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基于乡村价值理念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考

2018-03-31 19:53
三晋基层治理 2018年5期
关键词:村落农民生态

吴 红

(中共河南省信阳市委党校,河南 信阳 464000)

乡村振兴战略是乡村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须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重新认识乡村价值的基础上,以“五个振兴”为总抓手,因地制宜,实现乡村“强、富、美”的美好愿景。挖掘特色,注重长远,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1]

一、如何重新认识乡村价值

(一)乡村的生产价值

乡村的生产价值是最为重要但又易被人忽视的价值,乡村生产包括了农业生产、乡村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最有效平台。农家院落不仅是乡村存在的基础,也是重要的生产空间,不仅可以满足村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是村民重要的活动空间和满足精神需求的条件。乡村手工业和乡村旅游业也只有依托乡村才能存在,村落是实现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节点。

(二)村落的生态价值

乡村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村落区别于城市的重要特征之一,村落的生态系统特殊性在于村落既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也是人工生态的结果,在人与自然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生态文化和生态理念,渗透在村落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其他形态的社区所不具备的。

村落的生态系统应当是一个完整的复合生态系统,相应包含三个子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这个子系统在各自层面上又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着自己的结构,但它们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交织、相辅相成,共同维持着村落生态系统的稳定运行。

(三)村落的生活价值

村落生活体系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的,与被称为“草根工业”的手工业一起,不仅是农民谋生的重要手段,也是其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村落里的家庭不仅是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消费单位,还是社会交往单位,是农民生活格局的基本单元,传统生活方式中有许多优秀成分凸显着劳动人民的生存智慧。

(四)村落的文化价值

中国的村落文化不仅表现在山水风情自成一体,特色院落、村落、农田相得益彰,形成的独特村落景观,更主要地表现在村落所具有的信仰、道德,村落所保存的习俗,村落所形成的品质和性格。

农业文化在村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村落中的农业文化具有诸多显著特征,首先是其活态性,历史悠久的农业文化传统,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生产与生态功能,是农民生计保证和乡村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次是农业文化的适应性,农业文化随着自然条件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能因时因地进行结构与功能的调整,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存智慧;其三,具有复合性,农业文化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乡土知识和地方技术,还包括那些有特定自然环境、村落和农田构成的村落景观,以及独特的农业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

(五)村落的教化价值

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农村给人一种安全稳定、千年平衡的印象。中国的民俗文化从根本上具有农耕社会的性质,而村落是民间文化发生和变化的实际空间。农业生产经验、熟人社会的交往规则、节日民俗庆典的仪式象征作用、地方性知识的无可替代,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和经验,都在村落这个空间下得以生存和发展。村落文化正是因为自身具有独特的功能或价值才能与城市文化彼此应和,丰富和发展着多样的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维系着社会的价值观念系统。作为承载村落传统文化的空间,村落的存在可以更好地维系村落价值系统,保护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村落文化,使之不至于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消失殆尽。

二、乡村价值基础之上的高质量发展

当代中国农村的问题,不仅只是一个农村发展(产业经济和公共设施相对滞后、农民生活质量)相对低下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农村环境恶化(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的破坏)、农民意识分化(道德的缺失和观念的多元)的问题。因此,乡村振兴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需要在理解和把握乡村价值的基础上,实现重建乡村生态环境,培养农民的自治修复能力。

(一)重建生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

所谓“重建生态”,是重建能体现农村固有属性的生态环境,树立“新的生态伦理观”,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2]当然,这里的生态,不仅只是狭义的、简单的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也包括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宗教等社会生态环境,即自然的物质生态环境(自然生态)和人文的社会生态环境(人文生态)两个方面。重建生态,是在乡村建设实践中,通过开展公众教育,修复农村自然环境,发展农村产业经济,构建村民自治机制,重塑农村传统文明,把农村建设成为一个有生态规律性的文化的美丽乡村。

1.修复农村的生态环境

这些年,农村道路好了,楼房多了,家电、汽车下乡,互联网入户,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相比之下,农村环境成了突出“短板”,一些村庄依然“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畜禽粪便随处见、污水到处流,农村污染排放量占全国“半壁江山”。

面对这种日益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乡村建设实践中应非常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并应将修复农村生态环境作为乡村实践的重要目标之一纳入到全部的乡村实践过程中。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理论问题平民化,只有让农民听懂,感觉自己力量能做到,并对自己有好处,复杂的环境问题才能简单的解决。

2.促成资源要素的城乡双向流动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乡村不仅为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做出了农业的产品贡献、农业的资本贡献、市场贡献,还为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作出了劳动力贡献,使农村的优质资源单向道流向城市。

因此,乡村振兴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在确保国家规定的耕地面积“红线”的同时,促使土地、资本、劳动力和文化等优质资源在城乡的双向有序流动。因为,“村庄、农民、动物、土地四者之间形成了完整的农村元素,这四者分离后就不是农村,特别是农民如果没有土地那就不能称农民。”[3]

3.修复乡村价值体系

乡村价值体系是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这里所说的“文明”,不仅是物质的,更多的是精神的文明,是包括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宗教和艺术的总和,属于社会的生态的范畴。按照孙君的说法:“这种生态文化观念实际上是一种生态化综合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是指感受、体验、认知世界和事物,思考、探询思想和自我时,应在获得整体化视阈基础上具备生态地‘看’的方式。所谓‘生态地’即以‘自然地’‘行为地’‘历史地’看待世界和人。我们通常把‘文化’定义为人为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文明’的形成则是一切能够适应当地环境的文化发展进化的过程。”[4]因此,我们应当通过可行的方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生活环境的改善带来直观的环境效益,从而进一步推广生态农业、恢复土壤河流的自净能力、封山育林,生态与生活同时得到改善,建设真正的田园乡村。通过修复乡村价值体系,重振农民的精气神,建设一个“新村与旧村并存,城市文明与乡村文化共融,绿色与产业相结合”的农村。

(二)培养民力——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所谓民力,指农民的生产、生活和自治的能力。它包括文化素养(知识力)、生存技能(生产力)、体魄健康(健强力)和公民道德(团结力)等方面的能力。这里的农民,既包括在农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也包括在农村从事脑力劳动的农村知识分子、进城农民工和村(组)干部。而培养民力,就是通过对农民思维方式的引导和行为能力的培养,即“从生存能力、发展能力、环境能力和教育能力这四大能力入手,开展了一些综合能力的培训”[5],来锻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其重点在于教育农民和培养“新干部”。

1.引导农民

在农村做工作首先遇到的是观念和文化,现实和文明之间的差距。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开展对农民的教育应当作为乡村建设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现在农民的文化教育问题,不是一个单个农民文化扫盲的问题,而是如何提升农村中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如何让农民跟得上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形势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非农产业的兴起,农村中高文化学历的农民在逐步减少,农村中跟得上现代化技术变革步伐的新型农民更少。因此在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教育农民,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参与能力,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现化新农民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紧迫。应当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更新文化知识,培养具有现代化意识的新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建设,农民既是乡村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同时也是乡村建设的主体,是乡村建设的重要的参与者。农民的力量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所有要素中居第一位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改造村民的行为,重建村民的精神和心灵,……用艺术、文化、传统和实用的综合元素去画一幅中国农村的新文化、新面貌、新生活,这是九亿中国农民渴望的生活”。[6]

二是开展公民意识教育、修复乡村道德的缺失。农村分田到户之后,公共的区域成了无人照料的“污水沟”“垃圾场”,原本淳朴、善良、诚实的中国农民,随着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经济富裕了,但乡村道德却缺失了。乡村的振兴其本质在于乡村的现代化,培育有文化、有品质、有理想和信仰的新农人。

2.培育新干部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培养新干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乡镇干部群体是农村“留守”的知识群体,因此乡村建设在加强对农民财力扶贫的同时,应加强对干部的观念扶贫。乡村建设必须从“改变干部的观念问题,提高村干部的水平”入手,从而达到让村干部能够明确政策方向,具备看懂“操作性规划”的能力。理念的扶贫在乡村范围内,需要注意方法、讲究顺序,包含乡镇——村干部——村民三个层面。乡建工作中,难在教育,难在政府理念,所以要从乡镇干部开始,逐步引导。另外,要组织和动员好已退的村干部,解放他们的思想,实现对农民的引导。

三、田园一体的乡村振兴模式思考

在乡村,田是乡村发展的支撑,园是乡村发展的功能分区形态。田园一体是支撑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一种理想的原乡生活模式。因此,田园一体是中国乡村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也是统筹运用乡村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切入点。

(一)特色小镇为点、田园一体为面,重在质的振兴

2016年由住建部等三部委开展的特色小镇培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手段,旨在壮大特色产业,激发乡村发展动能,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格局;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的田园综合体,则是通过田园一体为面,充分调动乡村合作社与农民的力量,强调在尊重本原的基础上,构建以“农”为核心的乡村发展架构;乡村振兴则是在点、面结合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实现农业、农民、农村的全面提质振兴。

1.重产业基础,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

乡村发展农业是基础,田园一体就是以农业为基础性产业,通过企业主体带动农民发展当地的农业,以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的方式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围绕这一目标,通过引入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体验农业的理念,择优进行土地的平整和改良;通过电子商务实现农产品的高效流通,带动形成一批包括农作物生产、果树、蔬菜、花卉园艺生产、森林经营等生产园区或生产基地,形成休闲农业带、观光农业带、体验农业带。使农作物的种植围绕可观赏、可体验来选择,让农业完全融入到旅游业中。

同时,通过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以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传统农耕知识的推广,向人们展示农业的独特,增强大众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

2.重体验活力,打造旅游休闲聚集园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驱动性产业选择,在乡村经济发展上的作用已经凸显。将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农家生活变成旅游资源与商品,让城市居民亲身体验农业、农事,感受乡村风情,享受乡村生活带来的乐趣。使所有的点、所有的村、所有的山地、坡地、丘陵、水系等都成为旅游的景点,可参观、可生活,充分体现“全域旅游、旅游生活化、生活资源旅游化”的新旅游业态[7]。

3.重文化之魂,打造乡村居住发展园

乡村居住发展园是实现田园一体的重要支撑。乡村旅游各要素的延伸,带动了农业产业与休闲产业发展,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休闲为支撑的泛休闲农业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与产业聚集,形成人员聚集,从而形成不同群体的聚居园区,即“原住民、新住民(新农人、入乡创客、返乡创业者)、游客”的聚居园区。在田园一体发展过程中,通过发掘当地世代形成的风土民情、乡规民约、民俗演艺等,让人们可以参与其中,体验农耕活动,体会乡村生活;通过完善服务于农业、休闲产业的金融、医疗、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构建一个现代的社区配套网络,在还原与修复乡村结构、村庄原貌的同时,形成原住民、新住民和游客共融、开放的乡居空间,实现从乡村旅游到乡村度假最终到乡村生活的理想愿景。

(二)回归农业,筑就特色产业园

田园一体的产业体系是产业生态系统,是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融合,具体包括“核心产业、支持产业、配套产业、衍生产业”四个层次的产业群,产业生态系统可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旅小镇。核心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园区(乡村)”为载体的农业生产和农业休闲活动;支持产业是指直接支持休闲农产品的研发、加工、推介和促销的企业群及金融、媒体等企业;配套产业是指为创意农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的企业群,如旅游、餐饮、酒吧、娱乐、培训等;衍生产业是指以特色农产品和文化创意成果为主要投入的其他企业群。

1.构筑特色产业园的农业基础

农业是乡村的基础,没有农业的乡村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同样,田园一体作为一种新型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应尊重和发扬农耕文明精髓,融合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创新形式,真正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其核心产业是农业。

2.打造特色产业园的乡村旅游支撑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农村产业,具有乡村观光、游乐、休闲、运动、体验、度假、养老、居住等多种旅游功能。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当中,应当注重定位、强调特色。通过深度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建设具有历史、地域特色的景观,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同时,注重突出文化的吸引力,通过文化来体现激发审美情趣、发挥教育启示、实现情感寄托等功能。

3.建设特色产业园的双创保障

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人才引进。通过“互联网+一、二、三产融合”,来实现各个产业的相互渗透。把休闲娱乐、养生度假、文化艺术、农业技术、农副产品、农耕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在原有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现代农业的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使原来功能单一的传统农产品转型成为现代休闲产品。

通过引入知名互联网企业,发展好农村电子商务,让农产品变成农商品,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农创”和“乡创”平台,吸引更多入乡创客回到农村、扎根农村,让返乡农民工有了就业的平台,也让更多要素和资源能回归乡村,促进乡村发展的全面提质。

(三)田园一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田园综合发展,其本质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综合体内的产业形成、“政府、投资主体、农民”的三方共赢,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等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做系统思考与长远布局。

对空心村、贫困村的乡村修复,应当本着“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全面了解、修复、实现和提升村落的综合价值。只要我们认识到乡村存在的价值,实施正确的引导,减少人为对乡村的破坏,传统的乡村一定能恢复活力和充满生机。

猜你喜欢
村落农民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生态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