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研究述评

2018-03-31 21:25:49张娜娜
社会科学动态 2018年11期
关键词:公平分配马克思

张娜娜

社会主义分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分配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具体化、时代化的产物。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围绕分配问题,国内学者们进行了诸多学术讨论和探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

一、对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理论溯源

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支撑,尤其是在马克思的经典著述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围绕着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论述,学界对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形成、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思想,以及马克思分配思想的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了研究讨论,为中国社会主义分配的理论和实践明确了思想基础。

1.有关马克思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形成与基本内容的研究

杨强在 《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一书中,专辟一章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形成的理论前提和主要内容①;樊明、喻一文的著作 《收入分配行为与政策》、张卓元的专著 《当代中国经济学理论研究》 (1949—2009)中均有章节介绍和概括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学术论文方面,关于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形成,乔榛、杜秋颖认为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建立在他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分析和揭露的基础之上,与古典经济学分配理论不同,他严格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影响劳动力价值的因素做了全面分析,进而形成了自己的初次收入分配理论②;卞凤玲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马克思分配理论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马克思分别从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双重线索考察了资本主义分配关系。③关于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张燕喜将其概括为三个方面:对“分配一般”的论述,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考察和批判,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设想。④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基本内容作了概括外,研究者还进一步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分配理论的精髓及核心原理:于金凤通过考察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精髓总结为四个方面: “科学地阐明了分配的性质,明确指出了收入分配关系的实质就是利益关系,揭示了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分配关系,系统论述了收入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⑤;邹传教指出以马克思整体经济思想为视角,其分配理论的核心原理是 “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就占有产品”的理论。⑥

2.有关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研究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但国内研究者关注最多、研究最多的就是他的 “按劳分配”思想。改革开放后,国内学者开始了大量与“按劳分配”有关的探索,但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具体阶段相适应,每一阶段研究的侧重点都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初期,大都是关于马克思 “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基本内涵及本质的研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视野逐渐被拓展到了 “按劳分配”的实践层面,研究者开始逐渐将其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广泛探究,包括按劳分配在我国社会实践中的现实价值、我国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等具体问题。

首先,马克思 “按劳分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杜一、梅志广以 《资本论》为考察对象,从消费量的确定、 “劳”的计量和交换、劳动时间的确定三方面分析指出了 “按劳分配”形成的理论基础是劳动价值论,而 《资本论》作为劳动价值论最终完成的著作,已经蕴含了按劳分配思想得以确立的基本观点,是 “按劳分配”理论最终形成的奠基之作。⑦曹献荣从马克思 “按劳分配”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出发,指出按劳分配思想的孕育形成并不是偶然所致,而是马克思通过对空想社会主义者分配思想的批判继承才得以科学确立的,并对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按劳分配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做了详细阐述。⑧苏润余从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文本出发,以按劳分配思想形成的逻辑理路为主线,认为他们在批判以往错误思想基础上逐步形成并确立了科学的“按劳分配”思想,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具体表现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奠定了分配问题的理论基础,六十年代进行了科学的探讨,到七十年代成为伟大的科学预见”⑨。关于 “按劳分配”理论的发展,罗雪中、彭栋梁具体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对按劳分配原则的继承、探索、突破、创新以及对马克思 “按劳分配”思想的丰富和发展。⑩胡连生也就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提出以及其在前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发展进行过论述。⑪

其次,马克思 “按劳分配”的具体内涵及实现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关于马克思 “按劳分配”具体内容的研究成果陆续出现,除了 《马克思按劳分配学形成初探》、 《按劳分配理论初探》等早期著作外,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观》(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五章第一节,何俊生、宋晓刚专门探讨了 “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并阐述了实现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主要特点;董国楹⑫、刘明松⑬等研究者都分别论述过马克思“按劳分配”的基本内涵,就这一问题,他们基本上从按劳分配的主体、尺度、内容、具体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指出:马克思所说的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以社会为统一分配单位、尺度是劳动时间、实际内容是以等量劳动取得的等量消费品、具体形式是依据能够证明自己劳动量的 “劳动券”或 “证书”从社会领取个人消费品。按照马克思对按劳分配原则的具体构想,蔡继明指出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资料数量充足、商品生产消亡以及全社会统一划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按劳分配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⑭

再次,马克思 “按劳分配”思想的现实意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者就通过仔细考察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具体内容、实现前提等,分析了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在我国分配结构变革、分配制度变革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代表性著述有康耀和林水的 《马克思按劳分配学说与我国分配结构的改革》, 《青海社会科学》1984年第3期;董国楹的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设想与我国现阶段的实践》, 《安徽大学学报》1982年第4期等。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结合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者更加具体深入地探讨了“按劳分配”的实践价值:于金福以分配制度为视角,考察了按劳分配对我国分配制度确立的指导意义,指出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 “按劳分配”理论,但又不能盲目照搬这一理论,而要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创造性探究我国分配制度的具体形式⑮;邓磊以马克思的 “按劳分配”理论为视角,论述了其中所蕴含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光芒,阐明了 “按劳分配”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⑯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从其它角度对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进行了十分宝贵的探究,为我们更准确地解读和认识这一理论提供了新的视野。如程保平重点研究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体系,他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对 《哥达纲领批判》、 《资本论》中的按劳分配理论体系进行了科学阐述,初步弥补了以往的研究缺憾,为更好地认识马克思的 “按劳分配”理论拓展了研究视角⑰;关柏春区分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和现实生活中的按劳分配,得出结论认为,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在当今社会仍旧十分宝贵,但我们应该在坚持这一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从后工业生产力的新现实出发,不断探索、概括出按劳分配的新形式、新内容,谱写出新的理论篇章,决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教条化地照搬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⑱

3.有关马克思分配思想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的价值研究

马克思分配理论作为马克思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他对生产与分配关系的论述,还是对未来社会分配原则的构想等都蕴含着宝贵的思想资源,对推进我国分配制度变革、缩小收入差距、正确认识收入分配问题以及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乔榛、杜秋颖认为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论不仅能够科学阐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资变动现象,而且还能够帮助我们弄清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形成机理,从而有效提升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份额⑲;于金凤在分析马克思分配理论精髓的基础上,指出这一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提供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指导,即“分配制度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收入分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重视分配中公平问题,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⑳

二、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发展研究

以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为基础,学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的创立和发展的总体逻辑以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的分配思想,展开了研究与讨论:

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创立、发展历程的研究。白永秀、吴丰华以经济发展时期为序,将中国共产党分配思想划分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准备和建立时期以及市场化取向改革时期三个阶段,并具体阐述了每个阶段的分配原则、分配关系、分配机制思想。㉑同时,他们还以分配思想具体内容的演进路径为划分依据,分别从分配标准、分配原则、分配机制、分配倾向四方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分配思想的发展轨迹,指出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其分配标准经历了从单一的 “按劳分配”标准到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分配原则经历了 “注重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效率相统一”的发展轨迹,分配机制经历了由 “政府主导的计划分配”转向 “市场主导的效率分配”的演变轨迹;分配倾向逐渐由 “侧重国家”发展为 “国家个人并重”。㉒李连友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分配思想的演变进程,探讨了收入分配思想演变所遵循的理论基础和依据,认为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功能分配理论以及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处理始终都是分配思想发展所围绕的主题㉓;刘嗣明、郭晶则从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分配思想的继承、发展、创新角度探究了党的分配思想体系的创立历程。㉔

有关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及其代表人物分配思想的研究成果最多的是毛泽东、邓小平的分配思想。当然,也有少数学者谈到了李先念、刘少奇、张闻天等人的分配思想,但这都蕴含在社会主义建设思想或经济思想的相关文献研究中,如詹真荣、刘阳的 《论刘少奇的社会建设思想》, 《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1期;梁福、李大勇的 《张闻天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及其历史地位》,《齐鲁学刊》1991年第5期等。此处着重整理毛泽东、邓小平分配思想的研究观点和文献成果。关于毛泽东分配思想的研究。夏煜煊指出公平分配是毛泽东对分配问题孜孜不倦的追求,其实质是经济利益在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合理配置,公平分配思想是正确理解毛泽东经济思想的关键,如果对毛泽东分配思想中的平均主义因素加以合理地剔除和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会具有很大作用㉕;王明生指出了毛泽东既要求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又追求平均主义、否定按劳分配、视按劳分配为 “资产阶级法权”的矛盾思维,并进行了简要评述㉖;周新城通过研习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的分配思想,详细论述了毛泽东从所有制出发论述分配问题的方法论原则、社会主义利益观以及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等分配思想的现实意义。㉗关于邓小平的分配思想,学者们主要从形成历程、基本内容、主要特征、理论地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刘嗣明将邓小平分配理论的创立历程分为基本形成 (1978年12月前)、不断完善 (1978年—1985年3月)和走向成熟 (1985年—1992年2月)三个阶段,论述了其由反对平均主义、先富带后富逐渐走向共同富裕的确立过程㉘;陈映将邓小平的分配思想概括为先富、后富、共同富,并对这一分配思想的形成过程、丰富内涵做了概括㉙;吴长开认为邓小平的分配思想包括坚持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原则、通过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两个基本内容,具有结合性、发展性、时代性、竞争性、公正性和辩证性六个特征,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㉚

三、社会主义分配的核心问题研究

随着学界对中国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探索,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分配格局、分配关系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分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

1.关于社会主义 “按劳分配”问题的研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我国经济体制和所有制变革相适应,关于社会主义 “按劳分配”问题的研究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征: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里,理论界研究的主题可以简要概括为按劳分配是什么和是否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两大问题,具体涉及到按劳分配的性质、内容、存在的前提条件、是否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以及其与资产阶级法权的关系等等。比如,按劳分配的决定条件,薛暮桥认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㉛,艾思奇认为是劳动力个人所有制㉜;关于物质利益原则,于光远、乌家培都持肯定态度,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沈志远将按劳分配看做“政治挂帅”的一个方面,强调必须把政治挂帅与物质利益原则相结合,否则将削弱群众的积极性,他还指出按劳分配 “是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内都起支配作用的分配规律”,将其说成是资产阶级法权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㉝

改革开放初期,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主要限定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本身上,如1977年至1983年间召开的五次全国性按劳分配讨论大会就对按劳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展开了深入分析。在第五次大会上,于光远不仅纠正了 “文革”时期的错误认识,肯定了按劳分配的作用,而且还对按劳分配的实施原则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见解,指出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唯一原则,以按劳分配为主,也存在按能力、按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分配的方式。㉞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研究者逐渐将按劳分配与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结合起来进行探究,内容十分庞杂,涵盖了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能否衔接的问题,最终形成了两大主流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的 “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主要从按劳分配的 “劳”、按劳分配的实现条件以及按劳分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矛盾几个方面进行论证,代表人物有蔡继明等,他从马克思 “按劳分配”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出发,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与按劳分配原则之间的矛盾㉟,认为社会主义仍不具备按劳分配实现的条件,因此得出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是难以贯彻和完全实现的,否则将会导致平均主义㊱;其二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按劳分配,主要对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等进行了探究,代表人物有卫兴华、王克忠、李厚廷、关柏春等。

2.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多种所有制结构的逐步形成和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收入分配方式也随之开始从单一的按劳分配向多种分配方式过渡,除了按劳分配这一主体分配方式外,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也开始参与分配,为此,学者们围绕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按要素分配的内涵、按要素分配的依据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剥削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关于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关系,自1988年谷书堂、蔡继明发表 《按贡献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一文以来,便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讨论。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两者究竟是何种关系,多方各执一词,李厚廷、杨欢进等学者认为两者是包含的关系,按要素分配已经包含了按劳分配;关柏春、周为民等学者认为两者是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也有学者认为两者不能等同,不是互补和涵盖的关系,如卫兴华、陈德华、张卓元、晏智杰等都对按要素分配与按劳分配的不一致性发表了看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㊲后,就按生产要素所有权还是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学者们各抒己见,形成了两种不同看法,一些学者坚持按生产要素所有权分配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权决定价值分配,并指出这种分配方式必然包含剥削;相反,蔡继明等人则指出按生产要素分配应该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观点。㊳2002年党的十六大最终将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确立为我国的分配原则后,学术界又围绕按生产要素对物质财富还是社会财富的贡献进行分配的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具体涉及到了对物质财富与社会财富、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以及劳动价值论等问题的认识。其中,以卫兴华、吴易风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没有必然联系,价值分配是由所有制决定的;而钱伯海、蔡继明、晏智杰等学者则坚持多要素价值论,认为非劳动要素也创造价值。后来,为了更好地把握十六大确立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卫兴华等人又批判了各种要素都参与价值创造的观点,将生产要素的贡献看做是对物质财富即使用价值的贡献。㊴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问题的代表性著作有何传启的 《分配革命:按贡献分配》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蔡继明的 《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等。

3.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研究

自改革开放起,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逐渐进入研究者视野,至今已经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理论成果,其中代表性专著有杨宜勇的《公平与效率——当代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李松龄的 《公平、效率与分配:比较研究与产权分析》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张伯里的 《新的发展阶段中效率与公平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等等。与中央文件中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意见交织在一起,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且每个阶段都各有侧重:改革开放初期,公平与效率的对立关系论占主导地位,据此主要形成了 “效率决定论”和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两种观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社会问题的增多,学术界主要就 “效率优先论”和 “公平优先论”展开了争论和探讨;步入21世纪后,在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学术界开始反思“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强调更加注重分配的公平性。总的来看,关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有矛盾说或者替换说,即认为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两者不可兼得,一方的实现必将引起另一方的牺牲,周为民就持有这一观点㊵。在此基础上,大多数学者坚持 “效率优先论”,如晓亮、黄新岩都指出要继续贯彻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不能改变㊶,也有部分学者则提出了 “公平优先论”,如洪银兴等;有统一说,如程恩富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交互同向的互补关系㊷;刘国光认为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存在何者优先的问题,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不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情况下,公平不应再被放在兼顾的位置,而应逐步向 “公平与效率并重”推进。㊸

4.关于分配不公问题的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不公一直是我国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学术界关于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成果最为集中和丰富的两大问题是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和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问题。

其一,关于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从纵向看大致经历了两大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主要以引入国外理论和宏观研究为主,典型代表为陈宗胜对库兹涅茨“倒U假设”的理论分析,以及据此提出的 “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U曲线假说”㊹;第二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以陈宗胜 “公有制经济收入差异倒U曲线假说”的 “阶梯型”变异论述㊺为开始,学术界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成果非常卓著,代表性著作包括游宏炳的 《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卢嘉瑞的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李实、佐藤宏合著的《中国收入差距变动分析: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以及李实、罗楚亮合著的 《中国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等。从横向看,对收入分配差距问题的研究,学术界主要从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影响、形成原因、评判以及调整措施几个方面展开:就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研究者分别对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以及城乡内部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就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者着重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资源配置等几个侧面进行了考察;就收入分配差距的评价,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观点,即 “两极分化论”㊻和 “两极未分化论”㊼就收入分配差距形成的原因,研究者各抒己见,观点各异,主要认为有制度不完善、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调节力度不够、政府职能越位、二元经济结构等,如吴敬琏最早主张从 “寻租”理论以及市场机制不健全方面进行考察㊽,陈宗胜通过提出 “公有经济收入差别倒U模型”,将经济发展看作影响收入分配的首要因素,体制和政策因素则被视为第二位㊾,而以李实、赵人伟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研究者则认为收入分配差距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更要深入到政治领域找寻其原因㊿,周振华、刘赣州主张从政府权力越位、膨胀方面剖析导致收入分配差距的原因;与收入分配差距成因的研究视角相对应,研究者主要从深化制度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强化政府职能、规范市场秩序等几个方面就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出了具体建议。

其二,关于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下降问题的研究。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初次分配中的劳动份额占比,自此,国内研究者围绕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下降的现状、原因以及提升的紧迫性、政策措施进行了广泛研究。关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所占份额的现状,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我国劳动报酬占比呈现下降趋势,且在世界各国处于较低水平。如白重恩、钱震杰以资金流量表为依据计算了1999年至2005年间我国居民劳动报酬份额的占比情况,并指明其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李稻葵等通过分析指出1992年至1996年间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有小幅度上升,随后便逐渐下降,赵振华则比较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人工成本,并指出我国处于较低的水平;关于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份额下降的原因及调整措施,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进行了探究,刘国光从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对劳动报酬份额的影响,李稻葵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劳动力供求关系方面分析了在劳动力转移的不同时期劳动报酬份额的变化情况,杨瑞龙、张泽华依据刘易斯“拐点”构建了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并从劳均资本、生活成本劳动力群体内部收入差距、劳动力数量四个方面分析了劳动力供给曲线对劳动力报酬的影响。基于上述因素与该份额的关联性分析,研究者们分别从制度、政策、劳动力供应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调整措施。

思想总是从实践中诞生,又伴随客观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与市场化改革步伐相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从最初萌生到突破创新再到深化发展,在探索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问题的研究,应当遵循马克思主义分配思想基本原则和方法,吸收全人类优秀的分配思想成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分配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注释:

① 杨强: 《中国个人收入的公平分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34—44页。

②⑲ 乔榛、杜秋颖: 《马克思初次收入分配理论的当代价值》, 《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9期。

③ 卞凤玲: 《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双重视角透视》,《中州学刊》2003年第3期。

④ 张燕喜: 《对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几点再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第4期。

⑤⑳ 于金凤: 《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精髓及当代意义》, 《生产力研究》2008年第24期。

⑥ 邹传教: 《论马克思的整体分配观》, 《当代财经》1995年第3期。

⑦ 杜一、梅志广: 《〈资本论〉中的按劳分配思想及其形成》, 《中州学刊》1983年第5期。

⑧ 曹献荣: 《关于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5期。

⑨ 苏润余: 《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思想的形成》,《兰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1979年第1期。

⑩ 罗雪中、彭栋梁: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和突破》, 《学海》2006年第2期。

⑪ 胡连生: 《论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形成、发展及其实现问题》, 《理论探讨》2013年第5期。

⑫ 董国楹: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设想与我国现阶段的实践》, 《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⑬ 刘明松: 《马克思 “按劳分配”理论及现实意义——再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求索》2004年第6期。

⑭㉟ 蔡继明: 《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 《南开经济研究》1988年第3期。

⑮ 于金富: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与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第11期。

⑯ 邓磊: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视角下的和谐社会建设》, 《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⑰ 程保平: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体系初探》, 《经济评论》1995年第2期。

⑱ 关柏春: 《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与现实生活中的按劳分配》, 《学习与探索》2008年第4期。

㉑ 吴丰华、白永秀等: 《中国共产党90年分配思想:阶段划分与成果梳理》, 《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6期。

㉒ 吴丰华、白永秀: 《中国共产党的分配思想演进路径分析》, 《经济纵横》2011年第11期。

㉓ 李连友: 《我国不同时期收入分配理论与政策之演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㉔ 刘嗣明、郭晶: 《党的收入分配理论体系的创立历程及十七大的新发展》, 《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4期。

㉕ 夏煜煊: 《公平分配:毛泽东的孜孜追求》, 《毛泽东思想研究》1992年第1期。

㉖ 王明生: 《“大跃进”前后毛泽东分配思想述论》,《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㉗周新城:《论毛泽东分配思想的现实意义——学习 〈毛泽东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11期。

㉘ 刘嗣明: 《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创立历程及其科学性》,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㉙ 陈映: 《邓小平先富、后富、共同富的分配理论》, 《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年第6期。

㉚ 吴长开: 《论邓小平的分配思想》, 《青海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

㉛ 薛暮桥: 《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制度》, 《人民日报》1959年10月23日。

㉜ 艾思奇: 《努力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哲学研究》1958年第7期。

㉝ 沈志远: 《关于按劳分配的几个问题》, 《文汇报》1962年8月30日。

㉞ 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学术组:《关于按劳分配问题——全国第五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㊱ 谷书堂、蔡继明: 《按劳分配理论与现实》, 《中国社会科学》1988年第2期。

㊲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㊳ 蔡继明: 《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理论:争论和发展》, 《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9期。

㊴ 卫兴华: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问题》, 《中国流通经济》2003年第12期。

㊵ 周为民: 《对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误解应当澄清》, 《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9月21日。

㊶ 黄新岩: 《构建公平与效率关系的新结构》, 《求是》2003年第11期。

㊷ 程恩富: 《公平与效率交互同向论》, 《经济纵横》2005年第12期。

㊸ 刘国光: 《提 “效率与公平并重”为时尚早》,《北京日报》2003年5月26日;刘国光: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与建立和谐社会不相容》, 《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10月14日;刘国光: 《进一步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经济学动态》2005年第4期。

㊹ 陈宗胜: 《库兹涅茨倒U假设理论论争评析》,《上海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陈宗胜: 《公有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差别理论模型与假说 (I):劳动差别—生计剩余模式》, 《南开经济研究》1991年第3期。

㊺ 陈宗胜: 《倒 U曲线的 “阶梯型”变异》, 《经济研究》1994年第5期。

㊻ 宋冬林: 《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分析及其理论思考》, 《财经问题研究》1995年第8期。

㊼ 参见陈宗胜: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案例》,《经济研究》1997年第3期;陈宗胜: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㊽ 参见吴敬链: 《“寻租”理论与我国经济中的某些消极现象》,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8年第5期;吴敬琏:《贫富差距——该大该小》,《视点》1994年第2期。

㊾ 陈宗胜: 《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页。

㊿ 赵人伟、李实等: 《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经济改革和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77页。

猜你喜欢
公平分配马克思
不公平
公平对抗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怎样才公平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