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华,向 勇
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傩舞的保护与发展研究
王志华,向 勇
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610065。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推理法,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从物质文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对傩舞这一具有娱乐性和宗教性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进行阐释。研究认为:在物质文化层面,傩舞体现出人们对大自然的适应性和体育娱乐的需求。在社群文化层面,折射出人们对参与者欣赏尊重和观赏者价值观的要求。在精神文化层面,寄托人们的情感诉求。由此,提出进一步促进傩舞传承与发展的建议:转变观念,提倡傩舞的体育功效;注重传承人的培养,傩舞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结合体育旅游,开发傩舞市场。
文化人类学;傩舞;保护;发展
傩舞是一种历史悠久、具有祭祀作用的民间舞蹈形式,被誉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傩舞原有的面貌,傩舞中的诸多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逐渐消失在人们眼中。近年来,在国家加大保护力度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傩舞,其传承与发展仍有不少的问题。如后继无人、地域性和边缘化以及推广不足等等,都是亟需解决。习近平多次强调民族文化是中国梦的魂和根,要加强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因此,傩舞的传承保护刻不容缓。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傩舞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一方面更接近探讨其本质,另一方面将有力于傩舞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少走一些弯路,为其以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性的建议。
傩舞,又称“跳傩”、“大傩”,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当中,经过各地、各民族的创造,傩舞还有“舞傩”“鬼舞”“舞鬼”“玩喜”“滚傩神”等称谓。傩舞是傩文化的从系之一,中国滩文化的丛系,还包括摊的观念、摊的文化根基、滩舞、摊仪、滩面、帷坛(堂)、摊器、摊画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酬神活动和求子、滩戏、度关、摊神、医疗、娱乐、建房、超度法事等活动[1]。关于傩舞的起源,国内学者都一致认为它渊源于原始社会中的图腾信仰,是原始社会人们在祭祀仪式中进行的一种古老的逐疫祭祀舞蹈,蕴含着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傩舞的表演时间一般是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的人数大都为8至10人。在进行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面具,面具的角色包罗万象,既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及历史名人。乐器对于傩舞的表演至关重要,乐器的声音可以帮助傩舞表演者在整个过程中更好地控制表达内容、情绪,使傩舞显得即生动而又有魅力。在傩舞和乐器声音的协调一致下,蕴含着共同的情感内容形象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激起人们内心的感情。傩舞伴奏的乐器独具特色,通常多为鼓或锣等打击乐。
傩的起源大约在原始人的蒙昧时期,旧石器中晚期,原始人在狩猎活动中企望获得超自然的威力,以抵御恶劣的气候和袭击的猛兽,法术、巫术、驱逐术便由此而产生。在生产实践中,原始人逐渐将这三者融合起来,就形成了傩的萌芽[2]。后经过中国几千年历史朝代的沿袭传承至今,不仅形成了各种独具特色的傩舞表演形式,而且在历史的推进过程中吸收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因素。当下对于傩舞的解说甚多,大多认可曲六乙和江西傩戏学家钱先生合著的第一部《中国傩文化通论》中说:“傩是多元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艺术文化的融合体,是一个在时空上跨时代、跨社会、跨民族、跨国界的庞杂而神秘的文化复合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它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宠儿。”关于傩的分类,我国学者就巫傩的历史渊源、参与对象和活动场所,将它分为宫廷傩、军傩、寺院傩和乡傩四种类型[3]。如今,傩舞主要流行于我国广大农村,在重要节日、祭祀上仍能看到它的身影。其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可是因为多种原因的忽视,傩舞始终没有获得社会大众的重视。
一直以来,文化是人类学的基本概念。《现代汉语词典》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4]而泰勒对于文化的定义最广泛地被人们引用:“文化......是人们作为社会成员习得的复杂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其他的能力与习性。”[5]从泰勒的定义中,暗示文化是习得的,不是生物遗传的。文化是森罗万象的,包含的内容不只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在傩舞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合了各个时期、民族的特色,形成具有魅力的艺术形式,而且与人们的生产劳动、休闲娱乐、宗教信仰联系密切。借助文化分层理论的视角,李亦园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或技术文化(对自然)、社群文化或伦理文化(对他人)、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对自我)[6]。对傩舞的文化进行分层透视,研究傩舞在物质文化、社群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的表现,挖掘傩舞中蕴含的体育功能和价值。
傩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殷墟甲骨文时期。起初,傩舞的产生是来自于原始居民对于图腾的崇拜。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常遭受大自然带来的各种灾难。在这种情况下,人类为了消除自然破坏带来的恐惧和伤害,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来支撑。在人类自己力量单薄,难以对抗自然的情况下,象征勇猛的动物自然而然成为当时人们寻找帮助的依赖。人类开始观察飞禽走兽的动作形态,在总结自然界动物动作形式的同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舞蹈形式。此时的傩舞主要是向大自然“献媚”,祈求平安,获得大自然的青睐,表演形式十分简单,一边跳,一边嘴里不断呼喊。到后来,人们将武术动作和一些戏剧表演的元素融入到傩舞的节目中,不仅丰富了傩舞的表演形式,而且促使傩舞渐渐向娱乐化、世俗化靠拢。从这一过程来看,傩舞这种表演形式逐渐凸显出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傩舞,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这种物质文化得到大家一致认同。人们在参与和观看表演的时候,能切身感受到傩舞文化的魅力和价值。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傩舞的表演者来说,它具有祭祀祈福、娱乐功能,是对自我自然动作身体文化的不断加工,需要表演者极力向众神、观众展现身体动作美,颇有体育竞争性、文化性、功利性的特点。对于观看者来说,除了需要融入与表演者相同的情感诉求外,他们甚至充当“裁判”的角色。傩舞表演者在他们的建议和鼓舞下,将傩舞的艺术美和身体美表演得愈来愈淋淋尽致。在共同的文化信仰、诉求下,傩舞成为了将人们聚集在一起进行身体活动,文化交流的载体,折射出人们对于体育娱乐意识的诉求。
傩舞表演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且多数表演者都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人。虽然不受场地条件限制,但是在傩舞表演中,既有单纯的动作要求,又需要舞者头戴某个角色的面具。早期面具多为铜制,后来慢慢采用樟木或杨木进行雕刻而成。另外,不同种类的傩舞,面具的造型也各有千秋。以赣傩为例,现存有约400多种3000多个傩面具,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古朴浑厚的萍乡傩面、夸张奇异的婺源傩面、色彩亮丽的南丰傩面。可以说,一场傩舞的表演需要驾驭的东西对于舞者来说是不小的考验。通常在表演中还会有高难度的绝技演出,如踩刀梯、走火坑、捞油锅等。有时也会在表演中参杂一些武术动作,或飘逸自然,或刚劲有力,提升傩舞表演难度的同时,又为其增添了几分神秘感。这些表演让人们对舞者赞不绝口,同时也促进了傩舞的传播和发展。试想,在艰苦的劳动生产过后,选择某个节日,进行一场傩舞表演,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让劳累了许久的人大饱眼福,享受傩舞带来的愉悦之感,所以人们都对表演者抱以极大的赞美和尊重。
傩舞具有一定的宗教和巫术属性,是一种信仰、祭奠仪式、组织、制度、民俗活动。观赏者只有具有同样的生活背景,文化习俗,活动熏陶,才会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才会认同傩舞这种民俗的表演形式,激发出内心的情感。因而,对于傩舞的观赏者来说,只有融入到他们的民俗文化之中,才能更好地欣赏傩舞的魅力。
在过去,傩舞是祭祀祈福、驱鬼逐疫的体现。它是人们为了消除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向上天祈求的表现。每到指定的时期,就进行全民性的傩舞仪式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满足自身的情感诉求。在不同的历史朝代,每当遇到灾害时期,在统治者的推行下,傩舞甚至起到了稳定社会的功能。参与傩舞仪式活动的人都有着很强烈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一方面可以推动傩舞在当地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另一方面有些出于不良目的的聚集反而会对社会发展、和谐与稳定造成破坏。这从文化精神层面反射出傩舞的负面功能。当下,傩舞主要是作为一种民俗活动、娱乐表演形式存在,进行傩舞表演的人能获得一定的物质奖赏和荣誉。因此,这也促进了一段时间里傩舞的保护、继承和发展。以被誉为“中国古代舞蹈活化石”的江西南丰傩舞为例,在建国初期,挖掘、整理和创作了一大批节目。在南丰县1955年傩舞大会公演过后,获得极高的反响。多个节目还参加了全县、全省、全国的文艺演出。促使到80年代,南丰就有130个傩班,2000余人从事傩舞表演。随着时代发展,南丰傩舞又渐渐在全国舞台上展现风采,10多次参加全国的文艺演出。而更令人称赞的是,南丰傩舞也多次应邀到国外演出。但是,现如今,人们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脱离傩舞表演的舞台。在大众社会当中,人们对于傩舞的重视程度也始终不高。
傩舞尽管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遭受到越来越多不同因素的冲击。从事傩舞表演的人也越来越少,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要继承和发展傩舞文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
傩舞表演中许多动作如单脚跳、提膝、马步都与体育运动中的动作相关,从中可以看出傩舞中包含的体育元素。不管是何种形式、种类的傩舞,在进行表演过程中,舞者的身体各个关节、肌肉、系统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当下,傩舞在中国处于一个不被重视的地位,大家对其蕴含的文化价值认识度并不高。然而,文化是一个事物得以持续发展的命脉。为此,我们只有转变观念,让人们充分意识到傩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给傩舞应有的地位,傩舞的持续发展才会有一片好的土壤。传统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依赖于政府的投入,而是需要我们大家都加入到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去。对于傩舞,人们的观念都处于表面的认识阶段,并没有往深处挖掘傩舞的体育功能。傩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具有一定的符号意义和现实意义。大力提倡傩舞的体育功效,就是要吸引人们参加傩舞的活动,让人们体会到傩舞带给他们的不止只有快乐,还有健康。因此,转变观念,是傩舞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提倡傩舞的体育功效,是影响傩舞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人人都意识到傩舞将带给他们健康,那么傩舞的发展也会顺水推舟。
传承人是文化遗产的主体,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有效的形式就是注重对传承人的培养。众所周知,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傩舞这种传统的古老艺术形式,在新环境下受到了很大影响。傩班不断减少,傩舞艺人也纷纷转行,出现了傩舞传承人面对无人可教的地步。鉴于此,对于传承人的培养已刻不容缓。学校恰恰为傩舞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作为开展体育教学和活动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传统体育项目走进了学校,他们的优势也日益凸显。(1)丰富了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学校的体育课不在局限于传统的体育项目;(2)激发了学生体育课的热情。随着越来越多的元素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学生对于体育课的态度发生了良好的转变;(3)有利于培养新一代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学生在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容易形成民族自豪感。傩舞本身具有一定的娱乐性、锻炼性,不受场地条件限制,适合于各个年龄段学生学习。所以,将傩舞与学校体育结合起来,无论是对傩舞的发展,还是学校体育的开展,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适当开发少数民俗体育文化商业价值,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利于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7]。适当开发傩舞市场,是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迎合现代人们生活水平追求的需要。对傩舞市场的开发,既能创造出较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促使人们创作更多精彩的傩舞作品。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是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方式,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和推崇。将傩舞纳入到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实现傩舞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共赢。使傩舞在旅游的大潮中获得复苏,甚至“新生”。现在,许多地方都已经有成功的案例,如武术、舞狮、龙舟等,在景点旅游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这些传统民族项目通过与旅游结合,利用自身项目的特点,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益。结合体育旅游,既能向人们展示傩舞的独特魅力,使这项传统文化得以延续下去,又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利于傩舞的可持续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宣言》曾指出,文化多样性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且也是使我们拥有更满意的智慧、情感和道德精神生活的手段。古老的傩舞自原始社会起,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更迭,相传至今。其吸收了各历史朝代中优秀的文化艺术特质,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华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艺术财富。但是,在受到现代文明和相对来说先进文化的冲击,傩舞的群众基础越来越薄弱,文化生命力也开始走向枯竭,对傩舞的保护、继承、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毋庸置疑,通过挖掘傩舞的体育功能和价值,可以使我们重新认识到其具有的当代艺术价值。此外,与体育的结合也为傩舞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道路。如提倡傩舞的体育功效、傩舞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和结合体育旅游都将会促使傩舞更好地发展下去。
[1] 庹修明:黔东滩戏摊文化发掘、保护与开发[C].广州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11月24日.
[2] 曲六乙.傩魂[M]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2.
[3] 王兆乾,吕光群.中国傩文化[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13.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1427.
[5] Edward Tylor. Primitive culture[M].New York:Hamper&Row,1958(original1871):1.
[6] 载周星,王鸣鸣.社会文化人类学讲演集(上)[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7] 陈永辉,白晋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我国少数民族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03):79.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uo D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WANG Zhihua, XIANG Yong
Sports College of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China.
Through the theory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exorcist and religious folk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terial culture, community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 through the theory of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study argues that, at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level, exorcism shows the adaptability of people and the need for sports and entertainment. At the level of community culture, it reflects the demands of the participants for respect for the values of respect and viewers. In the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evel, sustenance of people's emotional demands.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xorcist dance: to change the concept and to promote the sports effect of exorcist dance;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inheritance, the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exorcism dance and school spor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xorcist dance market with sports tourism.
Cultural anthropology; Exorcism dance; Protection; Development
1007―6891(2018)03―0095―04
10.13932/j.cnki.sctykx.2018.03.26
G80-054
A
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