而,一致的多样性发展也构成为统一体的重要表现和实现过程。一致的多样性发展和多样性的一致性发展将是新时代统一战线的重要实践方向和轨迹,从而也将是新时代统一战线话语体系中的重要话语,它将在展开的实践中言说,并将推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创新发展历程。
“致中和”概念来自中国古代文献 《中庸》。《中庸》第一章便阐述了 “致中和”概念和思想:“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为事物内在本性,是根本;和是人们都应达成的对中的认识与认同。如果中和的道理普遍推广,则万事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主题、“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党关系方针、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的工作方针、找到最大公约数的思想等等,都有 “致中和”的政治文化意涵,并能够从 “致中和”这一政治文化内核中获得解释。新时代统一战线实践的推进,依然需要这样的政治文化支持,由此也使 “致中和”的政治文化话语转换到当代中国政治思想与实践,并获得新的生命力。
近年来许多城市都在探索社区统战工作,一般都将社区统战纳入基层治理框架,探索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之路。这一实践探索正在促进统一战线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度嵌入,从而,统一战线的微观政治话语形成机制正在实践中建构。多年前,习近平在一次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2]290这是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代表投票式民主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式民主有机结合的思想的重要阐释,也揭示了中国特色民主制度体系的内在联系与实质意义。新时代统一战线向基层群众自治实践的延伸,既是新时代统一战线纵深发展的新空间,也是统一战线话语体系构建的新领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的新探索,也是统一战线在新时代发挥优势作用的新尝试,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