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欢
壮拳传承治理特征、路径
唐明欢
钦州学院体育教学部,广西 钦州,535011。
壮拳源起壮民农耕生产生活,兴于战争,久经战争洗礼,具有杀戮性拳术。壮拳内容极其丰富,有壮拳套路35个、器械14个、对练套路2个,具有典型代表的有擒功大王拳、霸王锤、梅花椿拳、八卦榔棍对练等等。壮拳流传至今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被广西定为武术保护和发展的重点项目。作为壮民族文化实践载体与文化瑰宝,研究壮拳传承治理的特征、路径,具有重要学术积累价值。
壮拳传承特征路径
壮拳的动作彪悍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清晰准确,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秆拳时结合使用壮语发音,借声气摧力。该拳种采用“站椿”、“打沙袋”“打树椿”“走梅花椿”“七步铁线基本椿功”等功法练功。壮拳讲求以重创致残对手为原则,除拳打、脚踢、肘击、膝击、肩挑、头撞等技法外,还有口咬、挖眼、锁颈、插阴、碎骨等以杀戮灭敌为主的拳技。壮拳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遴选壮拳内容,遵循传承路径原则。(1)套路;结合中国传统武术套路,融合南拳,洪拳、蔡李佛拳求同存异。凸显其功架特征,沉实稳健的表现形式,摈弃笨拙的象形形态,迎合现代武术套路竞赛规则,适应现代武术的审美情操。(2)格斗术;现代东西方格斗术百家齐放,西方的拳击,柔术,东方的跆拳道,空手道,泰拳等百家争鸣,壮拳具有典型的杀戮拳术,实战性突出,充分发挥拳打、脚踢、肘击、膝击、等技法外,革除肩挑、头撞、口咬、挖眼、锁颈、插阴、碎骨等以杀戮灭敌为主的拳技,适应现代竞技规则,重登竞技舞台。(3)武舞;武术与舞蹈的结合开创武术发展的先河,将壮拳民族特色服饰,音乐等元素结合,传统文化转向现代化文化,适应现代民族需求,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与竞争力。
非物质载体:传承人,传播壮拳文化,使之不断延续下去的个人或群体就是传承者,传承人是壮拳发展的核心要素。审核壮拳传承人的标准,遴选与培养壮拳传承人,直接影响壮拳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赋予权力:传承人角色定位,传承人作为传承的载体,明确传承人社会地位,给予传承,讲学,学术研究,传艺等政策支持,提高生活保障,经济资助。(2)明确义务,落实责任:传承人就是壮拳的“名片”,不但要继承掌握壮拳的知识与技艺,将其延续下去,还要通过各种有利的途径来传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传播与创新中,传承者发挥自身价值与能力,做到壮拳的实践者,而不是言论者。
物质载体:壮拳文化的原生态物质的保存,是壮拳的民族特色。语言文字的族群特性,练习场所的农耕性,器械的庞杂,套路繁多,对壮拳种进行了全面记载,传递了壮拳文化,对壮拳武德风范、族群崇拜和生活诉求作了深刻的解读,是壮拳传承的重要成果。
1.3.1 自然传承 壮拳文化有原生态文化和次生态文化之分,产生于农耕生活,盛行于战争杀场并流传至今,古壮拳完全保留原生态文化,延续其古朴,笨拙动作,以杀戮灭敌为技术特点。
而“舞武壮拳”在古壮拳上与舞蹈音乐等元素的新文化融合创造“次生态文化”。自然传承意识到保护与传承原生态壮拳的重要性,而对壮拳的保护主要以自然保护为主,目的在于保留原汁原味的武术文化。
1.3.2 经济传承 壮拳与搏击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与利用壮拳文化特色,创造良好经济效益,是壮拳文化保护的另一种手段。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中,武术融入市场,武林风、昆仑决等商业赛的开辟,供给壮拳等传统武术新的发展机遇。壮拳民族特色文化融入旅游业,壮拳民族特色显著,语言,服饰充满壮族少数民族风情,在旅游产业中传承与弘扬壮拳,在市场中寻求壮拳的植根土壤。
1.3.3 自主传承 壮拳的传承有静态传承与活动态传承之分,静态传承注重原生态壮拳的挖掘,整理。动态传承主体主导壮拳的可持续发展。植根于民间传承人在壮拳的传承中起到主体作用,传承人自主性的发挥对壮拳文化的传承效果起决定性作用。政策引导,商界,新闻媒体及其学术界对壮拳关注,掀起壮拳发展的新高潮。
1.3.4 整体传承 壮拳传承力求整体性,壮拳套路35个、器械14个、对练套路2个形成较为完整的技能体[1]。该体系的主要内容套路种类、习练方法、技法运用、练习口诀、传承制度、理论体系、武林轶事、门派典故、礼节仪式等,缺一不可。对这些要素进行传承,必须基于壮同胞民间文化,壮拳的整体传承要以壮拳的产生背景为基础,产生于古代农耕文明时期,兴与战争,要依赖民间文化,从而在传承中保护壮拳文化的特色,发扬壮拳民俗风格。
传承基地是壮拳文化生存的重要环境,植根壮拳文化生存发展的平台包括民间武馆校,学校,体育赛事,旅游景点,网上多媒体自媒体等。
在现代经济全球一体化中,文化的碰撞愈发强烈,主流文化引领世界潮流,民族文化边缘化,传统文化的没落。汉族文化占领壮族地区的文化主流,壮族文化逐渐边缘化,而此导致壮族文化的自信心缺失,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在当今两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增强两族人民的文化交流,更多的汉族人民认知,了解壮族文化,体验壮族人民的热情,参与壮族人民的节庆活动,推进族群文化的交融。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构建多元一体文化,增进壮汉民族文化认同。
壮拳的本质属性战争性,斗争性以杀戮为目的的拳术,其动作古朴,拙力,招式变换的风格是战场杀戮格斗需要,观赏性差[2]。其传授的方式主要靠口传身授,并且具有显著的宗族本位主义思想,由于历史原因,单靠状语进行传承,没有系统的文字,书籍,传承的方式具有显著的自闭性。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壮拳的攻击性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言传身授的方式已经被社会所淘汰,人们更加需要的是集健身、防身、修身、娱乐表演的运动项目。因此,壮拳的传承不是在其如何保护,而是应该自身根据当代社会的发展,进行动态的更新。变革其技术特点与从新梳理其内容,整理其文字与书籍,结合当代的多媒体与自媒体技术,合理科学的进行汇编,充分利用武术进校园活动,促使壮拳成为广西区内地域性拳种在地方性学校进行开展。
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类思想意识的转化,基本的物质生活得以保证,壮拳作为地域性民族文化,充满了独特的民族特色,体现了壮族人民的热情与豪爽。现今,壮拳需要走近生活,贴近自然,进行自我革新。壮拳源于生活,现需要回归生活,将壮拳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大众健身的一种方式;壮拳具有坚强,尚武崇德的优秀品质,发扬其优秀品质,在生活中弘扬优秀文化;壮拳融入旅游文化,壮拳拥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旅游景点以表演的形式融入生活,彰显其魅力。
壮拳通过民族特色产业化的方式,将“久居身闺”的非遗入生产,带进当下的日常生活,形成旅游、文创、大师讲学工作室等一系列与人们息息相关的产业链。壮拳需要创造经济价值,才能找到生根的土壤,结合现代体育,壮拳文化的开发与融合,选择现代人们能够接受的产业文化,让壮拳有人练习,有人欣赏,有人阅读做到壮民族的“活文化”,保护更重要的方式是践行。
壮拳的传承并不在于一味的保护,更重要在于传承发展。传承应多元化,多途径进行推广与传播,在践行发展的过程,健全评价机制,归结壮拳的可持续发展。
图3 壮拳传承路径新机制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传播者、继承者和发展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壮拳的传承单一靠传承人的口传身授是完全满足不了需求,逐渐将壮拳推向边缘化。壮拳传承人的逐渐老龄化,传承思想格格不入,地域分布广泛,传承人之间缺乏交流,门派之争突显。传承人大部分生活在偏远农村山区,农村空穴现象突显,拳师地位弱化,职业角色转变,无拳可教,无人学拳。在挖掘壮拳与保护传承人的溯源同时,更重要将其推广传播。传承人作为壮拳文化的载体与文化名片,注重传承人的包装与打造,重拾传承人的社会地位,作为壮拳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的凝聚纽带,壮拳传人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到壮拳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提出“乡”“馆”“校”的结合,在我国新农村健身日益兴起,农村更加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广场舞的逐渐兴起,提供了农村体育发展的空间与着根的土壤。壮拳创新的同时借鉴其宝贵经验,让村民走出来,形成习拳练武的民风民俗。“馆”在地方乡镇,城市各种武馆校的推行,跆拳道馆的风靡开展,壮拳受到外来文化的夹击,退出了市场竞争的舞台。壮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强自身体育的更新,加大民族特色宣传,创建自身品牌效应,实现一地一“馆”,形成名片文化效应。一校一拳,地域性拳中在地方性学校进行传播的途径的开创,广西壮族自治区有批量的民族中小学,有具有特色得民族大学。民族中小学作为壮族发展的重点单位试点,在民族学校建立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操。民族特色大学建立独立的壮拳协会与壮拳研究所,做到壮拳的践行着与文化传播中心,培养传承人,在壮拳的发展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做好壮拳传承人老、中、青的纽带。在高校成立壮拳研究中心,壮拳文化与学术探讨的沃土,加强壮拳文化的自我更新,建立壮拳文化品牌,进一步增加民族文化自信。
在体育生态如此繁荣的今天,互联网与体育也是大势所趋,APP软件,视频、直播、体育新闻占住了移动互联网的前沿。壮拳的发展需紧随时代的前沿,做好时代名片,通过多媒体,自媒体让许多人了解、认识壮拳、参与壮拳的活动。在互联网平台通过宣传壮民族特色,展现壮拳风采,弘扬壮族文化。提供壮拳社交平台,打开门户壁垒,增进壮拳爱好者与练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好创建壮拳新形态生存空间。
政府担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在壮拳的保护与发展中起主导地位。政府相关部门在政策上的引导在壮拳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地位,政府的经费支持是推动壮拳发展的动力输出。在依托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民间组织成立壮拳单项协会,给与壮拳传承人社会地位,通过壮拳协会,开展壮拳的赛事推广,培训活动。
壮拳内容丰富,特征显著,伴随着广西壮族人民的生活生产,守护家园,具有显著的民族特色,在广西壮民族地域流传广泛,并流传于东盟地区。壮拳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宝库,理应充分利用其实战性,民族性,着重地域优势融合发展。摒弃宗教迷信,解放自闭性,使本质活动态化科学化发展。加强技术的革新与梳理,汇编完整的理论体系,促进壮拳的普及和发展。挖掘壮拳现代价值属性,彰显民族特色,让壮民族成为壮拳“活文化”的阅读者与践行者。
[1] 杨尚春,李胜恒.壮族武术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内涵[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02):127~128.
[2] 杨 琴,吕 伟,李 悦.广西壮族武术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6(04):34~35.
[3] 陈远璋.璀璨的南疆文明——广西文化遗产巡礼[J].中国文化遗产,2008(05):10~27
[4] 董逢伟.河南心意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机制研究[D].湖北大学,2012.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of the Inheritance and Governance of Zhuang Quan
TANG Minghuan
Dept of P.E. Education, Qin Zhou University, Qin Zhou Guangxi, 535011, China.
The Zhuang Boxing's origin of Zhuang people farming life, Xing in the war, a war with the killing of boxing. The Zhuang Boxing's content is extremely rich, Zhuang boxing 35 instruments, 14, 2 of the exercises, the typical power fist, King has a hammer, Methuen boxing, Bagua Chun Lang stick to practice etc.. Zhuang Quan has a complete set of systems, which has been designated as the key project of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Wushu in Guangxi. As the carrier of cultural practice and cultural treasures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t is of important academic valu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s of the inheritance and governance of Zhuang Quan.
Zhuang Quan Inherit; Characteristic; Path
1007―6891(2018)03―0099―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3.27
G852.19
A
2018-01-14
2018-06-02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东盟推广与文化适应研究(16CTY022);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壮拳文化流变的民俗地图集研究(KY2016LX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