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纪江,何仲涛,邵 平,李 航
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现状与发展思考——基于成都市的发展分析
李纪江,何仲涛,邵 平,李 航
四川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41。
通过实地调研,利用文献资料法,结合成都市各级国民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工作现状进行探讨,分析基层站点运行困难的原因以及存在的主客观问题。研究表明: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存在政策导向缺失、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体医结合力度不够、主动健康意识不强等问题。建议以舆论宣传为导向,增强科学健身意识;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整合资源,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充实体质测定体系、完善科学健身指导平台;积极推动“体医结合”,共同促进市民健康管理。
体质测定;科学健身;现状;发展
习近平主席提出“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1]:完善国民体质测定制度,为群众提供体质测试服务,定期发布国民体质测定报告;加强体育运动指导,推广运动处方,发挥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同时,也将国民体质测试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为进一步加强大众健身科学指导、加快推进群众体育科学化进程、切实提高成都市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至2017年底,成都市已在22个区(市)县陆续建立了国民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基本实现全市体质测定数据的上传、统计、分析、管理功能,国民体质测定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它们既是提供科学健身指导的重要平台,也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专门成立调研组,多次到成都市部分区(市)县体育系统进行专题座谈、实地了解,并前往广州、上海、满洲里等省市县考察、学习,针对成都市开展体质监测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现状,以及影响市民体质提升的因素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发展建议。
近年来,成都市以“推动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实施市民体质提升计划”为主线,以探索构建与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以倡导市民培育健康生活方式为重点,通过统筹设施建设、品牌打造、组织培育、健身指导、需求激发等措施,推动市民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目前,全市体质测定工作在硬件配置、人员技术、经费保障、工作环境、工作成效方面已处于全国先进行列,实现了区(市)县体质测定工作全覆盖,正在加快乡镇体质测定工作的开展,有效推动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但是,调研表明,成都在市民体质状况、体质测定工作和科学健身指导方面存在着许多的不足。
国民体质测定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人体体质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从而评价个人的身体状况,它是从人体机能素质的角度考察机体的健康状况,为体育锻炼与运动健身提供科学的指导性意见[3]。
目前,成都市多数国民体质测定站点的任务还停留在被动检测阶段,仅完成每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任务,简单地进行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上传和管理,而促进体质测定向实际应用转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太少。究其原因主要有几点,(1)硬件设施缺乏,由于经费支持不够,多数国民体质测定站点只配备了基础的检测设备,测定设备单一,评测指标较少,可提供的科学健身指导缺乏;(2)考评制度缺乏,没有将科学健身指导工作纳入年度考评体系;(3)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及常态化的体质测评机制,主动服务意识不强,科学健身指导体系也较为薄弱。
成都市区(市)县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大多数建立在体育馆或体育中心内,站点日常运行均由体育馆或体育中心工作人员负责。还有部分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没有固定的测试场所,只是在每次测试之前,由当地体育部门组织人员完成监测任务。区(市)县体育部门工作人员中大多数没有体质测试相关专业背景,可以进行体质测定工作,但无法完成后续科学健身指导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是目前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遇到的难题,导致科学健身指导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截至2017年底,成都市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30 000余人,但是社体指导员服务明显不够,能够定期在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服务的社体指导员更是寥寥无几。站点人员流动性大,多数为监测工作前临时召集和临时培训,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人员培养机制。
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的管理制度亟待建立。如浙江省在2013年便出台了浙江省省级站点的创建标准[5],要求每个站点需配备经过培训合格的综合性社会体育指导员10名,经过培训合格的国民体质测定社会体育指导员6名,其中高级国民体质测定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专兼职均可)。这种专业技术人员与站点的结合方式,既能提高站点的科学性,也能将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发挥起来。
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涉及经费保障、人才管理、对外宣传、体医结合、培训指导等,需要充分的政策保障。目前,较为普遍的问题为,(1)涉及市民体质状况与健身意识的“体质总体达标率”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指标未纳入政府考评,区(市)县体育行政部门没有充分重视此项工作;(2)部分区(市)县提供的经费仅能保证年度监测任务,没有相关配套的运行经费保障日常体质测试和科学健身指导开展,市民受众面较小,知晓率较低,参与度较差;(3)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没有配置要求,人员及设备配备明显不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无专职人员负责日常运行管理;(4)、社区、乡镇基层组织未直接参与,无相关部门的有机结合,缺乏长效运行机制;(5)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均由体育部门负责日常运作和工作开展,与卫生部门、教育部门工作联动性还不够。
“体医结合”健身模式目前处于摸索阶段,有部分省市进行了不同的尝试。上海市嘉定区2009年初在马陆镇试点开展“体医结合”,通过以点带面,在区内复制推广,形成了“1+1+2”的糖尿病运动干预社区工作模式(即每个糖尿病运动干预点配备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1名社区医生,2名糖尿病自我管理小组组长)。经过8年的努力,目前区内共建立糖尿病运动干预点26个,近600人参与。糖尿病人在医生和社体指导员的带领下,坚持开展每周3次每次30min以上的体育锻炼,患者们的血糖控制渐有成效,并逐渐形成常态化的科学健身习惯。
2006年江苏苏州在全市实施用医保卡余额购买健身服务的办法,只要市民医保卡内余额超过3 000元,就可以将一定的额度转移到健身卡上,使用健身卡到指定的健身场馆进行体育锻炼。2014年5月第一家江城健身E家“五位一体”健身站在武汉开业,开创了“体医结合”在社区的试点,预计到2020年,按照“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专业团队经营”的模式,全市将建成约50家集“运动健身、体质测试、健康管理、健身活动、宣传培训”五大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社区体育服务中心,以每天低至一元的收费吸引、引导广大市民参与健身运动,提供身体素质、形态机能、心肺功能等十余项体质检测服务,并通过专家科学指导和云数据管理系统进行市民健康管理,为广大社区居民、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健身指导和服务。这些“体医结合”的尝试和探索为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思路。
目前成都市各级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在“体医结合”方面尚未起步。基础设施及技术力量非常欠缺,没有实用、有效、科技化程度高的监测设备和评估指标以及进行干预的条件与方案;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
同时,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尚未与医疗卫生部门合作,缺乏政策支撑与合作机制,由于我国体育和卫生部门没有行政隶属关系,都是各自为阵,各自制定各自的工作规划,在各自部门内部设立相互联系的处室或者科室,使得在工作联系上不够紧密。对于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等因素,导致最终无法推动、实施体质测评、健身指导、医学预防、运动干预的“体医结合”模式。
开展国民体质监测是衡量全民健身成果的一项重要标准[5],但现实中,存在较多民众对体质监测和医疗体检的概念分辨不清、锻炼科学性不够、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只有深入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加强国民体质监测舆论宣传,才能让科学健身意识和知识深入人心。
目前,成都市民获取体育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互联网”和“书刊、报纸”,人数百分比分别是38.7%、18.6%和18.3%[7],因此,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书刊报纸宣传主动健康理念,是提升市民健康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依托人才。目前,“体医结合”是大势所趋,相关人才的培养也迫在眉睫。(1)首先,应从医学类高校和体育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方面思考,课程设置应涉及医学、健康管理、运动技能指导、营养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实现体育学科与医学学科的交叉融合,发挥各学科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培养既懂医学又能指导健身运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8]。(2)目前大学生招生规模日益增加,但大学培养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建议将行业协会纳入到“体医结合”人才培养的系统中来,充分发挥其培训优势。从薪酬待遇、专业技术晋升等方面考虑,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进行适当的奖励和扶持,促使他们愿意到基层去工作。把体育技能和科学健身相关理论知识作为社区医生上岗培训的内容之一,充分发挥社区全科医生在“体医结合”中的重要作用。
健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遗传是先天因素,生活方式、医疗水平则是后天因素,其中医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健康中国的建设不应只局限在卫生部门或者是部门之间的权限职责,而应该以人为本,以健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健康水平为目的,以大健康的角度,形成国家层面的协同发展机制。
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与联动机制,采用行政手段加大区(市)县工作经费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推动“市民体质提升计划”中的作用。督促区(市)县建立、完善设备齐全、人员专业、内容丰富的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颁布各级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站点)的建设与运行标准;完善投入方式,评估投入效果,提高工作效益,并采用购买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建立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实施各级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站点)的分类管理,增加科研专业人员序列,改革、完善运行管理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
建设国家级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中心,引进科学健身指导专家服务系统,聘请专家团队参与组织管理与运动健身指导。并针对特定人群(如马拉松、健步走、夜跑、登山、广场操舞、自行车、户外运动、羽毛球、网球、篮球、足球等人群)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与运动风险评估,完善常态化运转机制。
重点打造区(市)县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并向街道、社区、乡镇延伸。增设与体质健康相关的指标,如运动能力、身体成分、骨密度、动脉硬化和亚健康等内容,扩展体质测试与评价的深度与广度,并配套综合数据评估系统、运动处方辅助系统等专业化管理软件,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为市民健身提供安全保障。
实施科学健身指导全覆盖。以村镇、社区、单位为覆盖目标,利用低收费、免费的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设立科学健身指导站点,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协助社会体育指导员建立“体育锻炼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各类运动健身培训与指导,帮助市民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并将科学健身融入日常生活。
体医结合的可行性已经在北京、苏州等地得到了证实,但是目前“大家都在摸索,只是步伐太小了,如果想尽快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需要国家给予更多的投入”[9]。
政府应该搭建“体医结合”的运作平台,提供相关资金支持、规划协调和政策导向。可以在社区尝试建立“体医结合”试验区,探索多样的合作形式,鼓励支持民间组织参与到“体医结合”中来。
深化“体医结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实行“主动健康”计划。为部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配置体质测定设备,举办“运动处方”专题培训班,让社区医生和健身指导员能够针对不同人群和个体特征制定科学、实用、符合个体需求的运动处方。同时引进较为成熟的远程健身指导服务系统,为社区医生和健身指导员提供技术支持。
目前,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工作存在体质测定与科学健身指导脱节、“重检测,轻应用”现象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专业队伍建设落后、多方联动缺乏、有效支撑不足、“体医结合”健身模式处于初始阶段等问题,建议以舆论宣传为导向,增强科学健身意识、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整合资源,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充实体质测定体系、完善科学健身指导平台、积极推动“体医结合”,共同促进市民健康管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Z].国发,(2014)46号.
[2] 龙佳怀,刘 玉. 健康中国健身背景下全民科学健身的实然与应然 [J]. 体育科学,2017,37(06):91~97.
[3] 刘志学,王东良.国民体质、健康干预的构想[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1(02):98~102.
[4] 陈 筝.成都市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与对策研究[J]. 社会体育学,2015,34(05):190~191.
[5] 朱小烽,陆 跃. 省级国民体质监测与健身指导服务平台建构体系研究—基于浙江省28个省级站的发展分析[J]. 体育科技,2015,36(05):101~103,107.
[6] 李良明,蔡建光.科学健身视阈下“体医结合”建设模式的驱动因素鱼提升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17,36(05):377~379.
[7] 何仲涛,张艺宏.2015年四川省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报告[R].2017~3.
[8] 赵振浩.有关“医体结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1):147~149.
[9] 李国平.“健康中国”需要一张运动处方[N]].中国青年报,2016~03~14(8)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Physical Fitness Measurement and Scientific Fitness Guidance——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Based on Chengdu
LI Jijiang, HE Zhongtao, SHAO Ping, et al
Sichuan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Chengdu Sichuan, 610041, China.
According to field investigation,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physical fitness monitoring and fitness guidance service stations, analyzed the reasons for difficult operation and the subjective, objective problems. Research show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policy orientation, serious deficiency of compound talents, inadequat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and sports and lack of awareness of active health consciousness. Suggestion put forward are as followed: with consensus propaganda as the guidance, strength the consciousness of scientific fitness activitie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compound talents, integrating the resources and promoting the policy guarantee system; substantiating the physical fitness measur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platform of scientific fitness guidance; actively promoting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al and co-promoting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health.
Physical fitness; Scientific fitness; Status quo; Development
1007―6891(2018)03―0048―03
10.13932/j.cnki.sctykx.2018.03.13
G804.49
A
2018-03-05
2018-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