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洪生 福建省建宁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福建建宁 354500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山羊支原体肺炎,是由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疾病,该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患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与患羊直接接触或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气候骤变、阴冷潮湿时容易诱发该病。当羊舍卫生不良、羊只体质瘦弱、营养缺乏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临床症状主要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病例一般病程为10 d左右,发病初期体温升高,咳嗽,胸腔有淡黄色液体以及纤维素性肺炎。慢性病例病程一般可持续2个月左右,体温正常,后期有脓性鼻液,胸腔内有大量黄色液体,肺部与心包发生黏连等,对山羊养殖业影响很大。现将一例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与体会报道如下。
建宁县某养羊场,采取舍饲加放牧的方式饲养山羊,存栏约600只,其中母羊近300只,种公羊11只。该羊场于2018年3月底开始出现羔羊陆续死亡,母羊出现流产,到4月21日已死亡羔羊46只、其他日龄羊11只,母羊流产7胎次。
该羊群体况中等偏下。患羊体毛粗乱,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41~42℃,部分羊出现咳嗽、呼吸不畅,有的患羊流清鼻液,并出现怀孕母羊流产现象,流产母羊体温升至40~41℃。病情严重的患羊出现卧地不起,呼吸困难,鼻流脓性分泌物等。
病死羊主要病理变化表现在胸腔,可见胸膜表面粗糙,有纤维素性附着物,与胸壁黏连;胸腔积有淡黄色液体;肺部呈现纤维素性肺炎,有的部分肺萎缩、变硬,严重的出现肝样病变,与胸壁黏连;心包浑浊,有纤维素性附着物,心肌苍白、柔软,心包有积液;气管、支气管有泡沫性黏液,有的带有血丝;支气管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4.1 细菌学检查 无菌采集患羊的肺组织、胸腔积液、淋巴结,先在支原体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 d,再把培养物接种到支原体的固体培养基培养,2~3 d观察1次,出现单个菌落后再挑出接种到支原体液体培养基中纯化,连续纯化3次。将纯化的菌落接种到支原体固体培养基培养7 d,长出了针尖大小的菌落。对菌落涂片和姬姆萨染色[1],1 000倍显微镜观察,发现点状、丝状等多形性菌体。
4.2 血清学检查 采集3只病程较长的患羊静脉血,按常规方法分离血清,根据山羊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诊断技术标准 (GB/T 34720-2017)[2],用 96孔的聚丙乙烯反应板做间接血凝试验。结果3份样品血凝效价均大于1∶8,判定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血清学阳性[2]。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死羊剖检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经实验室检查后确诊该病为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6.1 隔离治疗 将患病羊只关至独立的羊舍圈养,进行隔离治疗。每头成年羊用鱼腥草注射液10 mL配合酒石酸泰乐菌素粉针1支(6.25 g/支)以及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 mL,一次性混合注射,小羊和哺乳羔羊为以上用量的1/2~1/4,1次/d,连续7 d为1个疗程。第1个疗程过后没有增加死亡病例,对还没有痊愈的羊只隔1周左右再用药1个疗程。其中,隔离治疗患羊共73只,出现4只死亡,其他全部痊愈。再隔离观察1周后方与其他羊混群饲养。
6.2 全面消毒 对整个羊场进行卫生清理,对圈舍及饲养用具用0.1%百毒杀溶液进行全面消毒,对病死、淘汰的羊只进行深埋处理。
6.3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羊舍的防寒保暖,对全群羊增加优质青贮草料的供应,夜间补饲配合饲料,保证充足的饮水等。
通过采取以上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疫情。一周后,没有再出现新增病例。
1)目前,在我省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流行范围较广,当羊舍卫生不良、羊只体质瘦弱、营养缺乏时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尤其是放牧的羊群发病率更高,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一旦发生该病要及时进行隔离,选用有效药物按疗程进行治疗。冬春枯草季节要合理补饲青贮饲料和精料,保证羊群适当的膘情;入冬前要注意做好羊舍的防寒保暖和羊群驱虫工作,加强羊舍的日常清洁卫生和消毒,为羊的健康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据资料报道,引种环节最容易传入该病。养羊户在确需引种时一定要从正规的养殖场引种;引进的种群要在单独的区域建设隔离舍,进行 1个月以上的隔离观察,确保健康后方能进行混群饲养。
3)做好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免疫接种。用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灭活疫苗,每6个月免疫注射1次,大羊5 mL/只,小羊3 mL/只,免疫接种时需保证疫苗的质量和剂量,观察羊群,健康的羊只方可注射[3]。
4)做好羊场的生物安全工作。禁止外来人员随意进入羊场。做好羊舍、人员和饲养器具等的消毒工作,生产中还需做好临床的巡诊工作,及时发现患羊,做到及时隔离,避免疫病的传播扩散[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