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献

2018-03-31 23:31文斌
实事求是 2018年2期
关键词:总书记特色理论

文斌

(中共怀化市委党校 湖南 怀化 418000)

党的十九大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一次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的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科学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紧紧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时代主题,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进行了新定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大视野、大格局、大逻辑进行了新概括,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认识有了新判断,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历史性和全方位成就,对党的理论建设有了新概括,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纲领性文献。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新总结:“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五年”

回顾和总结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工作是科学制定未来一个时期党的纲领、方针、政策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的五年,成就是全方位而又富有开创性的,变革是深层次而又具有根本性的。总书记用实施“三个重大”“两个目的”概况总结其重大意义。“三个重大”即推出重大战略、出台重大方针、推进重大工作;实现“两个目的”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难题的解决和突破性工作的完成,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成就的新总结。总书记在讲话中的“一个全面加强”“八个坚定不移”总结了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伟大成绩。“一个全面加强”是指党的领导全面加强,管党治党从宽松软向严紧硬转变。“八个坚定不移”涉及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这五年推出了包括“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倡议等重大战略举措;出台了深改组会议通过的200多个重大方针政策;推进了长江经济带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工作。可以说,这五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为关键的五年,是伟大事业发展的关键五年,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关键性意义的五年。

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成就,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启示意义。一是必须树立和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巨大的理论勇气、强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在开展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二是必须加强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注重理论发展和理论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和优良传统,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大格局需要大视野,这就要求在不断总结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之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以新的理论视角和新的理论总结来思考和把握推进“四个伟大”中的重大战略和方针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新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主义历史方位的一个重大政治判断。认识和把握这一重大思想观点,是制定未来一个时期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行动纲领的决策依据。

新时代的政治论断源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总书记指出分析问题和研判形势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维和宽广视野来思考,要认真分析历史阶段性和发展趋势性特点。从发展阶段性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依然是我国所处的历史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没有变化。从发展的趋势性来看,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上,还有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需求,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也走出低水平的境况,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层次化的特点。我国已经走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期,正走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后期,即是我国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提升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征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开辟了新境界,意味着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总书记用“三个意味着”即从中华民族的发展、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现代化的发展三个维度阐明了“新的发展阶段”的丰富内涵。具体来说,从中华民族的发展维度来看,“新时代”意味着开启建设强国的伟大征程。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兴欢”,反映的是一部旧中国主权沦丧、落后挨打的历史场景。为此,一代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不惜英勇牺牲,矢志不渝、前赴后继。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科技实力等不断提升。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维度来看,“新时代”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开辟了发展的新境界。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不懈努力奋斗,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从人类走向现代化的维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的践行推动了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如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中国特殊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也被一些国家视为可效仿的榜样。”[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时期的统一。到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2]决胜小康社会关系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开局。首先,必须打好防范重大风险的攻坚战。“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并不比发展前少,”[3]越要由大国迈向强国,越要化解风险。例如,当前各金融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采取措施,加强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其次,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摆脱绝对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有6 000多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但应该看到,目前还有4 000多万贫困群众的脱贫受制于收益递减规律,越往后难度更大。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在剩余的时间里要让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第三,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当前,我国工业品的供给能力迅速扩大,但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却在减弱,人民群众对蓝天绿水、清新空气、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污染治理的短板亟待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相互衔接、相互递进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奋斗目标。早在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我国就提出了工业、农业、国防和交通运输业的“四个现代化”目标。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在20世纪末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在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建国100周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即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的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即从2020年开始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把邓小平设计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提前15年,随后从2035年到建国100年,要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并把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和最突出的贡献。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实践基础、历史依据和主观条件。从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共产党建设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大逻辑和大视野观察和解决新时代面临的问题。从实践基础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历史性变革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实践来源,正是十八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亟需新的科学理论的指引。从历史依据来看,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发展史的维度总结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教训。从主观条件来看,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政治历练、深受红色家风熏陶、爱好学习思考的领袖才干,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从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总体目标、战略重点、发展路径等问题,在实践中对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引,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方略”构成其基本的理论框架,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长期坚持并加以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大逻辑的新概括:“四个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4]习近平总书记把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联为一体,首次作为一个整体理论表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视野、大格局、大逻辑作出新的概括。“四个伟大”思想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覆盖全局、指导全局、引领全局的重要地位。

进行伟大斗争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在破除一切对过去的事物的迷信以前,是不能开始实现自身的任务的”。[5]建国后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6]习总书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展伟大的斗争的观点,在其十八大以来关于治国理政的系列讲话中多次阐述面向未来伟大斗争的观点,如“反腐败斗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意识形态斗争”“党内思想斗争”“军事斗争”“国际反恐斗争”“禁毒斗争”“反分裂斗争”等,特别是在“7·26”重要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决胜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必须时刻准备应对“四个重大”的风险和矛盾,强调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发展到哪里,这是党的建设规律。党的十八以来,党中央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主题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内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党内政治生态得到重塑。但是管党治党一刻也不能松懈,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深入思考和研究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难点和焦点问题,在思想上、制度上、文化上夯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根基。推进伟大工程解决的是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组织保障问题,是“四个伟大”的核心和统领,是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主题和大格局。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科学结论,承载了几代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伟大事业的开辟和推进史。我们必须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场域。实现伟大梦想是“四个伟大”的价值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新阐述,提出新要求。总书记再次重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治承诺,并以决胜的精神和态度指出要补短板、强弱项、打好三大攻坚战,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绩效经得住历史考验。决胜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要踏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

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伟大”思想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视野、大格局、大逻辑,深刻回答了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旗帜方向、精神状态、政治保障、价值目标等问题,而其中基础性的是推进伟大事业,因为这是贯穿“四个伟大”的逻辑主线,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建设伟大工程,因为关乎伟大事业兴衰成败、伟大梦想的实现与否。可见,“四个伟大”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而又彼此促进的治国理政的大格局,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内涵的新认识,深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发展之必然,是时代特色、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之特点认识的再拓展和升华。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从党的历次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来看,依据党章规定,全国党代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讨论和决定全国性重大问题,而从改革开放40年的全国党代会报告,其聚焦的主题和主线,无一不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每次全国党代会又结合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要求,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的行动纲领和发展目标。如从党的十二大至党的十五大,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面是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展开的,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是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而展开的。

理论主题就是为解决理论提出的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紧紧围绕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和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和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认识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从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和命题,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如发展动力、基本条件、战略布局、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等,这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系统化展开和具体化完善。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在理论概括和理论建设上实现了进一步的飞跃,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并把其作为党在改革开放时期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和理论内涵。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07年党的十七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上,充实了新的内容,把社会建设纳入进来,使之成为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思想进一步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充实进来,进而实现了从“四位一体”拓展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7](P20)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制度并列,并以此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对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进行了新论述。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党代会不断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和思想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EB/OL].https://www.npopss-cn.gov.cn/n1/2017/0825/c219468-29493546-3.html,2017-08-25.

[2]习近平:为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奋斗[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7-07/27/c_1121391548.htm,2017-07-17.

[3]习近平“7·26”讲话评述:打好决胜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EB/OL].https://www.81.cn/activity/2017-08/23/conten_7729627.htm,2017-08-23.

[4]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N].新华日报,2017-10-19.

[5]当代中国信仰问题的出路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4810447.html,2011-06-02.

[6]倪德刚:毛泽东谈百年目标与制度改革[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1230/c40531-23974981.html,2013-12-30.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总书记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医的特色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