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事业,一根扁担两头挑,既担负服务城市发展,又身系增进民生福祉,是服务群众最为重要、联系群众最为紧密的基础工程。
2017年底,成都市武侯区人社局摘获“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先进集体”荣誉,是四川省唯一的区(市)县获奖单位。
这块“国字号”奖牌来之不易。近年来,武侯区人社局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保持“抓创新、抓重点、抓特色、抓基础”的工作基调,持续推动武侯区人社事业在新常态下健康、持续、创新发展。
为突破企业“招工难”和劳动者“就业难”的两难困境,武侯区人社局积极出台和落实各项稳就业、促就业的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武侯区在全市率先开创了“居家就业”模式,为不愿走出去和不能走出去的残疾人员、“4050”人员、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上手快、相对灵活自主的就业岗位。目前,居家就业政策已经帮助6500名困难群众找到了饭碗。
为帮助就业困难群众顺利找到工作,武侯区大力实施“两定一包”(“定”援助责任人、“定”援助对象、“包”就业到位)帮扶模式,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挖掘整理交通协管、市场管理、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维护等公益性岗位,确保“零就业”家庭两个工作日内动态消除。
数据彰显成就。近三年来,武侯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以平均每年10.32%的递增率上涨,本地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5%。
武侯区人社局从广大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革工作机制,为“保障能力”大提升练好“内功”。
在武侯区政务服务中心的社保大厅里,所有窗口都是整齐划一的综合业务受理区,不论是哪种业务都可以在同一个窗口办理完毕,不需要来回折腾。综合柜员制在武侯区已经实行了两年多,实行一次性告知、一条龙服务、限时办结,大大节省了群众办事时间。
近年来,区人社局着眼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与银行建立起一种创新合作模式:由银行提供场地,银行与社保共同派驻工作人员,将社保业务与银行业务相结合,群众到离家最近的受理点就可以办理社保业务,既省时,又省心。
2014年初,武侯区在全市率先建立了政府主导推动、部门联动互动、多维度立体监管的社保基金监管体系,打破了人社系统在社保基金经办和监管上“一肩挑”模式。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医保智能监控分中心,通过超500余项基础数据在线监控,实现医保管理由人工监管向智能监管转变。“智能人社”看紧了老百姓就医救命的“钱袋子”。
2017年5月,武侯区全面启动省级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创建工作。区人社局积极发挥“旗手”作用,深入辖区企业、社区等重点区域开设“劳动关系大讲堂”,推广实施“劳动关系工作站”服务平台创建,构建“园区+劳动关系”“社区+劳动关系”“楼宇+劳动关系”三类基层服务平台,受益企业4000余家,全区企业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8%以上,为群众在武侯“乐业”奠定基础。
在强化权益保障方面,区人社局敢于向违法违纪者“亮剑”。全区去年共计为劳动者追回被拖欠克扣的工资、押金等338.4万元。因涉嫌拒不支付工资报酬等案件共3起被移送公安机关,案件结案率达98%以上。
人社系统立足于民生工程,服务于区域发展大局。2017年“相互制长期护理保险实验室”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联合创新实验室”落户武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缓解社保基金支付压力提供了新思路,开启了新征程。目前有900多人享受了长期照护保险,共发放资金近300万元。
2015年10月,“医养结合”试点项目落户武侯区;2017年1月,浪潮集团与武侯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拟投资设立“成都云计算大数据中心和成都医疗健康大数据营运中心”……促改革、惠民生,武侯人社系统一直在路上。