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招武 汤 伟
明朝自开国以来就极为重视边疆问题,在治理藏区上有着不少值得后人借鉴的方略。据《罪惟录》记载,洪武三年,大将军邓俞招谕吐蕃诸部,归降明朝。洪武六年,对各部酋长封授官职。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统治,洪武七年设茶马司必果卫,洪武八年设西宁卫茶马司,并设乌斯藏都指挥使司、朵甘都指挥使司、陇答指挥使司及三处宣慰使司、六处招讨使司、十七处千户所,以及加渴瓦寺、金川寺、韩胡碉怯歹寺。[1]《明史》亦载,“明年(洪武三年)五月,吐蕃宣慰使何锁南普等以元所授金银牌印宣敕来上,会邓俞克河州,遂诣军前降。其镇西武靖王卜纳剌亦以吐蕃诸部来纳款。”[2]
在政治统治之外,明朝还采取了经济羁縻方略。明初设立茶马司的目的即与藏区进行市场交易,从而不仅在政治上,也在经济上加强与内地的联系。自明太祖开市以后,明成祖“又宣谕德意,番人感悦,相率诣阙谢恩、山后归德等州西番诸部落皆以马来市。”[2]可见,明初通过茶马互市不仅在经济上获得收益,军事上加强武备,同时也在政治上使边民充满向慕之心。
然而,到了明朝中叶,随着茶马互市、金牌制度等边疆政策的废弛,以及地方官吏的贪腐行为,藏区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如明宪宗时,“巡抚甘肃右副都御史朱英奏:陕西、甘肃、西宁附近边方,各处山口密迩西番,往年番人与我军民贸易,彼此相安。近年边臣多使人劫诱到营,折阅物价,以贱易贵,致使番族衔忿,甚至引刀自刎。殊失怀柔之道,切恐贻患将来。”[3]同时,由于茶马互市的破坏,导致明朝边防部队缺乏足够的马匹,在对抗鞑靼蒙古的军事斗争倍感压力。明孝宗时,为延绥、宁夏、甘肃等地边防军队提供马匹资源的陕西苑马寺竟然“只有2280匹”[4]马,远远不如明初的盛况。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时任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的杨一清(后官拜内阁首辅)提出并实施了其茶马政策。
据明朝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的记载,“杨一清,字应宁,其先世为云南之安宁州人……进南京太常寺卿,为太常寺少卿,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陕西马政。西番故饶马,而仰给中国茶饮,以去其羶酪疾。于是高帝著为令,以蜀茶易番马,资军中用。久而寖弛,茶多阑出,为奸人利而番马不时至。一清乃请重行太仆苑马之官,而严私通禁尽,笼茶利于官。以服致诸番,番马大集而屯牧之,政修军用,亦渐足。”[5]《罪惟录》、《明史》的记录与此无二。
杨一清督理陕西马政时,即向明孝宗上书茶马之策,收于《关中奏议》第三卷。按四库馆臣的评价,“一清负经济材,其督学陕西时即详究边情利弊。其后官陕又最久,故所指画皆中款要。”[5]从杨一清具体的茶马政策中,确实可见其务实的经济策略。
杨一清的茶马类奏疏主要有四篇,分别为《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夷安靖地方事一》《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夷安靖地方事二》《为申明事例禁约越境贩茶通番事》《为将官滥给驿传兴贩私茶违法等事》《为修举马政事》,杨一清的治藏方略主要体现在两篇《为修复茶马旧制以抚驭番夷安靖地方事》。在奏疏中杨一清的核心思想是通过修复茶马旧制来达到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目的。明初朱元璋严格控制茶马贸易,严禁私茶贸易,由政府垄断经营,来达到以茶驭蕃的目的,“巡禁私茶之出境者,朕岂为利哉,制驭夷狄,不得不然也。”[6]为此,明初设立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机构-茶马司;设立茶课制度,对茶民征课;规定茶马交易价格等,使茶马贸易被政府严格控制。明初还设立了以马为赋的“马赋差发制”,“至我朝,纳马谓之'差发',如田之有赋,身之有庸,必不可少。”[7]这种制度有政治上的强制征调和经济上的贡赋性质,“西番之民归附已久,而未尝责其贡赋。闻其地多马,宜计其地之多寡以出赋。”[6]为了推广马赋差发制,明政府还以金牌为信符来杜绝欺诈,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命曹国公李景隆赍金牌勘合,直抵西番以传朕命,令各番酋领受,俾为符契以绝奸欺”[6]。弘治十五年,杨一清被提升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于陕西督理马政,其时马政废驰,番马不按时至,明政府通过以茶易马从中获利也难以为继,“金牌制废,私贩盛行,虽有抚谕巡察之官,卒莫之能禁,坐失茶马之利垂六十年”[12],且藏区黑章咂朵工等族更沿途抢杀官军粮赏财务。杨一清面对这一形势,首先为了保障茶马旧制的实行,建议动调军马将为恶的黑章咂朵工等族量剿一二族,来震慑番族,“庶使余族番夷、寒心知惧”[8]。接着就修复茶马旧制,杨一清在奏议中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来恢复茶马旧制,使明政府达到控制藏区的目的。
(一)复金牌之制
金牌之制废驰的原因杨一清在奏议中也有详细提到,因边方多事,陕西军民运输军饷无暇运茶,通过比对金牌字号进行茶马交易的制度遂废驰。杨一清欲恢复金牌旧制,建议查出洪武年间金牌数目,预先告知各番族朝廷恢复金牌旧制,恳请朝廷大臣赍捧金牌前来会同自己和陕甘二处巡抚官调取番族牵马前来比对金牌字号交纳马匹,并按马的上中下三等次分别给予价茶。如番族招调不来,“量调汉番官兵,问罪诛剿,以警其余”[8],可见杨一清的举措有剿抚并用的倾向。
(二)专巡禁之官
专巡禁只官涉及到两方面:首先,成华年间,因先前负责巡禁之人为职位较低的行人,难以革弊,朝廷差御史管理,杨一清作为副都御史负责兼理马政,认为这样事权不专一,私茶本已难禁,事权不专难以成效,因此杨一清建议将巡茶御史调回京,一因首尾皆由杨一清负责;其次巡禁范围广阔,“东自潼关,西极甘肃,南抵汉中,绵亘数千里,伏奸廋慝,无处无之。”[8],杨一清身兼“提调三边骑操马匹之任”,难以兼顾,因此杨一清建议由自己挑选有力才干一员。专一往来廵视,严禁私茶。杨一清还在《为修举马政事》中提出恢复巡茶之官,“合无仍设廵茶御史一员,会同部院,务选年深老练实心干事之人或三年或二年一换”[8]。
(三)严私贩之禁
杨一清在兼理马政前私贩现象已经非常严重,他在奏议中提到邻近番族的土民,多会番语,私贩现象严重,且军职将官通过恐吓番族私自获取马匹,“军职自将官以下,少有不令家人伴当通番,番人受其恐吓,马牛任其计取”[8]。这便不利于朝廷所需马匹的征收,另外对通番之人的处罚不够严厉,只是充军,犯法者认为无过错也要充军对此不以为意。杨一清还在奏议中对不同时期对私贩的惩罚做了对比,洪武永乐年间兴贩私茶者按例处死、连驸马也不例外,以致少有违法者。而到杨一清兼理马政初期,贩卖私茶者相当猖狂,“沿边镇店,积聚如丘”。杨一清认为兴贩私茶变得猖狂是由于处罚力度小,为此杨一清建议对贩私茶者的处罚恢复永乐年间旧例,将通番贩卖私茶者处死,或者发放到两广烟瘴之地充军。
(四)处茶园之课
杨一清查得成化年间茶民人数增多,茶园土地增多,而茶课仍旧。“户口日繁,茶园加增,不知几处,而茶课仍旧……一家茶园有三五日程历不遍者,有百余户所佃茶园,止帮一户茶课,其甚少者亦多赢余”[8]杨一清认为茶民种茶规模扩大而茶课不变致令军民私自收买茶叶,通番交易,番人既得到所需茶叶,便不乐于向朝廷纳马,妨碍马政,因此杨一清建议由陜西布按二司等官亲诣遍历园山界畔,重新踏勘、丈量、斟酌地里远近和佃户多寡,按照茶民的茶园规模重新制定茶课,但求有利于政府,又不让茶民受累,这样一方面使增收的茶叶利润收归政府,又打击了通番的交易,保证了政府征收马匹的正常进行。
(五)广价茶之积
杨一清查得洪武永乐年间旧例,“三年一次,番人该纳差发马一万四千五十一匹。后因边方有事,停止不行,只凭汉中府每年课茶易马不过数百匹。”[8]政府所需马匹严重不足,且所得马匹良莠不齐,番人也觉价亏;另一个突出问题是茶马司所贮茶严重不足。结合这些问题杨一清建议由自己出榜招谕山陜等处富实商人、收买官茶五六十万斤、其价依原定每一千斤给银五十两之数,每商所买、不得过一万斤,给予批文,令茶商自行雇脚转运、运至各茶马司,付给商人价银,再命廉干官员于西宁、河州二卫发卖,所得价银官库收候。这样既保证了不伤府库之财,又不失商民之业。
杨一清的茶马类奏疏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杨一清的茶马政策推行以后,在当时,对整个明代国家的综合国力有了明显的改善。它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分别是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
(一)政治上,维护了中央王朝的权威,加强了“怀柔远人,羁縻夷人”的效果
杨一清建议恢复金牌之制,令朝廷大臣与番族比对金牌字号,令番族交纳马匹,恢复了马纳差赋制。杨一清建议严私贩之禁,杨一清查得边境居民与番族私通贩茶,认为“亏中国之体,纳外夷之侮”[8],杨一清的这两条举措有力维护了中央王朝的权威。杨一清认为通过茶可控制番族,“无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贤于数万甲兵矣。此制西番以控北虏之上策”[8],茶马贸易使番族对茶叶的需求得到满足,达到怀柔效果,而番族得不得茶则病且死,达到震慑效果,使得番族归附中央王朝。
(二)军事上,战马缺口得到充实,断绝了藏区与蒙古的联系,减少了北边蒙古对中央王朝的威胁
通过复金牌之制、严私贩之禁,使马纳差赋制恢复,严私贩之禁使番人获得茶叶只能通过明中央政府,番人便照常纳马,另广价茶之积使得明政府的茶叶库存量大大增加,从而保证了马纳差赋制和以马换茶制的推行,使得明政府的战马储备大大增加,军事实力也得到了加强,“易过茶马近二万匹……陕西苑马寺收养的马匹,由原来的不足三千匹增至11871匹,净增八千余匹。”[9]《皇明经世文编》记载了杨一清督理陕西马政四年后的景象,“草场地复,牧军数增,城堡相望,苑厩罗列。”[7]另外通过复金牌之制、严私贩之禁,番人因一日不可无茶,从而归附明政府,不敢背叛,使西番形成明政府的一道军事屏障,北边蒙古部落有所畏惧,“今金城之西,绵亘数千里,北有狄,南有番,狄终不敢越番而南,以番人为之世雠,恐议其后。此天所以限别区域,绝内外者也。不然则犬羊长驱,宁河岷陇之区,鲜不为其蹂践,欲晏然无事得乎!”[8]可见明政府通过严格控制茶马贸易来笼络番族,进而震慑蒙古,从而增强了明政府的国防力量。
(三)经济上,明政府的茶叶利润增收。
在“处茶园之课”的建议中,杨一清建议政府征收的茶课也应随着茶民种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这便使明政府共享了茶叶增收的成果;杨一清在“广价茶之积”的建议中又建议由陕西等地商人雇脚夫将各地出产的茶叶运交到茶马司,然后“量将三分之一,官为发卖,以偿商价。”[8]由此既增加了茶马司的茶叶库存,又增加了明政府的货币收入,可谓一举两得,经济上大大获利。杨一清的茶马政策围绕恢复茶马旧制,使茶马互市重新凸显其政治、经济、军事价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明朝的综合国力;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杨一清的职务卸任,“未几复废”[2],随着明朝后期的腐败蔓延,明朝逐渐衰弱,最终没能改变明朝灭亡的命运。
[1][明]查继佐.罪惟录[M].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p2755-2756
[2][清]张廷玉:《明史》卷八十,卷八十,卷九十二[M]
[3]明实录[M].中华书局,2016年,p2479-2480
[4]张明富:《杨一清与明代西北马政[J].史学集刊,1997年第2期,p20
[5][清]王世贞:《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M].史部卷四五二,史部卷四二八
[6]《明太祖实录》卷二五一[M]
[7]《明经世文编卷》卷一一五[M]
[8]杨一清.杨一清集[M].中华书局,2001年,p74、p75、p78、p79、p80、p85、p86、p77、p74、p88
[9]谢玉杰、唐静绅.杨一清在西北[J].西北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p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