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建设与大学软实力协同发展刍议

2018-03-31 10:14程贞玫
关键词:实力智库大学

程贞玫 郝 宇

(1. 福州大学社科处, 福建福州 350116; 2.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战略部署。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离不开大学软实力的建设。世界大学发展历史证明,一流的大学总是软实力和硬实力并重,在优秀软实力的协助下,硬实力会展现出更强大的力量,让大学在竞争之中占领制胜的高地。高等教育内涵式的发展,需要硬实力的打造,更需要软实力的发展。如果说,硬实力是学校的躯干,软实力是学校的灵魂,[1]那么,在强健体魄的同时,“灵魂工程”必不可少。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硬实力增长明显,在硬件配套、重点学科建设、前沿领域研究、招生数量等方面成绩斐然,但原始的创新能力仍有一定欠缺、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不足、人才培养不尽如人意、社会服务能力以及文化传承创新上还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同时在办学理念、大学精神凝练、办学特色塑造、声誉品牌等同国际一流大学相比,还有一些差距。这些问题最终要通过大学软实力的发展提升来加以解决。

大学软实力的打造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配套和财政资金的投入管理,也需要高校师生长期细致的努力;既需要学术界对大学软实力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缜密系统的思考,也需要借助具体有效的发展策略。其中,高校智库建设是提升大学软实力的良好契机和有效途径。

一、高校智库建设与大学软实力的协同发展

智库,是一种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的研究,在与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建议。智库以成为沟通知识与权力、架设科学技术和政府决策的桥梁为目标。[2]当然,智库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有着多元化的存在形态,但大体而言,智库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组织,其主要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桥梁”:学术界与政府的桥梁、学术界与社会的桥梁、国家与世界的桥梁。在欧美国家,智库发展处于较高水平,其高校智库的发展也相当成熟。如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公共政策中心、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等,在一些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具有显著的政策影响力。欧美高校智库,倚靠大学学科齐全的优势和丰厚的学术资源,在理念上也别具一格:“他们不太强调即可改变现实,更倾向于通过研究理解问题,获得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在必要时向决策者提供咨询意见。”[3]

(一)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兴起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推进科学发展和民主化发展的道路上,在诸多领域和层次上都对优质的信息来源和决策建议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从而促进了中国特色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并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从2004年提出“思想库”建设开始起[4],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一直强调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校发挥智库作用,积极参与决策与咨询[5];2012年,教育部提出高校推进大学智库建设的意见[6];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了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并提出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组织形式。[7]这个计划的发布,为高校智库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优渥的政策环境,标志着我国的大学智库建设正式进入轨道。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见》对推动高校智库的发展完善有专门论述:“发挥高校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推动高校智力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深化高校智库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整合优质资源,着力打造一批党和政府信得过、用得上的新型智库,建设一批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软科学研究基地。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全球和区域问题研究基地、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8]

2018年2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2017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该报告显示,从入选综合影响力前100位的智库类型分布看,国家党政军/科研院所智库有16家、部委直属事业单位智库有30家、社会(企业)智库有21家,高校智库有19家。其中高校智库的平均排名在50左右。[9]近年来,国内一些知名院校建立了一批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外交、经济政策的研究机构,并开始于世界顶级智库建立各种关系。有学者估计,我国目前拥有七百余家智库机构,政府直属的有约占三成。我国官方智库对公共政策、社会热点等官方关注内容的研究较为广泛,其影响力远高于高校智库。高校智库建设虽然数量不少,但堪称高水平智库的较少,高校智库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得并不紧密,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虽然高校智库在专业问题上的研究有较强的说服力,但因现在仍缺乏成熟连贯的运营模式,受制于相关团体机构,独立性不强,除了申请研究课题或者完成相关单位分派的任务之外,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尚存较大空间。

(二)高校智库与大学软实力的建设目标相契合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智库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大学软实力的提升也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大学软实力的建设具有丰富的内涵。但一般来说,其包含以下六个方面:“大学文化、大学品牌、信息素养、人力资源、制度模式和社会服务。”[10]教育部2014年《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明确了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即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指出应当建立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高校智库组织形式。这样的功能定位、组织形式与大学软实力的内涵高度契合。

首先,高校智库深入参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之中,在国家和区域重大经济社会战略决策中扮演重要角色,以专业化的视角和研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出“高校的声音”,引起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关注,使高校的品牌得到进一步打造。

其次,高校智库的建设有助于推动高校的文化交流和建设。新型特色高校智库在公共外交上扮演着独特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提及要通过智库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交流与人文合作,如:“我们要加强中非两大文明交流借鉴,着力加强青年、妇女、智库、媒体、高校等各界人员往来,促进文化融通、政策贯通、人心相通,推动共同进步,让中非人民世代友好。”[11]“各类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人文合作项目百花纷呈,人们往来频繁,在交流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12]“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13]可见,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有助于扩大与推进高校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人文合作,进而促进高校自身的文化发展。

再次,高校智库的建设有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过程中,高校智库专家参与到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工作之中,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也可以参与到高校智库的研究工作,形成了政产学研用之间人才的交叉流动,促进了人才的发展。同时,高校智库通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在不断创新、取得科研成果的同时,也成为教书育人的大课堂,学生和青年教师在参与智库建设中得到全面锻炼,提高本领、增长才干。

复次,高校智库建设有助于高校创新管理机制。智库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智库建设必然要打破原来的高校院校专业条块分割的格局,重新组建多学科背景、老中青相合的研究团队,以便联合攻关,优势互补。同时,高校智库建设过程还要努力制定配套的考核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和资金分配机制。这些新型研究团队的组建和配套机制的制定,将进一步促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

最后,高校智库架设起高校与社会、政府之间的桥梁,进一步推动了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高校智库结合了高校“独立自由”理念与智库服务社会的志向,建构起一个合作发展、交往互动的新型组织和长于协同增效的组织空间,使学术蕴含的思想得以传播、成果背后的经验得以运用,化解学术与实践之间的“隔膜”,推动社会共同进步,成为高校学者与社会之间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因此,对于高校来说,一流的智库不仅彰显着高校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更直接推动了高校学者表达、学术成果转化以及学科体系建设。因此,高校智库是高校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软实力的提升也同样能为一流大学智库的建设提供温床。因此,将高校智库建设作为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是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二、高校智库建推动大学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实现路径

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功能定位与大学软实力的发展目标相契合,但是也必须看到,智库与高校仍存在一定的区别。智库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研究为主要研究对象;高校以人才培养为己任,在学术研究上,更注重学术研究的自由度、独立性和专业性。因此,要实现高校智库与大学软实力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深入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方式方法、完善激励机制,在智库平台的建设和打造过程中,实现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一)创新人才培育、管理和激励机制

要实现高校智库与大学软实力的协同发展,人才是关键因素。人才的活力取决于机制。因此,创新高校人才的培育和管理机制,是建设高校智库、提升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保障。2018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14]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创新人才培育和管理机制,使高校智库成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良好平台。

1. 组建复合型人才队伍

首先高校智库应努力组建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智库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导向,而现实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研究力量的共同参与。高校智库应该立足于高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围绕重大现实问题,召集组建高校跨学科和跨部门的研究团队。高校应该针对智库在研究团队上的特殊需要,出台灵活、柔性的政策,配套创新人才培育和管理机制。当前科技的发展呈现出综合化趋势,传统学科分界逐渐模糊,不仅自然科学各学科内部交叉渗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也不断融合。在学术研究上,也倾向于应用多学科方法研究某一问题,一些重大的科研成果往往是由众多不同的学科专家队伍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

其次,在人才队伍的职业结构上要尽量专兼结合。智库研究具有现实导向性和合作交叉性,因此,高校智库应当积极吸纳政府、企业界、商界和新闻界等的精英进入智库工作。这些精英,具有不同于高校学者的丰富阅历和实践经验,他们的参与,既能帮助高校智库产生更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也能提升智库成果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最后,高校智库应当建立科学的人才招募工作。高校智库实行实习生招募制度,每年选拔优秀的高校学生到智库实习,为智库项目研究提供最基础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参与智库研究,表现优异者可以聘任为智库的研究人员。高校智库也可以通过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吸引优秀博士进站,研究卓有成效者加以留任。这种实习制度和博士后制度,实现了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了解,既有利于更加全面考察、选拔和任用年轻才俊,也有利于人才更快融入用人单位的文化传统和学术氛围。

2. 完善人才的培养发展机制

高校智库立足高校,应当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可以独立申报学位点,也可以与校内其他单位合作培养研究硕士生、博士生。在培养过程中,让研究生参与到项目研究实践之中,从而培养出理论素养、政策分析、实践技能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对于已有的智库人才,也要进行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提升: (1)团队内部的“传帮带”;(2)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跨学科培训;(4)到国内外其他高水平大学访问研讨;(5)到政府、企业挂职锻炼;(6)和其他类型的智库、其他高校智库定期互派访问学者。(7)实地考察和调研。

3. 健全合理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一套健全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能够吸引和凝聚优秀人才,激发人才活力。人才激励体制主要包括物质待遇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的内容。高校智库要本着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原则,为智库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福利,以及职业晋升的通畅渠道。当然,这种人才激励的机制,应当建立在对智库人才业绩科学合理的评价基础之上。智库人才的业绩评价,不同于高校倾向以学术性指标为评价标准,应当更倾重以实际应用贡献为核心标准。可以参照国外智库排名依据指标来制定评价和激励机制。如宾西法尼亚大学智库排名依据指标即相当具体细致。“其评价指标有资源(一流学者、财政来源、与政策制定者及媒体的关系等)、效用(在媒体及政策精英中的声誉、网站点击量、观点被引用量等)、产出(政策建议、出版物、学术会议、被任命为咨询顾问的人员)和影响力(建议被政策制度者考虑的数量、文章被引用数量、网络影响率等)。”[15]

高校智库建设在多学科、专兼结合的研究团队组建、人才招募及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与激励等方面所累积的经验,可以移植到从事其他科学问题研究的团队上。高校配套智库人才团队建设的政策和措施,不仅有利于智库人才团队的建设,也有利于高校其他方面的科研人才团队需要。

(二)打造高端智库发布平台,促进中国学者发声

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用户主体是政府、企业和社会,这就对高校智库成果的发布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高校智库,离不开高端智库发布平台。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以《国情报告》作为决策咨询平台,形成服务决策的渠道和品牌,为中央省部级主要领导同志提供世情、国情和区情的重要信息、决策知识和政策建议,取得了良好的政策影响力。[16]高校智库应当致力于高端智库发布平台的打造,从而拓展成果发布的渠道,更好实现研究成果的转化,有效扩大高校和高校智库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同时,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还承担着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要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建立富有影响力的高端智库发布平台,增加智库的对外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高校智库平台可以基于高校的学术特征,建构高端智库发布平台,具体有:

1. 基于高校学术期刊的成果发布平台

基于当前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高校传统学术期刊面临转型,而与智库携手合作是高校学术期刊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智库也可以借助学术期刊在成果发布上的丰富经验和成熟渠道。因此,高校智库与学术期刊的合作容易获得双赢局面。在具体实践中,高校智库可以在人才和经费上为学术期刊在发行、数字化传播和数据库建设上提供支持,也可以与学术期刊深度合作,在学术期刊上提供研究成果报告等。学术期刊发布智库成果,既增加了智库成果的影响力,也使学术期刊在理论性研究之外增强了应用性研究内容,有望吸引更多的读者注意。

2. 基于学术会议的成果发布平台

高校智库可以依托高校丰富的学术资源,结合国家政策布局、智库研究需要和当前经济社会研究热点,组织学术会议或智库论坛,邀请国际学术界参与对话,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推进与国际学术界的平等对话,建立与各国智库平等对话的长效机制。学术会议或智库论坛可以是专题性的,但最好是定期性或系列性的;会议的地点不一定局限于高校一隅,可以根据论题的需要加以选择;尽可能地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提升论坛的层级。高端的学术会议或学术论坛,是重要的智库成果发布平台,也是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3. 打造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

高校智库要注重与政府、媒体之间的互动,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站等大众媒体,在展示和宣传智库研究成果、提升智库影响力的同时,充分发挥智库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高校智库还要重视培育新媒体人才,善于利用新媒体手段,重视开发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利用新媒体平台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高校智库品牌。

高端智库发布平台的搭建,鼓励学者向政府、企业、公共传播科学知识与学术理念,消除了外界对于学术研究的距离感,增进了思想共识,推动社会进步。而与之同时,高校研究成果通过智库平台的宣传发布,实现了知识成果的现实转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形成了自己的话语权。高校知识成果的现实转化、影响力和话语权,代表了高校的文化竞争力,是大学软实力的具体表现。

综上,智库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生产组织,是沟通学术界与政府、学术界与社会、国家与世界的重要桥梁。对于高校来说,一流的高校智库不仅彰显着高校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决策影响力,更直接推动了高校学者表达、学术成果转化以及学术体系建设。所以,高校智库是大学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帮助于高校智库的建设。因此,将高校智库建设作为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是十分必要且切实可行的。

注释:

[1] 付晓东:《对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学术交流》2008年第4期。

[2] Gorr L F, Dickson P, “Think Tanks”,Technology&Culture, vol.14, no.3(1973),p.522.

[3] 任 玥:《试论我国大学智库功能发展的困局——中美比较的视角》,《高校教育管理》2014年第4期。

[4]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04年第5号。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7月29日,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年7月29日。

[6]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4月20日,http://www.gov.cn/zwgk/2012-04/20/content_2118168.htm,2012年4月20日。

[7]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通知》 ,2014年2月10日,http://www.gov.cn/gzdt/2014-02/28/content_2625304.htm,2014年2月28日。

[8]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月20日,http://www.gov.cn/xinwen/2015-01/20/content_2807126.htm,2015年1月20日。

[9] 《〈2017中国智库报告〉发布,综合影响力40强智库出炉》,2018年2月7日,http://www.china.com.cn/opinion/think/2018-02/07/content_50438880.htm,2018年2月7日。

[10] 童旭光、何海燕、胡鞍钢:《大学软实力理论与战略初探》,《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

[11] 习近平:《共同开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457页。

[12][13] 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511,514页。

[1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8年1月20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1/31/c_1122349513.htm,2018年1月31日。

[15] James G. Mc Gann,TheGlobalGoToThinkTanksReportandPolicyAdvice. Final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Edition, 2012: 14-60.转引自张新培、赵文华:《研究型大学与高水平智库协同发展及启示》,《中国高教研究》2014年第8期。

[16] 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校智库》,《国情报告》第16卷,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3年,第195页。

猜你喜欢
实力智库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软实力致胜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实力抢镜
大学求学的遗憾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微智库
微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