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杰
(中原工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指出:“要把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对相关教材修订工作,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这就为我们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提供了基本遵循。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高校亟需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让十九大精神浸润学子心,用新理念新思想武装学生头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鉴于此,本文就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路径进行剖析,旨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精神滋养,增强学生对新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使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党的十九大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标定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站位高、谋划远。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必须首先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这就要求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做到学深悟透;既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又要重点突出,抓住关键。[1]譬如,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的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构想等等,都需要我们将其内容深刻理解、吃透吃准,并结合党的发展历史、当前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理解。
因此,我们应在准确理解过去五年工作所产生的历史性变革、准确分析“四个伟大”的战略关系、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准确解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准确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准确理解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等多下功夫,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深入解读内涵、精准把握外延,防止片面性、简单化。同时,对于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解读还要运用历史的眼光,将其放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长河中去理解、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去理解、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去理解,让十九大精神在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沃土中生根发芽。
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学习钻研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自觉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智慧深入到我们的具体行动中,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一是在政治上要提高自觉性。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发展的调整时期,党的十九大精神对于改革处于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当下中国具有重要意义。十九大提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新举措,为中国描绘了新时代的宏伟蓝图,使中国梦触手可及,更加清晰。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今后,我们要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不断努力,使国家奋斗目标和个人成才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是在思想上要提高自觉性。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学生既要认清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历史使命,又要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新思想在新时代的当下中国发扬光大。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十九大指出了一条条通往小康社会、和平强国的路径,大学生要以创新的思维、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心开创新局面,撸起袖子加油干,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三是在行动上要提高自觉性。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追梦路上艰难多,需要青年学子付出更多的牺牲,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大学生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在追梦路上书写人生华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2],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智慧和力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大众化的产物。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要自觉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将十九大报告的解读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结合起来,才能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所蕴含的哲学思想,掌握其核心理论;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学生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3]
在具体实践中,应做到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在内容上,多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习近平重要讲话文本,譬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十讲》《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学习读本》等教材进行重点学习、研读、领会;在载体上,采取生动活泼的有效形式,如通过十九大宣讲报告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深入生动进课堂、刻骨铭心进学生头脑,覆盖全体在校学生,实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在方法上,要精研、细读,读懂、读透、读通,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尤其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有助于更加深刻地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
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办学之道,师资为本”。教师可从把握时代的前沿性、思想上的深度性、理论功底上的扎实性、语言上的生动性、实践的启发性与组织课堂的有效性等方面提升自身的育人能力与大学生的课堂满意度、抬头率和参与率。本文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其一,加强教师选配。高校亟需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优秀人才准入机制,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配关。授课教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与党中央的政策精神保持高度一致。授课教师也要有高尚的品格、良好的职业操守与扎实的理论功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4]可见,党中央对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也为教师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其二,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教师应认真研读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握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点,学会历史地、全面地、创新地看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将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科学地融入到课程设计中,让学生在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建立高校和高校之间的交流学习机制,通过互通教学理念和方法,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取长补短。
其三,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搞好科研是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应加以重视。高校可设立研究中心、专门项目,扶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研究。譬如,设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项课题研究等,鼓励教师对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深入研究,调动广大教师科研的积极性,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广大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创新是动力。除了使用传统专题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之外,还应通过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深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使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本文尝试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开放性教学模式。比如慕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这种教学模式提倡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探讨,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这种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和启发大学生进行思考,在思想碰撞中提升思想觉悟,使其深刻领会十九大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自觉担负起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二是运用新媒介实施教学。随着QQ、微博、微信等新媒介的兴起,高校可运用这些新兴媒介搭建多种学习平台,充分利用各种网络教学资源,切实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学习通慕课平台的建设等,推送一些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可以随时点击观看,营造时时学习的良好氛围。
三是运用实践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法形式多样,譬如,校内可以通过讨论课、理论宣讲、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形式,着力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深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校外可以采取开展社会调研、参加社会活动等形式,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十九大精神的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从而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要在做实上下功夫。”“关键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以钉钉子精神全面抓好落实。”[5]这就为我们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我们应从多方面不断努力,做到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是前提、提升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是基础、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是根本,等等,自觉将党的十九大精神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从“做实做新”上探索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课堂”的路径,培育符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