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铜葵花》英译本中风格再造的缺失

2018-03-31 19:09徐德荣范雅雯
山东外语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曹文轩葵花青铜

徐德荣 范雅雯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 山东 青岛 266100)

1.0 引言

曹文轩于2016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上获得国际安徒生奖,让中国儿童文学进一步走向世界,中国儿童文学的出口和翻译继续呈增长趋势。但是从欧美各大图书销售网站的销量来看,相对于欧美本土的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的销量不容乐观。“中国制造”的儿童文学在世界大书架上仍未得到应有的尊重,中国儿童文学进入国际市场的份额比例仍然很小,走向世界这一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便是令人担忧的翻译质量。儿童文学的文字相对比较简单,翻译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将中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英译本和原文对照,会发现译文中存在不少问题,最重要的是,译文的风格与原文的风格有很大出入,有时甚至大相径庭。寻其原因,大多由于译者对原作品的理解不到位,对原作品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等特质理解得不充分,从而在翻译之中丢失了原文的很多重要特质,损害了译文的质量。中国儿童文学外译文本中风格再造的缺失使原文的特质未能有效地得到再现,使风格独特的作品在翻译中黯然失色,失其本真,有违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初衷,影响了外国读者的阅读认知。

曹文轩作为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的翻译绝非易事。曹文轩的作品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儿童的视角、温厚的情感、清新的文字等各方面的特质需要专门解读才能把握,进而感受其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其翻译自然不能等闲视之。而且曹文轩的作品把儿童视为首要读者群体,担负着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的作用,其翻译质量不容小觑。故本文以曹文轩代表作《青铜葵花》的英译本为例,探讨曹文轩作品翻译中风格再造的缺失问题,以期提高曹文轩作品的翻译质量,并加深译者对文学翻译中风格再现问题的认识,使中国儿童文学可以更好地走出去。

2.0 曹文轩的作品风格

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面貌,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隐性内在特质。一部出众的文学作品,往往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风格是一部文学作品的标签,也是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力所在。一部作品的风格从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其中作者的思维风格、风骨情感、审美意蕴等三个方面是形成一部作品风格最有代表性的标签。这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标签通过语言手段表现出来,但是从本质上来说,风格是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等三方面特质的集合体。所以,本文将风格界定为“以语言选择为手段,体现作者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的区别性特质”(徐德荣、江建利,2017:109)。

作家的风格有其自身的特点。一名优秀作家以独特的语言特点体现其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特质,使风格具有辨识性。作家的风格也具有整体性,作品独特的风格贯穿于整个文本,而不只是零星地出现。风格表现在作品中即为某种复现性,比如儿童视角的复现、苦难与温厚情感的复现、诗意化描写的复现等。

曹文轩的作品有其独特的、深具辨识性和整体性的风格。曹文轩是一名来自苏北水乡的作家,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已经根植在他的印象之中。童年的生活经历也一直是曹文轩写作的灵感源泉。因此,曹的笔下有自己独特的一方净土。他将童年的那片故土幻化为自己作品的精神家园,将苦难化为悲悯,用忧郁诗意的笔调和干净优美的语言书写一个个凄美而温馨的故事。从他的故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真诚、忧郁、感动、温馨、悲悯、优雅与和谐。正如安徒生奖的颁奖词所言:“曹文轩的作品读起来很美,书写了关于悲伤和痛苦的童年生活,树立了孩子们面对艰难生活挑战的榜样,能够赢得广泛的儿童读者的喜爱。”

《青铜葵花》是曹文轩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体现了曹文轩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倾向等方面的特质。故事的女主人公葵花是一名城市小女孩,她幼年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后跟随下放的父亲来到大麦地。葵花的父亲在一次绘画写生中落水身亡,葵花因此成了孤儿。但她被好心的大麦地村民青铜一家收养。女主人公葵花与穷苦但善良的青铜一家一起抵抗天灾人祸,不断成长,再次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与乡情,感受到了人性的阔达与美好。曹文轩用清新诗意的文字,从儿童视角出发,讲述了一个忧郁又温情的故事,译者应充分把握曹文轩的《青铜葵花》的风格,深入研究其儿童视角,忧郁情感及风景描写的诗化语言,并提炼出该作品反映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的区别性特质,最终把握并再造该作品的风格全貌。

3.0 《青铜葵花》翻译中风格再造的缺失

林语堂(1983:31)曾指出“译文最重要的是要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不但须注意其说的什么,并且须注意其怎么说法。”想要在翻译中再现原作风格,译者首先要进行研究性阅读。就《青铜葵花》而言,译者需要把握曹文轩对苦难这一主题的偏爱和对自然美的倾心与追逐。具体来说,译者需要充分理解曹文轩的儿童观、苦难与温情的情感和对自然诗意化描写的审美倾向,从而在译文之中再现原文的风格。而在《青铜葵花》的英译本中,儿童独特的语言特征因翻译时句式的改变未能得到保留;作者苦难中饱含温情的情感在英译本中因词语选择的不妥和语句的不当省略而未能得到良好的再现;作品清新优美的诗意文字也因翻译时的过度简化而缺失,这无疑会影响外国读者的阅读体验。

3.1 思维风格再现的缺失

作品的思维风格常常通过作品中的人物体现出来,因此译者想要再现原文的思想特质,就要首先把握原文中角色的思维风格,并在翻译时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思维风格是指“对个体心理自我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特征……任何有特色,表现个体精神自我的语言表达”(Fowler,1997:103)。对于一部文学作品来说,角色的话语表达或思想表现方式是文本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角色话语或思想的表现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从而可以生动地描述其角色的思维特征,塑造人物的思维风格。译者在翻译时要特别留心作品中特定语法的选择,真实地再现作品中角色的思维风格,进而再现原文的思想特质。而在《青铜葵花》的英译本中,由于对角色话语和思想表达方式的不恰当处理,使得角色的思维风格再现有所缺失。

《青铜葵花》中,曹文轩通过直接引语和直接思想的方式呈现出男女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表现出男女主人公典型的思维风格。曹文轩通过男女主人公“自言自语”这种独特的说话方式,清晰地刻画出主人公孤独和天真的孩童形象。

例1. 当葵花被嘎鱼捉弄,独自乘船漂流在大河上时,她看到水面忽然变得开阔起来,烟雾濛濛的。

“还要飘多远呢?”葵花想。 (曹文轩,2005:14)

译文: She wondered how much further she would drift. (Cao,2015:25)

例2. 葵花的父亲遇难后,葵花被带到大麦村的大槐树下,等待着村民们的收养。她一动不动地坐在石碾上。

她没有哭。她对自己说:“葵花不哭。” (曹文轩,2005:48)

译文:Sunflower didn’t cry. She told herself not to. (Cao,2015:74)

从原文可以看出,葵花作为一个孩子,是天真且孤独的。她无人陪伴,常常自己一人呆呆地坐着,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之中,但她又不会憋闷着,而是自己与自己“玩耍”,自言自语。“还要飘多远呢?”葵花想。她没有哭。她对自己说:“葵花不哭。”这些直接思想和直接引语的使用,表现了葵花无人诉说、无人倾听的孤独与无助,也表现了葵花作为一个学龄前的儿童,用自己独特的游戏语言的方法去幻想伙伴,排忧解难。而这种内心独白在译文中改写成了平白普通的叙述。这两个陈述句显然未能表现出葵花孤独无助和孩童喜欢独白的思维风格。

男主人公青铜与葵花有着相似的思维风格。由于幼时的一场火灾,青铜丧失了说话的能力,变成了一个哑巴。从此,他便与大麦地的其他孩子不属于同一个世界了,他很难和人交流,于是就更多地同自然和自己交流。

例3. 蝗虫灾后,村子里发生了饥荒,青铜为了给全家人找食物,决定去芦苇荡里捕野鸭。

“它们大概飞到其他地方去了。”青铜等了一阵,想离开这片水泊,但最终却又坚持着在芦苇的背后坐下来。他让自己耐心的等待下去。“它们大概去哪儿找食吃了,它们一定会飞回来的。” (曹文轩,2005:167)

译文:The ducks have gone, he thought. He was disappointed, but he sat down behind the reeds and told himself to wait patiently. They’re probably out looking for food; they’re bound to be back soon. (Cao,2015:266)

在青铜处于独处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评论青铜的思想活动,而是通过直接引语和直接思想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和青铜一起,用儿童独特的视角在其小世界中和其自己对话,引导读者走入青铜的内心世界,更好地体会到青铜作为一个儿童特有的又有些孤独的思维风格。在英译本中,这种“自言自语”的直接思想被译者改为间接思想,使青铜的思想不是通过角色自己呈现,而是通过作者第三方呈现,使读者难以充分感受青铜孤独封闭和作为孩童喜欢自我独白的思维风格。

《青铜葵花》在话语和思想表达上采用直接引语和直接思想的表达方式来表现角色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独白。直接思想和直接引语的使用起到了独白的戏剧效果。译者在翻译时不应擅自更改句式,而是应沿用原作的话语表达方式,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思维风格,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3.2 情感风格再现的缺失

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儿童文学也不例外。儿童读者通过作者营造的情感世界和作品中的角色产生共情,从而实现独特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情感特质是作品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作品的情感通过特定的词汇或语义体现出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准确把握原文中某些特定的词语或语义所传达的态度,从而再现作品角色的情感特质,再现原文的情感风格。而在《青铜葵花》英译本中,译者却未能准确把握词汇或语义的选择与使用,使得原文的情感风格有所缺失。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准确把握特定词汇所传达的情感特质,需要考虑原作词汇所传达的深层含义,从而准确地再现原文中角色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风格。

例4. 在晚春初夏之际,大麦地和它周围的村子发生了蝗虫灾。当时大麦地的庄稼长势喜人,在这个本应该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大麦地的二百里外,却发生了蝗虫灾。大麦地的老人们,对蝗虫灾有许多描绘:

“蝗虫飞过时,将人家屋里头的书和衣服都吃得干干净净。幸亏没长牙,若是长了牙,连人都要吃掉的。” (曹文轩,2005:149)

译文: “When the locusts flew in, they cleaned out the house, including our clothes and our books. If they’d had teeth, they’d have eaten us, too.” (Cao,2015:237)

原作中,“幸亏”一词传达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幸亏”表示由于别人的帮助或某些有利条件而得到了好处或避免了不希望发生的后果。大麦地的老人们用“幸亏没长牙”这样的语言描述蝗虫,体现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并不是一味抱怨、担忧甚至破口怒骂,而是仍然表现出相对乐观甚至有些庆幸感激的坚强精神。译者直接将“幸亏没长牙,若是长了牙,连人也要吃掉的。”这句隐含着情感风格的话简译为 “If they’d had teeth, they’d have eaten us, too.” 使村民们乐观积极的情感态度未能得到再现。“幸亏”一词的缺失,体现了译者未能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情感特质,使人物的情感风格有所缺失。

在文学翻译过程中,除要注意词汇的翻译外,还要理解语句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实现语义的情感传达以保留原文的情感风格。

大麦地的村民在面对苦难时并不是孤军奋战,而是相互帮扶的。读者不仅可以从日常事件中体会到村民们之间的紧密团结,在人物的日常对话中也可以体会到苦难之中存在的人间温情。例如,蝗虫灾过后,大麦地发生了饥荒,青铜和葵花整日吃不饱,作为天真孩童的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熬过饥饿——自我想象。他们躺在漂流的船上,看着天上的云,想象白云是苹果,是梨,是羊。

例5. “那是一只羊。”

“那是一群羊。”

“让爸爸宰一只羊给我们吃。”

“宰那只最大最肥的。”

“给周五爷送一条羊腿。周五爷也给我们家送过一条羊腿。”

“再送一条羊腿给外婆家。”

“我要喝三碗羊汤。”

…… (曹文轩,2005:165)

从青铜和葵花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在自己饥饿难耐、想象可口的美食时,不仅自己享用,还时刻惦记着其他人。孩子的天真言语最能体现他们成长的环境、氛围与教育。“给周五爷送一条羊腿。周五爷也给我们家送过一条羊腿。”“再送一条羊腿给外婆家。”两句话暗示了村民们之间相互帮助的乡情。当苦难降临无法回避时,相对于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曹文轩笔下的角色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迎接苦难,村民们相互帮助,相互扶持,使读者在忧郁悲悯的故事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情与感动。然而在英译本中,“给周五爷送一条羊腿。周五爷也给我们家送过一条羊腿。”“再送一条羊腿给外婆家。”这两句传达情感特质的语句却被直接删除。译者在翻译时考虑到受众读者的文化做一些适当的删减无可厚非,但这一过程应在不影响原作风格再现的基础上进行。原作中这两句话隐含了曹文轩苦难中带着乐观和温情的情感风格,是原作一大特质。译文中对这两句话的删减不译无疑是一大遗憾。

作为一部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青铜葵花》蕴含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苦难与温情。曹文轩认为,儿童的世界中不只是快乐与欢笑,也应该有真实和艰辛,有庄严与深刻。但是曹文轩的苦难并不是绝望的,而是在苦难中爆发出生命的力量与希望。他以和缓的文笔去表达苦难,用悲悯的情怀来构建他的小说世界,用优雅的语言去叙述不幸,使读者能在哀伤沉重的笔调中感受出一种坚强与温馨,使儿童读者在角色的苦难和成长之中也体会到人性的和谐与美好。这种苦难与温情并存的情感在作品字里行间都可以品味得到,译者在翻译时应充分理解把握作者通过角色的话语所要传达的细致微妙的情感特质,从文本细读入手,通过语言选择,精确地使用词语,完整地翻译暗含情感的语句,把握作品人物所传达的情感特质,从而有效地再现原文的情感风格。

3.3 审美再现的缺失

儿童文学有其显著的特点:它用自身特有的美学价值去阐述人类最初的、最深层的、最本真的梦想;它是包含着美学价值的文学。文学文本不仅要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创造审美体验,含有审美价值。儿童读者对美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细腻的情感、散文化的笔调和诗情画意的世界对儿童读者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曹文轩作品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准确地把握原作的审美特质,实现原作的审美再现。然而英译本的过度简译却使《青铜葵花》的审美再现有所缺失。

曹文轩作品的文字是充满美感的。曹文轩(2010:322)曾说:“生成美的途径尽管千条万条,但最重要并容易收到效果的途径就是描写风景。”曹文轩追求唯美,致力于诗化小说的写作,他的文字细腻流畅,清新淡雅,把风景当做小说“美”的构建的一个重要因素。曹文轩的诗意语言和美学价值在《青铜葵花》的英译本中得到了较好的再现,但是仍有不足之处。

例6. 大河,一条不见头尾的大河。流水不知从哪里流过来,也不知流到哪里去。昼夜流淌,水清得发蓝。两岸都是芦苇,它们护送着流水,由西向东,一路流去。流水的哗哗声与芦苇的沙沙声,仿佛是情意绵绵的絮语。流水在芦苇间流动着,一副耳鬓厮磨的样子。但最终还是流走了——前面的流走了,后面的又流来了,没完没了。芦苇被流水摇动着,颤抖的叶子,仿佛被水调皮地胳肢了。天天,月月,年年,水与芦苇就这样互不厌烦的嬉闹着。 (曹文轩,2005:7)

译文:Between Sunflower and the village was the river, a big river with no beginning or end in sight, flowing all day and all night, never ending. The reeds on either side stood guard over its journey from west to east. The river and reeds whispered and chuckled like best friends, teasing and twitching. Day after day, month after month, year after year, they played together tirelessly. (Cao,2015:16)

从例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优美淡雅的动态风景画。此段描写中,有视觉,“水清得发蓝”;有听觉,“流水的哗哗声与芦苇的沙沙声,仿佛是情意绵绵的絮语”;有拟人修辞,“仿佛被水调皮地胳肢了”。也有情感,“耳鬓厮磨”“情意绵绵”,显现了芦苇与流水的恋人一般亲密无间的情感,预示了男女主人公的紧密联系与情谊。而在译文之中我们可以看到,“水清得发蓝”这一光影的诗意描写,“流水的哗哗声与芦苇的沙沙声”这一生动拟声,以及“仿佛被水调皮地胳肢了”这一充满童趣的拟人修辞都被省略不翻,在译文中丝毫找不到相关的描写。大段的不当省略和过分的简译使得原文的美感在译文中大为逊色,难以使读者感受到曹文轩清新优美的文字和笔风,未能实现原作的审美再现。

优美的风景描写作为作品的背景,不仅使读者能够获得绝佳的阅读体验,也进一步突出了作品中的角色,使读者在欣赏诗情画意风景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和书中角色的情感,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角色是文体分析中的突出部分,即作品的焦点,背景则是为了突出角色而存在的部分。《青铜葵花》中,小说的主要角色是青铜和葵花,他们生活的环境是大麦村,大麦村便是为角色服务的背景。“背景”描写更突出的作用是烘托情感,为读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上述例子中,作者描述的一幅幅诗情画意的动态水墨画蕴藏着他独特的忧郁审美。

情感与审美虽然不同,但是却密不可分。可以说,审美是情感的升华。忧郁意境为儿童读者创造了更独特的审美体验,成为曹文轩小说独特的审美特质。曹文轩对忧郁有着独特的偏爱,在曹文轩(2014: 465)的眼中:“忧郁是一种细腻的情感,并且只有一个人因为得到了文化教养,对世界万物有了深刻的领会,自己的心灵变得十分敏感之后才会有这样的感情。”他将这种情感投射到所描述的景物之上,用散文化的笔调创造出诗情画意水乡世界的感伤之美,《青铜葵花》中的景物描写体现着曹文轩的忧郁审美。在上例中,“但最终还是流走了——前面的流走了,后面的又流来了,没完没了。”这一句话,并不只是单纯地描述河流的状态,而是通过水这一意象,传达了一种对时间逝去的不舍与哀念。儿童读者在阅读这段文字时,也可以感受到时间逝去的忧伤,体味时光和生命的厚重感。而在英译版中,对于这句饱含忧郁意境的语言,译者选择了直接省去不译,这无疑影响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要在翻译中体现原作的艺术美感,不仅要把原作的语言精准地译出来,还应将原文的意境和情调体现出来。《青铜葵花》中有着大量散文化的风景描写,一幅一幅的水墨画镶嵌在文本故事之中,每一幅画都包含着作者和书中角色独特的审美特质。译者在翻译时应抓住曹文轩作品的这一特质,切忌过分简译,不仅要翻译出原作的意思,更重要的是恰当地还原原作的文字和修辞效果,从而实现原作的审美再现。

4.0 结语

曹文轩是中国儿童文学走出去的代表性人物,其作品的翻译至关重要。但是从《青铜葵花》的英译本来看,翻译中仍然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而其中最突出的便是风格再现的缺失。译作句式的擅自改变、选词的不精准、重要文字信息的不当省略,使得曹文轩作品的儿童视角、温情情怀和诗意化审美在译本中缺失,曹文轩作品独特的风格特质未能得到良好的再现,使得外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大打折扣,而这无疑会影响中国儿童文学在国外的传播与接受。译者应该意识到,曹文轩的作品有其自身独特的风格,其干净优美、清新诗意的文字翻译起来绝非易事。译者想要再现曹文轩作品的风格,需要充分把握曹文轩的儿童视角、苦难情感和对文字美的追求,把握原文在思想、情感和审美等方面的特质,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语言手段选择实现对原文的风格再造。对于曹文轩作品的翻译,译者不仅要再现原文的故事情节,还要使曹文轩独特的风格在译文中传承和保留,这样的翻译才能实现曹文轩作品所承载的道德教诲功能、情感培养功能和审美塑造功能,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儿童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接受。

[1] Cao, W. X.BronzeandSunflower[M]. H. Wang trans. London: Walker Books, 2015.

[2] Fowler, R.LinguisticsandtheNovel[M]. London: Methuen, 1997.

[3] 曹文轩. 青铜葵花[M]. 南京: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

[4] 曹文轩. 小说门[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5] 曹文轩. 曹文轩论儿童文学[M]. 北京: 海豚出版社,2014.

[6] 林语堂. 林语堂论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论文集[C].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7] 徐德荣,江建利. 论图画书翻译中的风格再造[J]. 中国翻译,2017,(1):109-114.

猜你喜欢
曹文轩葵花青铜
亲近厚实大地,疗愈澄澈童心
两袖清风
葵花王冠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葵花之门
葵花 外一首
葵花点穴手
曹文轩主编的书籍
曹文轩的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